以燕青为主角的网络小说有好几部,相比而言,我写的燕青更注重他的智慧,而不是外貌和才艺。我想把他写成心胸坦荡的阳光型的男孩,他的心机很深但城府不深;他做不了大事却能成全大事;他不能当帝王元首,却能当很好的丞相总理(若遇到明主);他多才多艺,却成不了大师或者是不想成大师;他是一个绝顶聪明但又“浪费”聪明的率性而为的浪子…
从表面看,这本书从头到尾是梁山人物浪子燕青的故事。第一篇和第二篇不可避免地用上水浒中的一些情节,写作时本人尽量不和原著冲突,但对原著作了比较巧妙的补充和发挥,并加入自己对水浒人物的一些理解和评论。比如原著中燕青被李固赶出家门,不得以去乞讨,这在原著中就一两句话带过,有些不合逻辑,这么个百伶百俐之人怎么会轻易落得讨饭的地步?但我的小说作了发挥,燕青讨饭不但是忠义之举,而且当上了北京城的乞丐王。在这一节中我还加入了中西方乞讨方式的冲突,中国乞讨以可怜吸引人,乞丐总是脏乎乎的、残缺的;西方乞讨以卖艺吸引人,乞丐总是穿着得体,能弹会唱。燕青乞讨是“西式”的(正好符合他多才多艺的特征),和传统乞讨有一定的冲突…
其实细细看去,这部小说对原著的补充发挥的地方很多,发挥时总体把握的原则是让看过水浒的人有新鲜感,甚至共鸣感,让没看过水浒的人觉得燕青是个有趣的人物,想翻翻原著加以对照。
本人的写作手法是写实主义,尽量符合历史实情和生活常理,对违背自然规律的“胡乱穿越”或“灵异操纵”不感兴趣。尽管这篇小说用了一些宗教的内容,但宗教不等于灵异,真正的宗教是超于自然而又不违背自然的,所以我再想用些功夫写一点这部书的宗教背景:景教究竟是什么教?在中国有什么渊源?燕青最后没弄懂的“女娲”和“挪阿”是怎么回事?姬家村的无字春联有什么来历?孔子晚年为什么要钻研易经?易经“复卦”中的玄机和圣经的“创世记”有什么关系?…
我想这本小说在你茶余饭后阅读消遣之后,能再给你带来一些对国学经书和上古历史的思考和感悟,那便是我最大的欣慰。
希望继续关注
中国的“易经”和西方的“圣经”有联系吗?
秦始皇焚书时,以“易经”为卜卦之书而独存,从此“易经”成了古今第一部完书。“易经”得以幸免秦火,尚有更深的原因,因为书中不仅记载了上天的救赎计划,而且藏有永生上帝的印记。近代新儒学家熊十力先生说:“孔子作周易,始绝术数,而纯为哲学大典。”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说,学易可以避免人生误入歧途。《论语 述而》记载孔子言:“加以我数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也。”这句话可以和他说的另一句话连起来读:“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可见,在孔子的人生中,周易对这位乐天知命的夫子有着何等的地位。周易能够帮助他认识人生使命和目的,能帮助他避免人生的重大错误。
孔子说:“不占而已矣。” 这对于今天学易的人,应该是一个重大的启示。我们不可将重心偏置于占卜之类的活动,而应该从中找到上天所定的人生目的。《系辞上传》载:“是故圣人以通填写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圣人用易来启迪天下人的心志,成就天下的事业,了断天下的疑难。人间的事业第一讲究的就是“天时”,只有对天时有充足的了解,人间的事业才可能立定成就。
从孔子的叙述中可以得知, 《周易》里面深藏这不少上天所启示的道理,不然可以因读《易》而知天命呢?《易》的博大精深,不是一两篇文字可以穷尽,所以此处仅以“复卦”为一代表。
另外,我们知道《圣经》为一部上帝所启示的经书,人们读《圣经》也是为了知天命而行天命:即上帝的旨意。《圣经》和《易经》同样启示上天的道理,有时籍着《圣经》的历史背景和经文的平白直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易经》,有学者甚至指出:不懂《圣经》的人不能真正读懂《易经》。
孔子作为几乎春秋战国时全部中国古代经典的编撰者,在中国人心中占有摩西在犹太人心中的地位。摩西著《旧约圣经》五大律法书,也可能是《约伯记》的作者。有趣的是,孔子也中国现存五经的编撰者,另有一经《乐经》现已亡佚。 与孔子不同的是,摩西有机会站在上帝面前,从上帝手中领受十条戒命,并将上帝所教导他的记下来,记在圣经里。而孔子没得到这种天赐的机缘。他在编撰故经时发现,有些重要的真理易经失传了,不禁哀切地发出“大道即隐”的遗憾。他的一生,特别是晚年,都在寻索恢复这些失去的大道。而《周易》一书就是他醉心于寻索的关键性经书之一。
(此文和今后几篇文章均摘录于王敬之博士的“神学与国学的对话”,这本书对本人影响极大,所有我的小说中有此书观点的影子)
易经中的“复卦”泄漏上帝七日造天地的“天机”?
我在“浪子燕青”之圣光杯传奇”这部小说中几次提到易经的“复卦”是有意的安排,因为“复卦”是易经中最有玄机的一卦,我假“燕青”这么绝顶智慧的一个角色去窥探一点其中的玄机,是希望国学爱好者对易经中的“复卦”产生一点思考。
“复卦”原文为:“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这几句话用白话文表达就是“复卦:亨通无碍。或出或入均无疾患,有朋友驾临,不为追究罪咎。来往有一定的规律,每缝第七日反回。有利于前往。”
有人可能要问,这位朋友是谁呢?为什么他一来就没有灾祸了呢?为什么要七日位一个周期呢?换句话,要每缝七日来光临呢?“利有攸往”,往何处去才有利呢?
对以上的卦辞,孔子作了进一步解释:“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复之所以亨通,是因为有刚正的“天”返回,顺天而行,故而”出入无疾,朋来无咎。”)
易经中常用阳刚来代表天(乾),用阴柔代表地(坤)。所以,孔子所说的“刚反”就是天返回的意思。有趣的是孔子用“刚反”来解释“朋来”。在孔子的注解中,这驾临的朋友不是别人,乃是刚阳的天。孔子还说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返往有一定的规律,每缝第七日驾临,这是天行的规律。
历代都有人以自然的天体来解释孔子所说的“天行”。可是,这种解释是不合适的,因为自然的天体之中,没有这种运行的规律。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年月日等都是按照自然的天体运行规律而确定的。自然宇宙中,根本不存在什么七天一个周期的循环规律。
但是世界各地的日历表上都使用七日一个星期的循环规律。即星期天、星期一、星期二等,直到星期六。星期天为七天的头一天,星期来为七日的第七日。宇宙天地中既然没有这种规律,那么这一日的制度从何而来呢?答案从“圣经”而来。“天地万物都造齐了。到第七日,上帝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 安息了。上帝赐福给第七日,定为圣日,因为在这日,上帝歇了他一切创造的工,就安息了。”(圣经 创世记2:1-3)。
上帝不需要休息,人却需要。上帝设立安息日(圣日)的目的是为了人。上帝(阳刚的天)希望人们在这一天,将一切的俗物暂时放下,全身心地在上帝里面安息舒畅,默想天地之主的奇妙的创造大工,在这一天来到天地的创造主面前,带着敬畏与感恩的心与他亲近交往。上帝在这一天使人与他更容易相交,更亲近,所以这是真正的“天行也”。
我们可以猜想,孔子为”复卦而写下的“天行也”的注解时也未必对其中奥秘有真正的了解,而很可能是在“灵感”中写下的。也许正是这一原因,孔子才坚持说自己是“述而不作”,说自己是传述真理与天道的器皿,而不是真理的发明者。孔子对周易作传是事实,不真正懂得自己受感之下写的传也必是事实,不然,孔门之中必有将其要意传给后人的。可是察考“论语”也罢,“孟子”也罢,都得不到多少这方面的记载。受圣灵启示的人,对所启示的异象或信息不理解,这种现象在“圣经”的作者身上也经常出现。
孔子对“复卦”对令人寻味的解释是在“象传”中,“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象传说:雷在地中,这就是“复卦”的卦象。古代的君王一到此日则闭关静养。商人旅客不出外远行,君王也不巡视四方)。
我们暂时放下“雷在地中”不论(我在“浪子燕青之圣光杯传奇”的最后一节已作了一定说明),单看后一句“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从这句话看,这一日似乎没有什么工作在进行,在孔子时代可能不是这种情形了,但他描写的“至日”完全是一幅公休假的情形,连商人都可能不做买卖了。这里孔子说的“先王”传统上认为是“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君王,从孔子的论述看,这种“至日”为公休假的传统持续了至少一千多年。此外这里的“至日”不可能是什么“冬至”和“夏至”,因为这段文字是诠释“复卦”,若和“复卦”原文联系,这至日必是七日往复的第七日。
为什么至日或第七日君王和百姓都不干活?中华民族上古时代的这种传统奇迹般地和“圣经”中上帝的安息日戒命相吻合。“圣经”写明,人在安息日”无论何工都不可做”。“圣经”的“尼希米”书甚至也提到犹太人在安息日闭关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