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办法李序然在界河边的山林里也用过,不过那只是将士兵藏在树枝上,然后用射箭或者从高空落下的方式来打击敌人,这次小沙国的这扔毒蛇的招有点不仁道。
但是,战争本来就是这样残酷的,更何况对这些一向不守信,不按常理出牌的小沙国来说。
伴随着毒蛇的攻击,朝廷的大军再次陷入了混乱和恐惧,这要比刚才的暗器尖刀更令人恐惧,一种来自心里底线的害怕,毒蛇只要将带有毒液弄到人的身上,几乎就是必死无疑,同时,毒蛇本身带有的恐怖将整个山林笼罩在一种绝望之中。
这时,齐英命人用盾牌等保护大将军,同时,他命令将士们用兵器将毒蛇砍死,毒蛇的数量毕竟没有这几万将士的人数多,所以,他们一会就将这些毒蛇砍死了。
可是,事情远远没有结束,这时,树上的敌军再次扔下毒蛇后,个个将腰间原先系好的绳子往下拉,人都悬在半空中,同时将事先准备好的弓箭向雨点般的设了下来。
小沙国的元帅乌金,为了训练士兵在丛林里的战术,花了好多心血,现在这些人在树林、河流、沙漠等特殊环境中作战能力极强,这一点,朝廷大军是远远不够的。
这时,王军师对不知所措的杨峰大声说道:“大将军,快,快下令撤兵吧”。
杨峰这才缓过神来,急忙说道:“撤,撤,都给我撤”。
杨峰在失望和沮丧的情绪中撤出了山林,看着眼前凄惨的景象,想起强大而深不可测的敌军,多年的宦海生涯使他本能的感觉到:他的抚远大将军快要当到头了。
第一百二十章 重点不在战场
回到南沙城后,杨峰一个人呆在房间里,让左右都出去,突如其来的变故加剧了事情的复杂度,原本就对战局没有一个统一把握的大将军,现在已经开始考虑起了自己的前途。
朝廷的旨意还没有下来,岭北县攻不下来,和大将军一起陷入无助的还有这二十万大军,整个军营弥漫着一种低落和恐慌的气息。
这边陷入坑里被尖刀暗算的将士的还没处理完,那边中了蛇之毒的就来了,这次贸然的进攻导致一万多人的伤亡,战斗力进一步的减弱。
还在大将军发愣的时候,王军师已经快速将今天发生的事情向皇上进行了详细的禀报。
他们都是用的飞鸽传书,所以,信很快就到了。
其实,朝廷这边迟迟不下旨意是有原因的。
刚开始的时候,就有人反对杨峰当这个大将军,只是皇上执意下旨才堵住了群臣,现在战局出现了这样的变化,朝廷中的意见也成了两派。
而这两派争议的重点也在现在是否打了胜仗的问题上。
攻下界河边上的山岭,一座县城,还有南沙城,但是伤亡人数达三万多,而且接下来的战局该如何部署,却不得而知。这种情况到底是属于应该嘉奖呢?还是应该责罚?
其实,在今天之前,这两派都是可以说的,确切的说是成败奖罚都可以说。
这么短的时间能攻下来县城和南沙城,同时歼敌数万人,要说胜仗也可以,那么嘉奖自然是没有问题。
可是总二十万兵马就伤亡三万多,最关键的作为主帅,对战局没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况且这次所得的战果几乎全是人肉战所得的,敌我损失皆惨重,要说没有胜也行。甚至可以说应该惩罚也行。
当然,这是在昨天之前的,要是加上今天的伤亡,那这位大将军基本和嘉奖无缘了。甚至恐怕要对大将军这个位置让贤了,包括想帮杨峰说话的人也没有充分的理由了,作为一个主帅,没有运筹帷幄的能力,是很难带出一支好的部队的。
当然,这其中还不包括考虑,李序然和王军师的因素,确切的说,大军现在取得的这点成就和胜利,有很大的功劳应该是身为两江总督的李序然和身为监军的王军师。
要是让群臣知道这些情况后。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但这一切,作为最高决策的皇上来说,他的心里是很清楚的。
因为每个人的折子皇上都看过,而且除了李序然和王军师以外,肯定军中还有单独给皇上上折子的人。
这也就是朝廷为什么一直没来旨意的缘故。皇上也在犯愁,他收到的折子内容相差太大,但皇上已经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几个人同时指正了战况的实际,唯独杨峰有贪功之嫌,这一点他是心知肚明的。
但在这些折子里,李序然的话引起了皇上格外的关注,确切的说是李序然这个人再次引起了皇上的注意。
一方面李序然没有一点争功的表现。在他的折子里只说战况没说个人,尽管皇上已经通过王军师知道了主要是李序然的计谋才化解了此次南沙危机。
而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李序然提出的用政治和军事并用的方式来解决小沙国之患,小沙国是不可能轻易就被征服的,所以皇上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李序然这种能提出实在建议的大臣。
一方面有意回避自己的功劳,一方面为朝廷建议解决小沙国之乱,李序然的能力和人品再次得到了皇上的认可。看来,当时把两江交给他,让他当了这个大清最肥的一个总督,成了最年轻的一品,这个决定真是太明智了。
在综合这些信息。把握当前局势,考虑以后战况的发展后,朝廷终于来了旨意。
一个谁也没有想到的旨意,圣旨内容大体如下:
抚远大将军杨峰率兵北征以来,接连攻下敌军多座城池,我军虽有伤亡,但敌军伤亡更大。
现我军已经实际控制南沙府,为了体现我大清皇恩浩荡,体恤子民,朝廷随派钦差大臣一名来安抚南沙百姓。
大将军杨峰文官出身,但此次足见其带兵有方,朝中文韬武略,群臣有才,实乃我大清之福,着杨峰为钦差大臣,代朕行事,管理小沙之政务。
为体现我大清人才济济,群臣机会对等,现命朝廷武侯蒋永昶将军为抚远大将军,统领朝廷二十万大军,全权负责北征事宜。
之后皇上又调出十万兵马作为原先伤亡的补充,现在朝廷大军实际的兵力应该是二十五万,但对外号称三十万大军。
原先的二十万大军加上新调的十万人马,让杨大将军给损失了五万兵力,真是个难得的“胜仗”。
当杨峰收到旨意后,长长的出了口气,似乎有种解脱的感觉,当初当大将军时的威风现在早就不想要了。
作为朝廷的一品大员,他当然知道自己那份折子的风险,同时,他也知道皇上有办法知道事情,哪怕不是王军师。
但是大将军他还是走了一步险棋,而且成功了。代皇上行事,钦差大臣随无兵权,但照样八面威风、尊贵的很哪。
这就是官场,其中的奥秘非细细品味,是参不透、悟不到的。
这其中有很关键的一环就是皇上?
在老百姓看来,胜利就是胜利,失败就是失败,奖罚自然是要依照成败,但是这件事情不仅仅是在战场上,关键的是京城,在京城的皇宫里。
当初,皇上指派杨峰担任大将军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他是自己多年的近臣,皇上登记后第一次遇到这种战局,要派二十万大军出去,自然是忠心为第一要素,能力已经是其次了当然资格也要够,不然很难服众,而这些,杨峰都具备。
其实皇上早就知道小沙国的问题一时半会解决不了,所以有的机会是给其他人,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就小沙国现在的局势,派一个武将出身的大将军就一定能胜吗?
杨峰是败了,但好歹也攻下了几个城池,可是要是武将出身的大将军连杨峰的战果都不如,那满朝文武就没人反对了吧?
因为杨峰当大将军是皇上的旨意,所以皇上是不会承认大将军无能的,因为杨峰无能那选他的皇上也高明不到哪去,起码落个用人不当的名声。
现在,杨峰还在小沙国,是钦差大臣,他可以牵扯新来的大将军,这样皇上就会更加的放心,因为,此刻的杨峰对皇上是感激涕零,更加的忠心。
当然,皇上安排钦差大臣的想法还是李序然折子里的提醒,这也是一种政治手段,起码在小沙国人看来,朝廷已经占了他们的一个府。
至于杨峰为什么在折子里把功劳全揽,而没有说其他的不利因素,也是为了皇上能有个依据,毕竟大将军的折子才是最拿的出来的,其他人的折子那些大臣们是不会知道的。
杨峰得到了解脱,但小沙国的问题还没有彻底的解决,形式不容乐观,下一步会是什么情况,谁也不得而知。
第一百二十一章 武将的风格
旨意下达后蒋永昶便率领着他的十万大军向北进发了,加上在小沙国的十五万兵马,现在朝廷征北的大军实际上二十五万,短短的时间内,就损兵折将了五万人马。
朝廷要安抚这些阵亡的将士,还有给新增的兵马配备军需,加上长途跋涉的行走,所有的这些都要朝廷的银子,都要国库的开支,而且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就是国力的雄厚的大清,也不能支撑太久,因为,国家还有其他的开支。
就在新任大将军北进的时候,杨峰,现在的钦差大臣也在准备着他新的差事。
按照朝廷的旨意,一旦蒋永昶大将军到任后,杨峰便把军权等移交完毕。蒋永昶应在最快的时间内,将南沙府全部的县城拿下,到时,南沙府就是朝廷大军的大本营,李序然只需把粮草全部运到南沙府就可以,不用再紧跟着朝廷的二十万大军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