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段时间,也就是刚过三年的时候,朝中就有人开始议论北王何时回京城的问题。
但是,可能是时间过去的久了,也有可能会是大家都熟悉了这种默契和习惯,所以,就是有人提了提后,其他人也没什么太大的反应,当刑部尚还有兵部尚书这些不怎么说话的时候,人们也就不继续提这件事了。
但是,另外一个人也没有怎么提这件事,这一点倒是不太符合常理,因为这个人是最关心李序然权力过大的——皇上。
皇上非但没有明确的表态,也没有暗示和怂恿底下的大臣拿这件事说事,就这样,李序然的这个北王就继续当下去,再过几个月,他就当了近四年的北王了。
李序然的心里和清楚,起初的时候,他的这些实验和研究那确实是秘密进行的,但是,火来随着规模的慢慢的扩大,人员的交替和实验的反复进行,知道的人越来的越多,起码这些承担着技术人员角色的人和一些亲兵是肯定要知道的。因为,他们必须要参与实验了,而实验了自己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因此,从这一层来说,朝廷没有理由不知道这件事,而皇上自然也就没理由不知道这件事,这已经是一定范围内的秘密了。
但是,同样,他们谁也没有说,似乎大家都在维系着表面的默契和形成的既定关系:李序然做李序然的,他们做他们的,正是井水不犯河水。
不过,这都是他们在全面试验之前的事了,当这次三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全面演习取得一定成功后,便有人再次提起这件事。
而这次,皇上似乎也有了这个意思,所以,朝中时吵得沸沸扬扬,而;李序然的北江和两江的文武官员中也是议论纷纷,两地都有一些人心的浮动。
看来,这件事不得不做一个了结了,一直以来,李序然都准备了一封奏折,只是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该拿出来。
这天,李序然告诉杜唐和安刚,将一驰和尘远还有十三骑的人都叫来,他有要事商量。
这几个人可以说是他心腹中的心腹,嫡系中的嫡系,现在这个时候找他们也就无可厚非了。
一直以来,李序然对他们都是最信任的,也是最了解的了。
只是有时候,自认为最了解的人往往还有你不了解的,或者是根本没有发觉的地方。
而这,也就是因为大家太过熟悉了。
第二百二十六章 小小海战
众人到齐后,李序然简单的说了一下事情的重点:“现在三年时间已过,我们这次大规模的试验之后,朝中便有人又议论这件事,看来,我必须要回京了,可是,这里事才刚刚起步,我们该怎办办?你们有什么看法?”
这时,杜唐说道:“依我看,我们不用理他们,虽说是三年的期限,可现在过去快四年了,也没人说,最近这么吵吵,我估计过段时间也就没事了。再说了这三个省的文武官员,还有百姓,那个对王爷不是拥护和支持?我们做了怎么多的事,换到谁也不会让我们回去的”。
杜唐是个文官,说话做事总还有些考虑,可这个猛张飞尘远就一样了:“王爷,你不要管他们,你放心,短期之内不会让你回去的,他们这么吵吵就是给咱们提个醒,意思是不要忘了:你迟早有一天还是要回京的”。
尘远这个话说完后,大家都看了他一眼,一向莽莽撞撞的他,这次说的话似乎还真是有点道理。
说道谋略,除了李序然,还是要看一驰,毕竟,用李序然的话说,他现在是可以独当一面的人了。
尘远的话说完后,众人都不说话了,短暂的安静的后,一驰说道:“有件事,大家好好想想,大家有没有发现。年初的时候,就是刚刚到了三年的时候,照理说那个时候才是说这件事的时候。也应该是吵的最凶的时候,可是,那个时候却没有什么动静。而就在我们前段时间全面试验之后,这件事就吵的沸沸扬扬,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一驰还确实可以独当一面,他的见解的确有回味的地方。
一驰继续说道:“所以,我认为,朝廷早就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了,但是。他们却装作不知道,等我们的火枪、火炮。还有战船全面试验之后,他们就开始吵吵了,这似乎意味着他们也在看这个结果,现在这个结果出来了。我们就没有用了,之前不说是因为他们也在等这个结果”。
“不会吧?堂堂的朝廷这也太卑鄙了,做这种龌龊的事情,据我看,他们就是看着王爷在两江和北沙的声望如此之高,而且又为百姓们做了这么多的事情,这让王爷在这里是天意也是民心”安刚也发表自己的想法。
说来说去就是李序然的存留,他们这样说来说去,似乎每个人说的都有些道理。也似乎每个人说的又不尽然,李序然本人却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说归说,商量归商量。但是最终总的要有个解决,李序然决定:先不管,等这些武器完全试验好了再说了,以他在三省的势力好声望,别人是不会把他怎样的。
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一个王在外。那就会更君命有所不受。况且,李序然在外。掌管着三省的军务和政务,光这些兵马就占了朝廷大军的一半,况且这些兵马都是身经百战的精兵,都是李序然的心腹,同时,还有几十万的自护队员,要是真的有个什么闪失,恐怕没有人能承担这个后果。
于是,试验接下来便继续进行着,李序然不提,大家都不提,生活就又回到从前。
然而,这里将注定是是多事之秋,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过了几天,朝廷派大内的传旨人传来了一个惊天的消息,大意如下:
最近,在山东东南一带,发现有一批倭寇来侵犯,他们乘船在黄海过来,等船靠岸后,他们就登陆,对沿海一带的百姓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陆续登岸的人有近万人,情况非常紧急。
“那朝廷派人去绞杀啊?跑到我们两江和北沙来干什么?”,尘远问道。
传旨人说道:“这位将军有所不知啊,这些个倭寇拿的都是洋枪洋炮,还有他们的那个大铁船,不光是铁甲铁皮,而且船上面还可以开炮。你说我们的长枪大刀能抵得过吗?”。
原来,他们是有目的的啊。
那个人继续说道:“山东和两江相邻,你们兵强马壮的,朝廷的意思是你们顺江而下,给贼寇一个致命的打击,以保我大清长治久安啊”,说着,那个人把圣旨放在桌子上就借口一路劳顿,出去休息去了。
李序然一下子就清醒了:原来,这段时间朝廷一直不说这个北王三年回京的事了,原来,他们是要李序然的这些火枪和火炮还有战船来对付这些倭寇啊。
虽然被朝廷这样算计了,但是现在李序然已经没心思考虑这些了,他现在要做的是一件大事,一件期盼已久的大事。
李序然知道,他们说的倭寇,其实就是后来他们说的东洋人,,这个小小的岛国,习惯了海上的生活,但是他们也将此作为他们兴风作浪的筹码,现在来这里烧杀抢掠才只是开始。
等待了这么久,忍了这么久,准备了这么久,计划了这么了就,李序然为的就是又这么一天能遇到这些对手。现在这样真实太好了,他们既然自己送上门来,那就正好收拾他们一顿,以后就能少不少麻烦。
听传信的人来说,那些倭寇带着枪炮还有战船,而且船上还有火炮,从他们的岛国到这里路途遥远,他们是从海路过来,说明这些船一定很先进,到时……
事不宜迟,由于事情就是在两江的邻省,所以,李序然就在两江点将:
从南江和北江各自调一万兵马,配一条火枪,二十门火炮,还有十艘铁船,剩下的人全部配有弓箭。
这些人马分两步走,一部在船上过去,通过两江的这条大江顺流直下。另外一部走陆路,全部是快马行军。大炮和火枪一半在战船上,一半在岸上。两路人马的进度要控制的一样,到了山东沿海一带,也就是倭寇现在活动的各些地方,大军提前停下,由之前的先遣队刺探军情,最后再从长计议。
这两万人马由李序然亲自率领,剩下在各营各队都有小将领统领。而这些主要将领就是徐明、惠浩这些十三骑的人。
一直以来,李序然都在想着十三骑的最终出路和结局。自从试验枪炮,尤其是铁船以来,他们就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都是在两江长大的。从小就在江里摸鱼,练得一身好水性,自然对大船更有兴趣。
另外,他们武功极高,忠义两全,正是报效朝廷的机会。李序然让徐明和惠浩做了舰队校尉,老十三左臂受伤,李序然将他留在了徐明和惠浩的身边,剩下十个人全部做了这十艘战船的队长。
李序然知道。现在只有这十艘船,等将来发展壮大了,徐明就是水师提督。惠浩就是水师副督,老十三就是水师的参军,而剩下的人就是各舰的管带了。
除了李序然,其他的将士们也是摩拳擦掌,信心满满,试验了这么多年。这些个武器到底怎样了?现在正好可以试一试,对于这个当兵的人来说。没有比这更爽的了。
在南江和北江之间这条大江是内水,源头在内陆,途径山东,一直流到大海。而东洋人则是从大海往内陆的大江里过来的。
李序然想了一个瓮中捉鳖关门打狗的计谋。
快到山东边界时,李序然并没有让大军前行,而是在静等佳音。恰逢一个大风狂做之夜,他命令这十艘战船趁夜、趁风急速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