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心似火--兼论齐国的恣与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芳心似火--兼论齐国的恣与累-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现在胶东一带还有许多当年徐福出海祭祀的地点,一些关于他率船队出海之前举行祈祷仪式的记载。方士本来就是言说鬼神的,这种言说对他们来说不可以看作是一种策略,而是真实的认识、是一种世界观。大海深处出现的海市蜃楼现象,还有无边无际的大水,对他们都是无尽的想象和神秘。
  有人推测徐福是齐国隐藏下来的学人,是暗中与秦国对立的代表人物,只不过以方士的身份遮人耳目罢了。他船上真正装载的,主要还是一些思想和政治人物,不过这会儿化妆成了技术人士。这种推测当然也能成立,因为自从焚书坑儒事件发生之后,一些学术思想人物流散到了各地,他们的生存压力一定很大。秦国的文化政治中心在咸阳,它的威慑力自西往东会逐步减弱,于是越来越多的异端人士也就流向了东夷,即胶莱河以东的海角地区。但这里对于他们来说,恐怕也不是什么长久之计,早晚还是有个移民海外的问题。
  可能是秦始皇的第二次东巡,过瑯琊时杀掉了许多方士儒生。这次大屠杀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都是极具威胁和刺激性的,于是徐福率人出走,已经是十二分紧迫的事情了。
  结果徐福在两到三次探索性的出海之后,最后一次终于成功了。正史上记载他的浩大船队逃到了日本外岛,得到了一大片“平原广泽”,于是自立为王,再也不回故国了。直到今天的韩国济洲岛等地,还有徐福路过的遗迹,而日本的许多地方这种遗迹就更多了,并有不止一处徐福登陆纪念地。一个人就这样成了王子,而且带走了一大批能工巧匠、三千个童男童女。这一切都足以引起后来人的羡慕和想象,所以把“巿”字改成了“福”字,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秦始皇的求仙之道
(见原书第一章之《向东方》)
  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完成了一些大事,其中最主要的当然是派遣了这支徐福船队。至于东部沿海的考察、大海风光的绚丽奇异,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他,不然也不会有接二连三的远行,车马劳顿对他来说已经很不适宜了。虽然当时他的年纪只有五十左右岁,但他这五十年干的事情可不一般,太多太大,足以折寿。古人的寿命要少现在许多,可是他们用来做事情的时间仿佛仍然充裕。这在许多考察历史的人看来常常感到吃惊,因为以古代的人来比今天的人,今天的人不仅成熟得太慢,而且还显得成事不足。关于寿命,有人推论今天的人活得久,主要是药物的发展,是对生命规律的认识提高了。也就是说,“炼丹”还是有用的。现代丹炉仍在熊熊燃烧,不同的是,它经过了几千年的改造之后,已经不需要再架在山野里了。
  但是也有个说法,即我们寄身的这个地球转速越来越快了,所以从计数上看,我们的七八十年与古人的六七十年相比,在总量上也差不了多少。这只是一种想象,虽然现代科学测量已经断定,地球自转的速度确是加快了。
  不管怎么说,秦始皇最后一次从东部往咸阳赶的路上,真的是上气不接下气了。与他同行的有丞相李斯和大内总管赵高,这两个重臣就像他的左膀右臂。这样一路上可以商量处理所有的国家大事。他们回程走的路还是靠近大海,大致是顺着渤海湾往西绕行。帝王的心不同于一般的心,令他满足和向往的常常是最辽阔最伟岸的事物,所以面对崇山峻岭或一大片平原会神往,见了浩淼连天的大海更是感慨万千。秦始皇的晚年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可以有多方面的解释,但与一种帝王的人格气质,仍然有深刻的联系。
  大约走到了沙丘一带,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内一处海滩上,秦始皇的生命抵达了终点。他死在了东巡之路上,这大概是连他自己也料想不到的吧。本来为了求长生而来,却连赶回家的时间都没有了,时间对他来说就这么突兀地结束了。地球仿佛停止了转动一样,整个东巡的车队都被巨大的恐惧笼罩了。可以想见随行的文武大臣会有多么害怕,其中的李斯和赵高慌得大概不知怎样才好。他们为了遮掩皇帝死去的真相,害怕闷热天气中散发的尸臭泄露了秘密,就在大王的寝车上装满了鱼虾。就这样,一车臭鱼烂虾,陪伴了千古一帝最后的旅程。
  秦始皇的一生,最险峻难忘的一些经历都与东方连在了一起。首先是他的姓氏,有人追根溯源,说他的祖上其实就是东海人。赢姓来自东部沿海,这对一个西方渭河流域的霸主来说可不是小事,因为这是血缘的追认。所以当秦兵一路向东打过来,他们攻城掠地的时候,秦始皇内心里或许会有极其复杂的感受。这种“打回老家去”的代价真是太大了。但这毕竟是一种帝王的统一大业啊,一旦开始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他晚年一次次往东颠簸,不顾路途遥远身衰体迈,除了受寻找三仙山、长生不老的念头所吸引,可能还有更深层的血缘的力量,有认祖归宗的奇怪宿命在起作用。统一大业完成以后,已经平定的六国财富异珍尽可以全部集中到咸阳,这时候最让他惊喜诧异的还是齐国,从文化到物产,这个东方大国都让人啧啧称奇。丝绸骏马和最锋利的宝剑,黄金白银,奇装异服,更有高大俊美的齐女。齐国沿海一带是有名的出美女的地方,她们一个个明眸皓齿,从肌肤到说话的音调都与内地大不一样。早年秦始皇娶的齐妃就是齐国人,这是最受他宠爱的女人,他们生下了一个英俊的公子,就是扶苏。
  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被无数人说过了,那里有天下最多的富贾,最长的商业街,最大的踢球场,还有名震天下的稷下学宫,有迷人的韶乐演奏,有卖艺也卖身的歌妓。这些在以前都是耳闻,除了少数往东经商的人和出使的官吏,对大多数长安人来说都停留在口耳相传的阶段。不过那些偶尔来到长安咸阳的齐国人也加剧了这种传奇。来到这里最多的是绸缎商和盐商,再就是游学的各类人士,特别是神秘莫测的方士们。
  从临淄往东三百里就进入了东夷莱国的地界,它才是隐在齐国身后的神秘之地。这里无边的膏壤连着大海,大海又连接了天外,最怪异最费解的事情就在这一带频频发生。其中不可胜数的当然是神仙故事,这是沿海人与另一个奇异世界交往的记录,原来人与神的分界就在这里。秦国有渭河大平原,良田千顷,可是这与大海相比就算不了什么了。大海无边无际,其中有时隐时现的岛屿、有茫茫水雾,那里的一切都是未知数。关于这些不能抵达之处,一切也就只好听任方士们随口演绎了。秦始皇越是到了晚年就越是知道,齐国虽然被武力征服了,但这其中真正的隐秘还远远没有打开,这里等待他进一步征服的东西,还有许多许多。
  于是就有了秦始皇晚年的东方之旅。以当年的马车而论,从西到东走上这么一趟,费去的时间和精力在今天看来真是不可想象。究竟是一颗多么固执的心、多么巨大的吸引力,才能让年迈的帝王走上这个可怕的旅程,也就只有留给后人去猜测了。就这样他上了路,而且一连走了三次。如果不是最后一次沙丘上的死亡阻止了他,他还会将这种旅程重复多少次呢?谁也无法预料。
  秦始皇死了。他的遗体被运回咸阳,葬在了渭河大平原上。直到今天,他的巨大陵墓都没能完全发掘,所以今天的人还不知道它的浩大规模,不知道他最后的地下宫殿是怎样的。只不过挖掘出小小的一角,就发现了一大片令人震惊的兵马俑:这些陶俑甲胄在身,神情肃穆,又威严又迷茫地望着一个方向。
  那是东方,是齐国的方向,是茫茫大海的方向。
  

究竟什么是齐国人的文化性格?
(见原书第二章之《游走》)
  半岛东部原住民被称为莱夷人,他们的来路颇费猜详。考古学家认为其中的一部或大部,在更为久远的时代曾经奔走于贝加尔湖以南,直到胶东半岛这样一个极广大的地区,属于强悍的游牧民族。当年辽东半岛以南的老铁山海峡还没有发生陆沉,就是说从古登州到东北,整个这一大片水域是不存在的,那时还是通途。这些人或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游荡,最终从严寒地带一路南下,在四季分明土地肥沃的半岛地区定居下来。新的地理环境让驾驭骏马的民族渐渐收心敛性,植桑种稻,成为精致农业的初创者。考古发掘已经不断证明,与同期相比,这里出土的陶器是天下最为精美的。他们在这里建立了莱国,最兴盛的时期地域极为辽阔,不仅囊括了现在的半岛东部,而且西达黄河、南抵泰岳,差不多与后来齐国最强盛时期的疆界吻合。
  这个莱国在狄戎东进的过程中时有变故,经历了不少残酷的战争,原先与之联合的部族也发生过背叛行为,所以疆土还是一点点萎缩了,渐渐只剩下了胶东半岛部分。最危急的时候,这个国家的一批精锐还曾穿越老铁海峡北上,也许要为一个民族的大撤离做好探路的准备。当然这都是后来人根据考古的推断,只比一般的想象坐实一点罢了。
  不管怎么说,莱国人比较起来还是不够安分的一类,这就不同于一般的农耕民族。他们游牧的野性潜伏在血管里,一经呼唤触动就要蹿跳出来,恢复起游走的老习惯。所以即便经过了许多代以后,当后来半岛出生的人早已忘记了先祖的来路时,血脉的力量还仍然在起作用。这就好比一个人夜里常常做一个相同的梦,梦境在醒来后总是不愿消逝,并且觉得这个未曾去过的梦境之地不知什么时候真的光顾过一样,因为那里的一切实在太熟悉了。这种情形可能就是血脉的作用,是血脉的记忆。
  莱夷人的骏马后来少了,并非人人都能骑在马上,但是远行的心事却是人人都有的。翻翻史书,会发现这里有这么多的男男女女抵达了四面八方,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