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第3卷:九天春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太宗第3卷:九天春色- 第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今日听了众人的议论,也觉得温彦博的主张最全面且稳妥,要知打一仗毕竟是一忽儿的事情,打仗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要想让地面上长治久安,须有稳妥的办法安抚之。
  他见李世民来问,急忙奏道:“陛下,臣以为温令所言是最好的主张。”
  那边的魏征忍不住站了起来,拱手向李世民谏道:“陛下,臣不敢苟同李仆射的观点,其实温令刚才所言,经不起推敲,且祸患极大。”
  魏征转头质问温彦博:“温令,你多次出使突厥,难道不知道突厥人的习性吗?自古以来,夷狄人面兽心,弱则服从,强则叛乱,为其常性。
  突厥人现有十万余口,你让他们居住在朔方之地,离京畿不远。
  数年之后,其生息倍多,必为心腹之患。
  你口口声声说不简单模仿隋文帝故事,我却看不出你这样做与其有何二致?”
  魏征心中坚定了突厥人人面兽心的信念,想将他们流入大漠任其自生自灭,从此不用再为之烦心。
  温彦博微微一笑道:“魏监,你说出这样一番话,倒让我想起贞观之初的一段故事。
  那时你与封德彝辩论,强调要用教化为主对待民众,不能用严刑霸道的手法。
  时间过去不到四年,你缘何就改变了想法?”
  魏征一愣,继而强辩道:“对呀,对中土之民施以教化手段,我朝现在不是一直这样做吗?温令,突厥人居于蛮荒之地,无教化的基础,怎么能适用于教化手段呢?”
  “嘿嘿,依魏监所言,突厥人非为人类,压根就不能教化吗?”
  “同样是人,毕竟有区别。”
  “我记得孔子有言:有教无类,天子之于万物也,天覆地载,有归我者,则必养之。
  魏监,现在突厥破灭,归附我朝,你不加怜慰,要将之推入大漠之中,非圣贤之道。
  若这样做,就违了我朝‘惟重教化’的本意,且会寒了四夷之心。”
  温彦博搬出孔子的圣贤之言,又以魏征当初的主张为武器反击,弄得魏征一时语塞。
  他懊恼地想,教化施之的对象为人,突厥人既然是人类,若说不能教化他们,道理上确实站不住脚。
  他心有不甘,只好转移谈话角度,说道:“温令既然搬出了圣贤之语,倒让我想起了晋代的一段史实。
  晋初之时,诸方胡人与中土之民杂居于中国,有郭钦、汇统等人多次劝说晋武帝将这些胡人驱出塞外,而晋武帝不听。
  过了二十余年,终于酿成永嘉之乱,使伊、洛之间,皆成胡人之域。
  前事不远,难道不能成为明鉴吗?”
  “我朝岂能与晋朝相比?若国祚长久且强盛,四夷皆望风归附,如果再以德怀之,使其归心,终无叛逆。
  若国祚短促,国之不存,何谈制夷之策?”
  二人辩论到现在,可以看出他们各人的际遇不同。
  温彦博多次出使突厥,熟知突厥习俗,因结合实际提出既抚又管的主张。
  魏征毕竟接触外事太少,对夷狄的认识多是从书本上而来,其主张不免偏执陈腐。
  房玄龄见二人在那里争执不下,遂插话道:“温令所言还是有一些道理的。
  国家只有强盛之时,对四夷方有或征或抚的资本。
  李药师对突厥一战,已取得完胜,剩下的就是如何抚之。
  所谓张弛有度,温令的主张不缓不紧,可以行之,亦可显现我朝博大的胸怀。”
  魏征坚持己见,不依不饶,转向李世民道:“陛下,既有前车之鉴,切不可用彦博之言。
  

安北境群臣献策 设督府恩威并施(7)
若将突厥散养于朔方之地,所谓养兽自遗患是也。”
  李世民对魏征的诤谏,往往言听计从。
  他今日却有些反常,觉得魏征所言有些陈词滥调,不合心意,反觉温彦博的话声声入耳,倍觉新鲜。
  温彦博今日的情绪显得十分激昂,他也转向李世民大声说道:“陛下,魏监所说有些危言耸听。
  我国现在救突厥人于灭亡,再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他们皆成我国亲民。
  且选其酋首,授予京中宿卫之职,其部落必然畏威怀德,不敢妄动,何后患之有!”    李世民并不直接回答二人,将目光视向长孙无忌,说道:“无忌,你一直在那里默默无语,谈谈你的看法。”
  长孙无忌立起身来,躬身答应,然后环视众人道:“如何安置突厥之众,各位大臣已经说了不少,我不想再重复。
  刚才魏监谈到晋武帝,我想就这个话题说几句。
  晋武帝对待入中土胡人,态度极为严厉,将之作为压迫及奴役的对象,最终加剧了族群之间的矛盾,酿成巨变。
  无忌的先祖,大约是其后进入中原,定居到洛阳。
  中土之人与四夷之人相比,仅仅风俗、语言不同,至于人性本身,还是共通的。
  像魏监说突厥人人面兽心,我不敢苟同。
  若如此定论,无忌之先祖根本不可能进入中原,无忌也无法与大家一殿为臣。
  孔子说得好:有教无类。
  陛下,从这一点而言,臣还是赞成温令的主张。”
  李世民点名让长孙无忌说话,座中有人已经猜出李世民的倾向:让长孙无忌现身说法,以说明华夷之防为人为的东西,并非人之本性所然。
  果然,李世民待长孙无忌话音刚落,就接过话题说道:“无忌说得好。
  华夷之防为人为的东西,秦汉以来,在众人的心中根深蒂固。
  魏晋以来,四方诸胡渐渐融入中国,国内人员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若还抱着书本中的说法不变,一味以固定的眼光对待突厥人,就会有偏差。”
  说到这里,他有意无意向魏征看了一眼,魏征此时正闭目琢磨李世民的话,并未接触到他射来的眼光。
  李世民接着说道:“朕刚才听大家议论,内心里一直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以秦始皇、汉武帝、隋文帝之能,及其国家之盛,犹不能平服戎、狄,到底是什么原因?他们兵强马壮,所战皆捷,其武力可谓强矣。
  魏卿,你能告诉我吗?”
  魏征直到现在还没有转过弯儿,他起身拱手道:“陛下,臣一时想不出个中原因。”
  李世民示意魏征坐下,然后说道:“他们一味用武力镇剿,忘记了恩威并施这句话。
  自古以来,历代君主皆贵中华之人,而轻贱夷、狄之人,由此产生的裂痕,无法弥合,越裂越大,所以处理四方夷、狄之人就成了一个无法开解的顽症。
  自从今日开始,朕想将中华、夷、狄之人视之如一,且爱之如一,不加区别。”
  魏征又起身道:“陛下以如此宽阔胸怀对待他们,委实是他们的福音。
  然夷狄之人能否体会皇上的这番苦心?他们若反其道而行之,行中山狼故事,臣实在担忧。”
  李世民悠悠言道:“华夷之间的恩恩怨怨,上下数千年,若想短期内正之,那是不可能的。
  如今我国国势渐强,自朕以下,视夷、狄之人为一家,时间久了,他们能够慢慢体会出来的。
  国势强而不仗势欺凌他人,仅此一点,他们就会心存感激。
  ###厥新亡不久,四方诸夷正在观望我国如何处置他们,若处置得当,即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他的语音忽然停顿了一下,继而稍稍提高了声调:“众卿所言,皆有其理。
  朕以为温卿所言全面稳妥,可以试行之。”
  李世民最终采用了温彦博的计策,众人不免震动一下,当然以魏征最为震惊。
  

安北境群臣献策 设督府恩威并施(8)
李世民不待魏征说话,几步跨到他的身边,伸手抚其背曰:“魏卿,你的法子太简单,朕无法采用。
  像温卿所言,显是深思熟虑而成,其中有许多前朝未尝试的办法,颇有新意。”
  魏征立起身道:“臣刚才所言,亦是殚精竭虑而来,惟请皇上明察。
  皇上今日最终采纳了温令之主张,想温令以往兼知内外之事,有其所长,暗合了皇上的心意。
  皇上今日既然定下了国策,臣虽心思愚钝,自会下去后慢慢去想,总能想明白。”
  李世民微微一笑,赞道:“好哇,魏卿能这样想,甚合朕意。
  朕以前对你所谏皆言听计从,今日却没有听从你的主张,你不怪我吗?”
  “臣不敢。”
  李世民哈哈一笑,转归其座,说道:“温卿,就按你的主张,立刻拟诏吧。
  诏令之首要,须申明我国视华夷为一体,不得再有人为区别。
  这件事尽管做起来难度很大,必须要做。
  我们君臣今日在这里达成了共识,今后须让中土官民逐步认识这个道理,更要让四夷去除畏惧之心。
  现今安置好突厥人众,即是让天下之人明白这个理儿。
  “其实天下之人有了华夷为一家的共识,就不会横生许多灾祸。
  无忌的先祖为胡人,他如今却成了皇亲,成了朝中重臣,这不是很好的例证吗?我中华为泱泱大国,若没有容忍、包容的博大胸怀,就落了下乘。
  朕想好了,这次安顿突厥人,既要顾及其原有的土俗,亦要将其视为我中华的一分子,须有朝廷制度管理,不能放任不管。
  像颉利原辖之地,可析为六州,选其首领为刺史,刺史之职可由朝廷策命,经朝廷同意可以世袭,六州之上,置定襄都督府,由朝廷派都督管理;可将突利原辖之地析为四州,置云中都护府以统其众。
  “刚才说过,要使华夷真正成为一体,须耗费时日,在这个过程中,采取羁縻的手法以进行牵制,是必要的。
  玄龄,药师兄,这些突厥首领谁在京中为官,谁回部落统其众,你们二人要好好筹划一番,力求完备。”
  房玄龄、李靖躬身领旨。
  唐并###厥,为当时世界上的一件大事。
  对如何安抚其众,君臣各抒己见,取长补短,最终形成了德威并重,侧重教化的策略,力求加快各族群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