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残燕子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香残燕子楼-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颜真卿问明众少年,才知皆李希烈养子,当下朗声宣敕,李希烈听毕,便道:“我岂欲反,只因朝廷不谅,奈何!”

  李希烈把颜真卿领到客馆中,逼使颜真卿代白己鸣冤,颜真卿不从。

  李希烈再遣李元平前往劝说,李元平本是汝州别驾,被捕即降,毫无气节。

  颜真卿呵叱道:“汝受国家委任,不能效命,我恨无力戮汝,反敢来劝诱我么?”

  李元平怀惭而退,回去给李希烈报告。李希烈本想放颜真卿回,李元平却劝说将颜真卿拘留。

  正巧这当口,朱滔、王武俊、田悦和李纳四人,各遣使至许州,上表对李希烈称臣。李希烈召颜真卿入示道:“今四王遣使推戴,不约而同,太师看此情势,岂独我为朝廷所忌么?”

  颜真卿奋然道:“这是四凶,怎得称作四王?相公不自保功业,为唐忠臣,乃反把乱臣贼子,引作同侣,难道是甘心同尽吗?”

  李希烈不高兴了,令人扶出。

  次日与四使同宴,又召颜真卿入座,四使对真卿道:“太师德望,中外同钦,今都统(指李希烈)将称大号,太师适至,都统欲得宰相,舍太师尚有何人?这乃所谓天赐良相哩。”岸

  颜真卿怒目相视道:“汝等亦知有颜杲卿么?杲卿就是我兄,曾骂贼死节,我年近八十,但知守节死义,汝等休得胡言!”

  四使不敢再说什么,颜真卿便起身回到馆舍。

  李希烈派甲士十人,环守颜真卿馆舍,且在庭中挖掘深坑,扬言要活埋颜真卿。

  颜真卿怡然见李希烈道:“生死有定,一剑便可杀我,何必多方恐吓,我若怕死,也不来了。”

  李希烈这才婉词道歉。

  此时淮南陈少游早已暗地私通李希烈。

  李希烈乘破灭梁崇义之势,渐纵恣跋扈,寿州刺史崔昭数书疏往来,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奏之,德宗急召宰相卢杞令选寿州刺史。

  卢杞本来就十分讨厌张建封,遂荐张建封以代崔昭牧寿阳。

  李希烈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便遣将杨丰赍伪赦书二道,令送陈少游及张建封。

  杨丰到了寿州,正好张建封在徐州。

  张建封飞马赶回寿州,便命将士将杨丰绑了,张建封于军中集众,斩杨丰于通衢,并将伪赦书送交朝廷,远近震骇。

  陈少游闻之,既怒且惧。

  张建封于是具奏陈少游与李希烈往来的事实情况。

  李希烈大怒,便伪署其党杜少诚为淮南节度使,令其先平寿州。

  张建封令其将贺兰元均、邵怡等守霍丘秋栅。

  朝廷为张建封加兼御史大夫,充濠寿庐三州都团练观察使,于是大修缉城池,悉心绥抚,远近悦附,自是威望益重。

  李希烈选凶党精悍者率劲卒以攻张建封,旷日持久,无所克获而去。

  张建封拒战有功,拜为徐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徐泗濠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

  张建封进驻徐州,建立军队,号称武宁军。

  张建封触事躬亲,性宽厚,容纳人过误,而按据纲纪,不妄曲法贷人,每言事,忠义感激,人皆畏悦。

  张建封把家安置在徐州埇口,此时白季庚加检校大理少卿,依前徐州别驾、当道团练判官,仍知州事。

  张建封既坐镇徐州,自然就想起了想见未见的燕娘。

  此时的燕娘已经离开了燕子楼,带着孩子关盼盼随关之均住进了虞姬歌班。 。。

1、白居易越中避乱
第十章

  白居易母子去越中避乱,转眼已经两个年头。

  “关河千里别,风雪一身行。”

  江南秀美的山光水色给白居易以全新的感受,那里浓重的文化氛围的耳濡目染又启迪了白居易的心智,使他开了眼界,长了见识,这也正是白居易父亲白季庚将他们安置于此地的用意之一。除了躲避两河用兵的变乱外,也该让白居易有一个安定求学的场所了。

  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僭立称王的藩镇又去掉王号,复受唐职。徐州归顺朝廷后,江淮得到了暂时的局部的安定,白季庚受命连任。

  14岁的白居易旅居苏、杭。当时典守苏州的刺史是韦应物,典守杭州的是房孺复,二人皆能诗善文,好宴宾客。每当公暇就召集郡中文人雅士,聚会于园林亭榭,饮酒赋诗,*雅韵,流布四方。往来二郡间的白居易也早有耳闻,有几次还在大街上碰到过郡守出巡的车仗,那气派,令白居易钦慕不已,心中暗暗发下誓愿,日后要能典杭州或苏州一郡,便心满意足了。此时的韦应物、房孺复就是白居易心目中的偶像,也是他人生追求的目标。白居易此时也才真心懂得父亲每每来信叮嘱他要好好读书,考取功名的真正含义。

  苏、杭二州,是东南地区的两个大郡,由于未经战乱,加上韦应物、房孺复两位刺史的治理,所以依旧是一派繁华富庶的景象。那“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子湖,“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的钱塘江,“江南丘壑之表”的虎丘山,还有许许多多巧夺天工的杰作——楼台亭阁,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 来苏、杭的第二年了,这优美的湖光山色、精巧的建筑布局,非但不能填补少年漂泊者空虚的心灵,反而勾起了少年白居易的无限乡愁。

  一日,白居易和同窗好友张彻外出游玩,他们来到杭州西湖边,恰好张彻的堂兄张籍也在游玩。

  张籍比白居易大五岁,他对白居易说:“近日我将北上访友,路过徐州,你的家既在埇口,我也正好到那一游,也好拜会一下你兄幼文,你可有书信要稍?”

  白居易这些日子,正有思念亲人之感,他很自然地向被望了望,但一片茫茫,不知所终,不由得一种亲人骨肉离散所导致的相思之苦涌上心头:故乡远在长江一北,在一片山脉的后面,相距万里,思念之情虽深,却不能够跨越这空间上的距离,只能无可奈何。既然有人北上能为自己传递书信,但他拜访的恰恰是自己的兄长,人能而自己却不能,相比之下,怎么不令人伤感?想着,不由流下泪来,遂喃喃吟道:

  故园望断意如何?

  楚水吴山万里余。

  今日因君访兄弟,

  数行乡泪一封书。

  白居易于是到一处借笔墨将所吟诗句录下,对张籍说:“就请张大哥把这首《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稍回家中吧,他们定会理解我的心情的。”

  张籍将书信收好,用手拍了拍白居易的肩膀,表示理解了白居易的苦闷和惆怅心情。他深知,一个少年,孤单地旅居在江南一带,家乡被山山水水阻隔着,骨肉亲人,天各一方。碰到了家乡人,只能捎一封家信回去,聊寄思乡之情,寥寥28个字,字字凝集着游子的离愁思乡之情。

  游玩后回到住所,白居易反复思索,怎样让亲人不再负担自己在外的各种费用?如何减轻家庭负担而自食其力呢?只有参加进士科考试及第才有踏上仕途的可能,而要进士科及第,少不了要请名师指点,权要延誉。

  当年轻的白居易粗略知道这些后,便大胆地开始向他所知晓的名流求救了。当然,他最想见到的是郡守韦应物,可是那森严的警卫,那贵贱悬殊的差别,最终使他望而却步。

  跑了几家名流,有的拒之门外不见,有的三言两语敷衍了事,倒使白居易一片热心也渐渐变冷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2、第一次进京
初春之际,明月之夜;身处异乡的游子独上高楼,遥望故乡,愁思满怀;因为兵连祸结;不能早日归去,只好寄乡思于梦寐之中。正所谓:

  满眼云水色,月明楼上人。

  旅愁春入城,乡梦夜归秦。

  道路通荒服,田园隔虏尘。

  悠悠沧海畔,十载避黄巾。

  白居易开始有了嗜酒的习惯,有时想以一醉来排解自己的苦闷,结果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江海漂漂共旅游,一樽相劝散穷愁;深夜醒后愁还在,雨滴梧桐山馆秋。

  酒精虽能使人的大脑得到片刻的麻醉,但终究不能浇开胸中的愁垒。梦回以后,怀乡恋国之情,越发难以抑制了。旅居越中之时,诗人是一直思恋着自己的故乡与亲人的,但一则由于兵乱频仍,交通不便;二则由于经济拮据,所以返乡之愿难遂。再加上体弱多病,诗人此时的心境是相当凄凉的。但正是这种长期的流浪生活,开阔了白居易的视野,使他接触到了下层人民的生活,从而养成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的同情心。他后来写出了大量反映人民疾苦,为人民控诉、呼吁的诗文,就是基于这种广泛深入的社会接触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

  在离乱中成长起来的诗人,不能不为自己的前途操心。他不是豪门世族的后裔,不能靠父祖的荫庇取得官秩,只能靠自己的奋斗去求得功名。

  白居易很想到长安去。他知道京城是人才荟萃之地,可以切磋学问的人很多;如果自己的诗才得到达官显贵的赏识,就有可能被举荐而取得一官半职,从而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抱负。正巧这时自封为“天下都元帅”背叛朝廷的李希烈被部将陈仙奇毒死了,淮西的战事停了下来,于是白居易满怀着希望,走向长安。

  贞元三年初春的一天,白居易来到长安。当时的长安,不仅是唐朝的国都,而且是一个国 际大都市。大街小巷,纵横交错;楼阁殿堂,星罗棋布;房舍屋宇,鳞次栉比;红男绿女,人山人海。商店按行业分类,有时兴的锦缎、绫罗、刺绣,有精致的陶瓷、铁器、铜器,还有西域来的葡萄等水果,甚至还有夜光杯之类的稀奇货,真是琳琅满目。

  因是第一次来长安,这里的一切都使白居易感到陌生、新奇和兴奋。但是他没有心情来欣赏这飞光溢彩的繁华世界。他稍事休息,就带着诗文去拜谒著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