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约千余首。另有《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明《正统道藏》。
这其中最令人称奇的,莫过于王重阳对未来的预知能力。有关王重阳对未来的预知能力的事例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件事,一是王重阳准确的预知自己的寿命。二是准确的预知出其未来七大弟子的姓氏。王重阳五十三岁时,就题过一首诗:“害风害风旧病发,寿命不过五十八。两个先生决定来,一灵真性诚搜刷”。就预测到自己的大限为五十八岁。金大定九年十月,王重阳率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西归。客居汴梁(今河南开封,金人称“南京”),已知不永,与金大定十年(公元1170年)正月初四这一天,作《竹杖歌》诗一首示于四弟子,诗曰:“一条竹杖名无著,节节生辉灼灼,伟矣虚心直又端,里头都是灵丹药。不摇不动自闲闲,应扬随机能做作。海上专寻知友来,有谁堪可教谁托。昨霄梦里见诸虬,内有四虬能跳跃。杖一引,移一脚,顶中迸进银丝索。攒眉露目振精神,吐出灵珠光闪灼。明艳挑来固然乐,白云不负红霞约”。马丹阳等四人听了师傅的《竹杖歌》后,悲泣不己。丹阳曰:“人道区区,尚无所得,吾师弃我,遑遑可归?”王重阳说:“丹阳己得到,长真己知道,吾无虑矣!处机所学一听丹阳;处玄、长真当领管之。吾今赴师真之约耳!”
寓居磁器王氏的旅馆中。王氏对他不礼貌,又毁谤他。王重阳不以为然地预言道:“吾居之地,他日当令子孙卜筑于此。”王氏等凡俗人等不信,认为王重阳在发狂言。六十四年后,栖云真人王志谨挈其徒落脚于此,一座壮丽的殿宇,出现在原址上,后名重阳宫,又名朝元宫,最后定名为延庆观,至今犹存。
关于王重阳准确的预知出其未来七大弟子的姓氏,也有两个出处,一是其在王重阳在刘蒋村烧掉茅庵时,且歌且舞,其歌词之意就是要到“东海投谭捉马”去,二是王重阳东出潼关,沿路乞讨,途经洛阳,观瞻翠云峰上的“敕建上清宫”时,在上清宫大殿侧壁上《题上清宫》诗一首中写到:“丘谭王风捉马刘,昆嵛顶上打玉球,你还般在寰海内,赢得三千八百筹”。王重阳的这首上清宫题壁诗,不是即景抒情,也不是谈道论法,而是把自己这次出行山东传道,所招收的弟子的大姓提前公之于众,真是玄中之玄,奇中之奇!在此之前,王重阳从未去过山东,也不像现在有电话、QQ、MSN可以预约,有高速交通工具可以乘坐。也没有人和他联系过,在以后的传道过程中,又怎么一定是“丘、谭、马、刘”同时成了他的弟子呢?然而两年之后,现实验证了王重阳上清宫题诗的结论是千真万确的。
这确实是一个谜,后人也有欲证其伪的。但总是在一番求证之后不由得叹服。王重阳预知未来的能力,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
史料记载:大定九年十月,王重阳率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四人西归,次年一月殁于大梁(今河南开封)。葬终南刘蒋村故庵(今陕西户县祖庵镇)。金章宗赐庵名为灵虚观。元太宗加封为重阳万寿宫。全真道尊为祖庵或祖庭。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至大三年(1310)又加封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
二、全真教的仙道理论
王重阳能在短短两年左右的时间就打出了一方天地。除了社会和时代的原因,除了其学识和个人魅力,其自成体系的全真教教义,也是受之者众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1、独特的三教合一理论
尽管魏晋以来就有“老子过函谷关化胡”传说,更有《老子化胡经》传世以及“三教出一门”学说的形成,但是在此理论基础上力倡三教合一则是王重阳创立全真道的一大特点,道教的《道德经》、儒家的《孝经》、佛教的《心经》则为道教全真教派的必修经典。当年他在“活死人墓”四角各种植一棵海棠树,就言称“吾将来使四海教风为一家耳”。在他的言论、著作中,“三教出一门”、“三教合一论”更是俯拾皆是。如在《金关玉锁诀》中说:“三教者,如鼎三足,……不离真道也。喻曰:似一根树生三枝也。”在《示学道人》诗中说:“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义理显时何有界?妙玄通后更无加。”又有诗云:“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在《答战公问先释后道》中称:“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等等。他认为儒主“理”,佛主“性”、道主“命”。要人们忘情去欲,才能“心虚气住”,“气住则神清,神清则德合道生”,达到“三教圆融”的全真境界。
2、道教的平民化
在王重阳创立全真道之前,尽管道教有许多教派流行,但都是以炼外丹为主,服食金丹以求飞升,霞举成仙为目的丹鼎类修行方式。丹鼎教派把选择门徒、传授丹经、烧炼金丹等活动搞得非常神秘和复杂。再加上团汞炼丹这种修炼得有相当的经济条件做后盾。所以在全真道之前的道教只能是一种上层宗教,贵族宗教。而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教则彻底颠覆了在这之前所有道教流派的修行方式,以“普济众生,遍超庶俗”的理念,使全真道教成为了一种平民宗教。从而在民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全真教的修行方式重在修心。在《重阳立教十五论》这篇不足1500字的文章中,对于全真教的修行做了相关的论述,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日常生活细则,如出家者须投庵(谭处端后来略微修改了出家修行的理论,认为在家也可以修行,“忠孝仁慈胜出家”,这一修改承认了“居士”,使全真道更加适合民情而有利于其发展),身有所倚,身安则心安;学习经书、精通药物、以高明者为道友等等。一是强调修心,论述打坐、降心、炼性等要领,丹成则身在人间,心在天上等等。三是修行者应该通悟的境界,炼性为修道之根本,入圣则形寄于尘中,心明于物外,则神、性居于仙境,即身在凡而心在圣境。
比之于丹鼎教派,全真教的修行方式则重在修心,重在控制令人沉沦的世俗。修行方式的简化,使全真教能走向平民,并在大众中产生轰动效应的前提条件。
3、成仙证真的简单化
全真道教不尚符箓,不事黄白,也不信白日飞升之说。只要修心养性即可。按照道教的说法,就是修炼内丹。所谓内丹,是指修炼内丹者,以身为丹鼎,以身中之精气为药,以神为运用,在自己身中烧炼结“丹”。道教修炼内丹。在隋唐以来就有之,但是把修炼“内丹”做为最主要的修炼方式。则是全真教的首倡。道教的内丹修炼之法,由于师承和教派的差异,说法也不完全一致。
全真道以修习内丹为成仙证真的基本法门,为“天上大道”。以性命双修为基本内容,先性后命,以修性为主。王重阳云:“宾者是命,主者是性”。《丹阳真人语录》云,“屏绝万缘,表里清净,久久精专神凝气充,三年不漏下丹结,六年不漏中丹结,九年不漏上丹结,是名三丹圆备,九转功成”。就简要地说明了全真道派修习内丹基本要诀。
对于成仙证道,传统的道教教派认为经过修炼,形、神皆可不死,与精神一起长存,王重阳则认为“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指出“气神结合,谓之神仙”的修行方式,孝养师长父母,救一切众生,意同天心,正直无私者为天仙;打坐修行者为神仙;养真气长命者为地仙。只要体内“丹”成,就能身在人间,神游天下。认为要死是自然正常的,活着的时候只要修炼,死后“真性”、“阳神”就能得到解脱后,长存于天,是种“阳神”不灭的成仙证真方式。这种成仙证真的方式只要遐想,不需求证;既简单化,也避免“长生不死、霞举飞升”无法兑现的尴尬。
对于成仙证真的修行方法,全真教也因人而异。对于文化修养高的,王重阳就教其修炼*,对于平民百姓,修炼方式则更简单。在《重阳全真集》里,对于平民的修行,王重阳就指出“诸公如好真修行,饥来吃饭,睡来合眼,也莫打坐,也莫学道,只要尘冗事屏除,只要心中清净两个字,其余都不是修行。诸公各怀聪慧,每日斋场中细细省悟,庶几不流落于他门。行功乃别有真功真行”。这种修行方式连打坐都不用了,只要消除杂念,心中清静即可。
4、超凡脱俗的人生理念
人活在世上,人人都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困惑。而在战乱的年代那烦恼就不是一般的烦恼,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痛苦和磨难。所以全真教的一些人生理念就为人们解脱烦恼带来了心理指向。
全真教认为,人的为“真性”、“阳神”桎梏,所以破斥、否定人生,斥人生为“苦海”、“火宅”,视父子、夫妻亲情为“冤业”等等,是全真教的一个重要的人生理念。在王重阳及其弟子们的诗文集中,这种言论比比皆是。如王重阳的诗:“修行须借色身修,莫滞凡躯做本求。假合四般终是坏,真灵一性要开收”。称“唯一灵是真,肉身四大是假”。再如丘处机的词,把人形容为“一团臭肉。千古迷人看不足。万种狂心。六道奔波浮更沉”。谭处端则把人体贬斥为“本是一团腥秽物,涂搽模样巧成魔”。像这类诗词,让现代一些生活热情很高,喜欢追星自恋的人看了心里绝对不舒坦。但是这样的人生理念,给艰于生活,心灵苦闷的人们则指出了一条心灵解脱的出路。
全真道认为只要做好内省功夫,便能顿见真性,超出生死,得到阳神解脱。王重阳认为“心忘念虑即超欲界,心忘诸境即超色界,不着空见即超无色界”这种精神上超出“三界”的人,就像莲根在淤泥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