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仙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金玉仙缘- 第1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多,“世尊”一称也被道教信徒利用,认为释迦牟尼佛称“世尊”是由于其转世成神的缘故(没有道教的“白日飞升”高明),佛教有“三世”学说,释迦牟尼佛有做人间王子、思惟菩萨的经历,涅槃后才成为了佛祖,故称“世尊”。借此以抬高道教“长生不老,白日飞升”的修行方式。再加上佛教其“极乐世界”的位置在“西天”,而“天界”的中心部分又居住大量的中土上古传说之神、民俗之神、道教神仙等等。并且在民众和道教理论家们千百年的努力下,以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秦朝为主要参照蓝本)的政权体系为蓝本,形成了神仙界的政权体系。而以中国历代封建政权和宗教的关系来看,宗教可以对政权体系产生重大的影响力,但不能凌驾于政权体系之上或者对政权有绝对的主导作用。所以,在中土大地上,任何宗教活动历来都是在政权体系之下运行的。宗教与政权体系的这种关系千百年来在中国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氛围和共识。而这种氛围和共识也被道教信徒们延伸至神仙界的政权体系当中。除了说释迦牟尼成佛是“老子过函关化胡”的因素外,其封号也是神仙界(道教)的政权体系(玉帝)封敕的,道教信徒在已有的“世尊”称号前又加了两个字,称释迦牟尼成佛为“西天世尊”。这个“西天世尊”的称号要比“边隅之神”、“天隅之神”等等文雅了许多,但寓意都是指释迦牟尼成佛为天界(或天边)某个方位或角落的神明。这其实是道教信徒们对佛教的一种贬损。但是由于中国民间对于宗教与政权体系的关系已经成了一种氛围和共识。释迦牟尼成佛为“西天世尊”的称号在民间也被得到广泛的认可。这也说明佛教的宇宙观理论和道教的宇宙观理论相比,在迎合中华民众文化理念、意识等方面,相对于土生土长的道教是有缺位之处的。不过佛、道两教在百千年的斗争和发展中,互相揉合,互相取长补短,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的神明体系和宗教理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正是由于在神明、经典甚至于宗教用语等方面的互用,所以,汉传大乘佛教也因其程度深刻的汉化,而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游记》第七十七回《群魔欺本性一体拜真如》中,如来佛祖在作自我介绍时,就提到“自那混沌分时,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天地再,万物尽皆生”的说法,实际上就是道教宇宙观理论的翻板。而在《西游记》第八十六回《木母助威征怪物金公施法灭妖邪》中,作者就借孙悟空之口,说出了自己对于三教的认知理念“……李老君乃开天辟地之祖,尚坐于太清之右;佛如来是治世之尊,还坐于大鹏之下;孔圣人是儒教之尊,亦仅呼为夫子……”等等,这几句话就很简炼的点出了三教各自胜出的地方,道教在于其宇宙观理论;佛教在于其人生观理论;儒教在于其为人处世的伦理观理论。

  《西游记》一书的作者,在描述与宇宙观理论相关的佛、道两教的神明体系时,道教的神明体系在“天界”依然是占主导和支配地位的,只是没有佛法高明而已。如在《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中,玉帝传旨着游弈灵官同翊圣真君上西方请佛祖如来降伏孙悟空,如来临行前就对众菩萨说,“汝等在此稳坐法庭,休得乱了禅位,待我炼魔救驾去来”。在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中,佛祖如来离开天宫回西天雷音宝刹后,就对佛门的大众神明说到,自己是“……辞驾而回”的。这其中的“救驾”、“辞驾”等词语,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当然“救驾”、“辞驾”这类词语,这里就没必要做过多的解释了。而同在这一章节里,如来佛祖殄灭了妖猴,欲返西方极乐世界时,天蓬、天佑请如来佛祖少待,告知如来佛祖,玉帝要举行答谢会筵,“如来不敢违悖,即合掌谢道:‘老僧承大天尊宣命来此,有何法力?还是天尊与众神洪福,敢劳致谢?’”可见作者也是认可道教神明体系中的权力体系在“天界”中的这种主导和支配地位的。

  而佛祖释迦牟尼的“西天极天世界”虽然是“灵鹫峰头聚霞彩,极乐世界集祥云”,但依然为“西天”一隅,不过其属下的菩萨等神明在“西天”以外是有多处道场的,也算为“西天”一隅增添进了许多内容。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为何方神圣(十二)
佛教的人生观理论也十分庞大和繁杂,丝毫不逊于道教的宇宙观理论。正是这种人生观理论使其在平民阶层有着广泛而久远的影响。

  佛教的人生观理论关于人生方面是个矛盾体(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譬如汽车,既有输出动力的发动机,又有限制汽车行动的制动系统),一方面尊重生命,提倡“众生平等”;另一方面又贬斥人生和人类社会,称人体为“浊物”、“浊骨”等等,称“人类社会”(人界)为一个丑陋的、肮脏的“红尘”世界。这个矛盾体在《西游记》一书中也有相应体现,在尊重生命方面,莫过于唐僧,其为了“不伤生”这个信念,在取经途中多次跟孙悟空起冲突,多次念紧箍咒料理孙悟空。例子很多,这里就不在列举。而在贬斥人生方面,《西游记》书中也有描述,在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中,接引佛祖弄了个无底船接唐僧师徒过“凌云渡”,唐僧上船毂“辘的跌在水里”一跤,就脱去了自己的人体这种“浊物”、“浊骨”,泱下一个死尸顺水而去,作者还作了首诗赞赏这件事:“脱却胎胞骨肉身,相亲相爱是元神。今朝行满方成佛,洗净当年六六尘”。依佛教的理念,这种脱去“浊物”、“浊骨”的情形是功德圆满的体现,但是,只有唐僧一人脱去“浊物”、“浊骨”就有点令人思量了。依唐僧师徒四人(且不说白龙马)的来历看,孙悟空是只猴子,却是灵根育孕源流出的“仙胞”,沙悟净虽然是个妖怪模样,据他自称还吃人无数,却是被“贬下界来,变得这般模样”;这两人有仙体,过“凌云渡”没有泱下“浊物”、“浊骨”还有理由。但是和唐僧相比,猪八戒没有泱下这种“浊物”、“浊骨”,可以说就是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贬斥了。因为唐僧和猪八戒都是转世投胎的。《西游记》书中唐僧是如来佛祖的第二个弟子,是个修行了十世的罗汉,投胎到人间转世,其父陈萼为新科状元,其母为丞相殷开山之女,尽管其父母也是历尽磨难,但这并不影响唐僧煊赫的权贵背景。而且唐僧还是唐太宗钦封的“御弟”(《西游记》一书中殷开山是唐朝的丞相,唐僧是唐太宗钦封的“御弟”,这种与历史上是不是相符的问题,不属本文论证的范围,本文只做引用)。而《西游记》书中猪八戒尽管也是转世投胎,但是其家世要说起来,依传统人文的观点来看,则是无丝毫光彩之处。猪八戒被玉帝痛扁二千锤之后,“一灵真性”先是投在母猪胎里,成了“野豕”、“老彘”的模样。出生后“咬杀母猪,打死群彘”,可以说是个不孝不义之徒(《西游记》书中的如来佛祖,被孔雀吸下肚去。如来佛祖剖开他脊背出来后还封孔雀做“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而猪八戒则咬死了给与其生命载体的母猪)。后来又在福陵山云栈洞卵二姐处当了个“倒蹅门”女婿(在中国人的传统中,“倒蹅门”女婿是个被鄙视的群体),卵二姐死后靠吃人度日。受了观音菩萨戒行后又去高老庄当了几年女婿。就是这样一个破了*,泡过两个女子,还有不孝不义情节这种出身背景的人(尽管其有神通,但属转世投胎后仍被保留的范畴,并不抹去其投在母猪胎中,从母猪体内产出的履历),过“凌云渡”竟然不需要泱下这种“浊物”、“浊骨”。不说吃人,就依猪八戒从母猪体内产出的履历;有不孝不义情节;而且破了*的来历背景,不需要泱下这种“浊物”、“浊骨”就能上灵山。而一性至诚,出身高贵,并有唐太宗钦封“御弟”身份的唐僧竟然要泱下“浊物”、“浊骨”才能上灵山这两件事情对比来看,姑且不论作者的动机,我们就能感受和联想到这种对人生和社会的贬斥。

  佛教视“人界”(人类社会)为一个丑陋的、肮脏的“红尘”世界(这与道教“长生不老,白日飞升”的以“主生”为主导理念的人生观是有区别的),是诱惑人们产生各种欲念、(妄相)的“欲界”或“苦界”。有“欲”便有“苦”。视人们的为污垢、肮脏之物,“浊物”、“浊骨”、“肉胎”、“凡骨”等等。人从母体里生出来就是带着“垢姿”而来,人来到这个“红尘”世界要吃东西,要男女,要排解大小便等等,这些都是“垢姿”,而这些大量“垢姿”的人,在“人界”(人类社会)还会产生各种“妄相(欲念、)”,所以人生为一个痛苦而又历尽磨难的过程。佛教贬斥人生和人类社会的说法,在民间影响很大,创于金元时期,以道教的《道德经》、儒家的《孝经》、佛教的《心经》为必修经典,同样强调修心的道教全真教派,对此更是充分借鉴并发扬光大。如全真教派创始人王重阳的诗:“修行须借色身修,莫滞凡躯做本求。假合四般终是坏,真灵一性要开收”。称“唯一灵是真,肉身四大是假”。再如丘处机的词,把人形容为“一团臭肉。千古迷人看不足。万种狂心。六道奔波浮更沉”。谭处端则把人体贬斥为“本是一团腥秽物,涂搽模样巧成魔”。像这类诗词,让现代一些生活热情很高,喜欢把全部精力投身于社会,喜欢追星自恋的人看了心里绝对不舒坦。但是这样的人生理念,给艰于生活,心灵苦闷的人们则指出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