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身上,可以探究到须菩提祖师与佛教神明的间接关联。这种间接关联也可以补充我们对须菩提祖师这个人物的理解。
在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后,按照书中的说法,已属皈正,这时候无论孙悟空做什么,已经不属于“惹祸行凶”,有可能“牵带”须菩提祖师的范畴了。所以,我们这里就只从孙悟空“惹祸行凶”(大闹天宫)期间,与佛教神明的纠葛,来探讨这些佛教神明与须菩提祖师的间接关联。
在孙悟空“惹祸行凶”(大闹天宫)期间,除去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中和孙悟空对峙的雷神(太乙雷声应化尊,雷神属佛、道两教共用神明,鉴于《西游记》书中在描述二十四诸天神将时出现的诸多矛盾之处,这里的雷神当属道教神明),与孙悟空有关联的佛教神明有三个,惠岸行者(李天王二太子木叉)、观音菩萨、如来佛祖。
惠岸行者是观音菩萨的大徒弟,其称号后缀“行者”二字说明其是个和尚,其装束是个和尚(在《西游记》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中,沙和尚和猪八戒都称其为“和尚”)。不过惠岸行者这个和尚不是一般的和尚,是有些神通的。但是在佛教神明中,和尚装束的神明(弥勒佛和地藏王菩萨除外),顶高为罗汉品阶(这里且不说罗汉除转世轮生外,都在佛阶下听讲)的神明。而在汉传大乘佛教里,罗汉品阶的神明都属于没有“悟彻菩提”或者说是没有完全“悟彻菩提”的神明。从《西游记》书中的唐僧这样一个被称为修行十世的罗汉,其在取经途中多次被妖精糊弄,听信猪八戒挑唆来看,其“悟彻菩提”的程度,也是被作者列为没有完全“悟彻菩提”的范畴的。所以,惠岸行者尽管在孙悟空“惹祸行凶”(大闹天宫)期间,和孙悟空有过交锋,但是结合罗汉品阶的神明属于没有完全“悟彻菩提”的神明,以及惠岸行者与孙悟空战经五六十合便败阵而走的情形来看,在《西游记》书中,我们也很难找到其与须菩提祖师的间接关联度。故可以排除这项因素。
观音菩萨在孙悟空“惹祸行凶”(大闹天宫)期间,尽管没有与孙悟空有过正面交锋,但在暗中还是有所作为的。观音菩萨暗中作为有三个方面,一是派惠岸行者和孙悟空对阵,打探孙悟空的虚实,二是向玉帝推荐二郎真君,三是欲用玉净瓶与二郎真君助阵,诱发出太上老君的灵感,用“金钢琢”打中了孙悟空天灵。促成了孙悟空第一次被擒。
在佛教的神明中,菩萨和佛陀品阶的神明都属悟彻菩提、证得佛果的神明。而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虽然是太乙散仙,但也属“悟彻菩提真妙理”的范畴,在这一点上,《西游记》书中孙悟空和菩萨和佛陀品阶的神明是一样的,只是尚未成佛,但是既然都同属“悟彻菩提”之人,会不会和被我们认为是“菩提圣树”的须菩提祖师有间接的关联呢?细翻《西游记》可以发现,以孙悟空做为介体来看,观音菩萨和须菩提祖师似乎是有间接关联的。但是这种间接关联是模糊的。
这种模糊的间接关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观音菩萨着惠岸行者打探孙悟空的深浅,然后向玉帝推荐了与孙悟空势均力敌的二郎真君,促成了孙悟空第一次被擒。看上去观音菩萨对孙悟空的神通似乎也有所了解。二是观音菩萨似乎也知道孙悟空当年跟须菩提祖师修行的事情,如《西游记》第十五回《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涧意马收缰》中,孙悟空不愿保唐僧取经,“扯住菩萨不放道:‘我不去了!我不去了!西方路这等崎岖,保这个凡僧,几时得到?似这等多磨多折,老孙的性命也难全,如何成得甚么功果!我不去了!我不去了!’菩萨道:‘你当年未成人道,且肯尽心修悟;你今日脱了天灾,怎么倒生懒惰?我门中以寂灭成真,须是要信心正果。……’”看上去观音菩萨对孙悟空当年跟须菩提祖师努力修行的事情,似乎也能悟出一、二。
但是这两个方面模糊的间接关联似乎不能说明问题,因为佛祖如来翻掌将五指化作“五行山”,把孙悟空压住时,众雷神与阿傩、迦叶也唱了一首颂子,其中的“当年卵化学为人,立志修行果道真”两句看上去似乎也对对孙悟空当年修行的事情略知一二。阿傩、迦叶为佛祖如来的贴身侍卫,属罗汉品阶的神明,而雷神虽属佛、道两教的共用神明,鉴于《西游记》书中二十四诸天神将(包括雷神)统归于观音菩萨麾下,居处在观音菩萨所处的南海,此处的雷神当为道教的神明。即便是当做佛教的神明,以雷神诸天神将和阿傩、迦叶罗汉品阶的神明,要悟出孙悟空怎么样“立志修行果道真”是有难度的。所以,结合众雷神与阿傩、迦叶的颂子,再来看观音菩萨说孙悟空“你当年未成人道,且肯尽心修悟”的话,也只能说是个模糊的概念。
依孙悟空这个介体,来看《西游记》书中观音菩萨看和须菩提祖师的这种间接关联,最多也只能是模棱两可的模糊概念,只能做为参考事项,不足以说明“须菩提祖师”是作者以大神仙的形式进行了拟人化描写的“菩提圣树”而由此产生的相关问题。
这也许是菩萨品阶的神明尽管身份高贵,也属“悟彻菩提”的神明,但和“大觉金仙”的“佛陀”相比低一阶次的缘故,作者在此间接关联上也没有透露过于详尽信息之故。那么以孙悟空做为介体来看,佛祖如来和须菩提祖师之间是有否让人明了的间接关联呢?这也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为何方神圣(二十三)
在《西游记》一书中,孙悟空的“惹祸行凶”(大闹天宫),最后是被如来佛祖降服的。这里我们依然以孙悟空做为介体,来探讨、分析《西游记》书中如来佛祖和“须菩提祖师”之间的所产生的间接关联。
《西游记》书中的如来佛祖也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孙悟空大闹天宫时,也都属于“悟彻菩提”的人物,区别在于如来佛祖是佛教的第一大神明,而此时的孙悟空则是个妖仙。如来佛祖在书中与孙悟空的第一次交道是在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中,在这一章节里,如来佛祖应玉帝宣命,来到灵霄门外。止住刀兵问孙悟空,“……今闻你猖狂村野,屡反天宫,不知是何方生长,何年得道,为何这等暴横?”孙悟空就告诉如来,自己是“天地生成灵混仙,花果山中一老猿。水帘洞里为家业,拜友寻师悟太玄。炼就长生多少法,学来变化广无边。在因凡间嫌地窄,立心端要住瑶天”。在这个颂子里,孙悟空直接告诉如来佛祖,自己是有师承的,而如来佛祖好像不以为然,也没问孙悟空的师父是谁,也没有在孙悟空有师父的问题上有任何言辞,不过此时的如来佛祖似乎已经认出孙悟空是“悟彻菩提”的人,在和孙悟空的争执当中,如来佛祖就劝告孙悟空,“……趁早皈依,切莫胡说!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而孙悟空不听劝告,非要和如来赌斗,结果如来佛祖也没让孙悟空的“性命顷刻而休”,而是弄了个“五行山”把孙悟空压住,召一尊土地会同五方揭谛,把孙悟空监押起来。让他饥食铁丸,渴饮铜汁。还吩咐监押孙悟空的土地神祗、五方揭谛,“待他灾愆满日,自有人救他”,可谓是网开一面。
在这里面有两条比较含蓄的线索,可以旁证我们关于《西游记》中“须菩提祖师”就是“菩提圣树”认定。一是如来佛祖看出了孙悟空(悟彻菩提)的“本来面目”;但没有明说,没有明说的原因与“禅者静也”(不需要说)和政权体系高于宗教的封建正统理念(不能说)对作者的影响相关;二是如来佛祖对孙悟空的劝告和网开一面,我们也能看出这种惺惺相惜的感觉,毕竟都是“悟彻菩提”的人了。如果说我们对这两条比较含蓄的线索是想当然地解读的话,那么在后面的章节里,我们就可以从两条比较含蓄的线索里看到这种近乎直白的暗喻。在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中,如来佛祖降服了孙悟空,辞别了玉帝后,回至西天的雷音宝刹,面对迎接他的佛门大众神明,如来佛祖有一个颂子道:“我以——甚深般若,遍观三界。根本性原,毕竟寂灭。同虚空相,一无所有。殄伏乖猴,是事莫识。名生死始,法相如是”。
如来佛祖以这个颂子,明确地告诉佛门的大众神明,他是动用了很大的智慧法力,遍观宇宙三界。(孙悟空的)来历和秉性所在,毕竟同属于寂灭门中(佛门)。同虚空相(佛门相),一无所有(还是佛门相)。降伏这只伶俐的猴子,需要做的是事情而不是展露智慧和见识(与道教的神明和神明中的权力体系打交道,理念不同,智慧和见识自然不需要展露),(孙悟空这只伶俐的猴子大闹天宫)表面上是为了争得(世俗人们那样)的欲望,实际上是进入寂灭门(佛门,佛教语言中所称的“寂灭”不是“死亡”和“灭失”的代称,寂是寂静,灭是灭除烦恼妄想,对于修行的人,如僧尼而言,是指在绝对的寂静中修行,才能进入不生不灭中去。故佛教修行者之死通称为“寂”,修行者通过使用人体这种“灵魂”载体修行;载体死亡之后,“灵魂”进入“涅槃”境界成就为神明而“不生不灭”。故也有“寂灭成真”之说。佛教语言中的“死”有时也做“寂灭”的代称)中的开始,看其法相就是这样的。
如来佛祖是“悟彻菩提”的神明,所以孙悟空直接告诉如来佛祖自己有师承后,如来佛祖没有再追问孙悟空师父是谁,这其中并不是如来佛祖不想知道,唱完这个颂子后,如来佛祖就对佛门的大众神明说道“……我止住兵戈,问他来历……”,后来没有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