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师父,。。。。我是第一次出门呀!」
「路在口边。若尚有缘,我定会找到你!」
说罢,追风散人便持刀冲出去。。。。。
。。
第3章 黄尘驿道
江山如画,万里多娇。
在这黄尘拂面的大道上,人人都急急忙忙地赶路;彷佛都属身负燃眉之急;彷佛都在努力争取时间;彷佛都是心虑迟了半刻就会因而贻误终生。
这是一日之前,。。。。在这段接近蒙古国燕京的官府驿道上,赶路的人更是熙熙攘攘。因为那是驿道,有时,就有单人策骑或是多人策骑飞驰而过。间或,有人乘轿甚至驱车。但是更多的人徒步。。。。。也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之中,有两个人,步履轻灵,行色匆匆。
他们同是单一色的女装打扮。
淡淡的蓝袍蒙上灰灰的微尘。
一老一少。
不停赶路。
有谁略加注意,就不难又发现:在这两人之中,少的模样清丽绝伦;杏腮桃脸,秋水盈盈。老的外表虽然一般,但亦英气飒爽,全无老态。
他们另外给人的印象是:那年老的,硕健庄严,看来已是饱历风霜,年近迟暮;那年少的,含苞待放,则像初涉江湖,未经世故,有时更显露难掩的天真烂漫。
二人除了背包,身后还佩着剑。
X X X
她们看似母女,又不太像母女。这是因为她们那种相同颜色和式样的衣着。有时人的打扮可以在无意中表现了人的背境和人与人的关系。譬如,她们所穿的同是一袭淡
蓝色道袍,二人所戴女冠,却是一种制服。一种只有在当时当代的道教人士才穿戴的制服。
虽然这种衣着与同一时代的佛教尼姑打扮十分相似,但是除了彼此颜色不同,最大分别还是那顶女冠。佛教的尼姑是不穿戴女冠的。此外,佛教的尼姑大多数露额,甚至,在明显的前额烧几点疤;以表清心寡欲,从此弃绝红尘。这算是古时佛教尼姑最大的标志。
道教在这一点上有其基本的不同。至少,道教不会叫女道徒破相。这是因为道教追求长生,入道为仙,不言离世;他们把同道中的女性叫「坤」道,别于「乾」道;这亦只是必要时所作的阴阳识别而已。若然论到尊称,无论男女老少,一律称作「道长」。至于俗世人士喜欢把他们年轻未婚的女性修行者叫「道姑」,或是把男性的修行者叫「道士」。这都只是俗称。况且,道姑大多带发修行,有些甚至容许婚嫁。这就经常最易引致混淆带来误会。
X X X
她们二人脚下不停,步伐轻快。
一望而知,他们并不是一般的女性道徒;至少就凭这种脚程,她们显然是有深厚的武功底子的。而且,绝对不是平常武功。因为她们走起路来好像全不费力。她们自始至终都是气定神闲,态度从容不迫,步履相当巧密。这是上乘轻功。只可想像,不可言传。
这就好像池塘中静默地滑行的水鸭;表面上只是轻轻地浮着,泛泛荡荡,不着痕迹,其实,水底之下,两脚高低轮动,从而在不声不响的瞬间,泳游远去。
她们已经在路途上消磨了好一段日子。日黑投栈,日白赶路。有时涉水登山,也曾越镇穿林。她们实际上已经从南往北又再从西往东地走了将近一个月了。
老的是全真道龙门宗第二代的女散人。本来,她是全真道清微宗第一代女散人孙不二的记名弟子;她未正式入门,孙不二已仙逝;她于是改投龙门宗,拜在丘处机的门下。后来更被选入十八随从之一,关山万里,追随左右,如今算是硕果仅存的精英了。何况她是一名坤道。
少的则是她自幼就收养为弟子的一名孤女。
X X X
是因为更接近目的地?抑或盼望能见新鲜事物?这天这名少女特别开心,笑靥常开,惹人注目。
「只要过了这个山头,。。。。」老的已经重覆在说。
「就可以看到了皇城!」少的把话接上。
是的,老的在前面山脚时已经开始这样说了。是鼓励少的加一把劲吧,又或不过是考验她自已的记忆?
其实,她怎会忘记呢?这燕京城是她恩师的最后的居所,如今依然是全真道龙门宗的第一丛林。曾几何时?当蒙古人仍在努力经营要一统整个大漠的年代,她便追随那位如今早已仙逝的龙门宗祖师过雪山,渡草原,在湮远的塞外长途跋涉两年有多,才终于应召赶上了成吉思汗不时流动征战的大军的行营,恭陪了那次举世闻名的这两人的雪山会面。谁不知全真道教长春子丘处机的大名?谁未听过连成吉思汗都称他神仙?
至于那年少的道姑,则是初次出来行走江湖。
X X X
眼看就快要翻过山头了!
那年少的女道姑更急不及待,连连施展轻功,迅速地扑上了山坡;待她终于到了顶峰,遂见前面有一个城。
一个大大的城。
座落在山下的那片宽广的平原上。
城前有一带护城的河水。
一道拱桥通入城门。
因为此刻时辰还早,两扇大门仍然敝开,彷佛是在张开双臂,欢迎着鱼贯而入的一批批的远道来客。
在高高实实的城墙后能见耸起的一座座高楼。在极目能见的天际层层叠叠,飞檐兢起;间或可见红墙绿瓦,楼外有楼,都在屹立中要彼此争姘赛丽。
年少的女道姑显得兴奋极了。
虽然恨不得要马上奔了进去;但是,即时又想起了她的师父。她于是回过头,迎着赶上来的老者开心地笑。
第4章 大都繁华
蒙古国的燕京是繁华的。
楼房建筑,高昂宏伟;亭台楼阁,触目皆是。
蒙古国时的「燕京」,本曾是金代「中都」;蒙古人打败金国后,才将「中都」改名「燕京」。
蒙古国原建都「和林」,忽必烈则移都「开平」,后来,由于利于攻战南宋,再在「燕京」设立行宫,至蒙古国改称「元」朝,才把「燕京」定作首都,并且将它易名「大都」。因此,那时的燕京只建有行宫。
一进城门之后,走上一条大街,就见商户酒肆,夹杂着开设在两旁。举目可见,任何一条街巷都砌了石板路。
而且,地上无泥,路无杂草。
在那一个年代,这已经是富裕的另一种表徵。这是因为石板铺路,除了清净,还有物资丰盈的启示性。
人走在石板上,声音纷踏不同。
马走在石板上,声音就更加响。听它四蹄起落,石板发出回音,似有节奏,如敲打乐。此际,马蹄踏上石板的声音正由远而近。
越近越响,越响越密。
那是来自一支马队。亦有一些队员步行。队员吹吹打打,个个担花带红。
分明是办喜事。
X X X
带头的是一名武士。
人骑在一匹骏马上。
马白衣红。
戎装打扮。
这名武士浓眉大眼,国字口脸。虽然不算英俊,但亦器宇轩昂,粗豪朴实。
人正少年。
他乍看像一名将军,右执一枝方天画戟,左系缰绳。策马而来。好不威武。只是,他随行的士卒全不是蒙古兵打扮。因此,可以肯定他实际上不是一名将军。
大街上人来又人往。
但都知道互相闪避。
因见这样一支队伍来了,路上众人都主动地向两旁散开去。但又有不少人,忍不住要停下来看一个热闹。
有些拖男带女。有些扶老携幼。彼此推推攘攘。
亦有一些慌慌忙忙。
喊喝之声不绝。
然而,中间那条石板通道还是空出来了。
X X X
大街两旁开着不同的店。
鳞次栉比。
一间接着一间。
店内店外摆着不同的货。正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撩乱。
招牌挂得满满,式样各异。有些旗幡迎风摆动,似是挥手招徕顾客。
刚才那名道姑名叫玄珠,一进城门已是目不暇给;她本来跟着师父走,后来就渐渐落后了。因为好奇,因为好看。她不由自主地信步来到一间绸缎店前。
迎面布匹缤纷,颜料鲜艳。
玄珠显然被吸引了。她停下来,可能因为禁不住心头上的喜爱,伸手去摸;着手软滑,无褶无皱。
这是一幅花鸟,那是一幅图案。
那块又是……。
「如果穿在身上真是好看极了。」玄珠在想。
不禁又再伸手去摸。
X X X
「这是上等丝绸,小姐,买一块回去吧!」店夥从内而出,人未到,话先说。
「好美丽呀!」玄珠随声应道。
「小……!」店夥此时欲言又止,因为突然发觉不对。是因为看到对方的打扮是一名道姑了!
于是随即中途改口:
「是,是……」他说,因为想不出其他的说话对应。
「一定是很贵吧?」
道姑玄珠问得比他自然多了。
「你,你,你……的确要买吗?」店夥答得十分犹疑。因为这下子他脑海中想到了不少其他事情。
「我不过问一问。」玄珠对他脸露笑容。
「是!是!」店夥陪着她笑。
「这些丝绸的确很美!」玄珠放下手中的那一块。然后便转身走开了。
X X X
店夥望着道姑玄珠远去。
在人丛掩影中,依然那么突出。
身形那么苗条。
步伐那么轻盈。
望着,望着,终于都不见了。
这个店夥才如梦方醒地喃喃自语,说了一声:「可,可惜!」
另一名店夥刚出来,听到了这话,便随口答道:「即使是做不成生意,也用不着这样长嗟短叹。来日方长!」他显然是不清楚第一名店夥说可惜的原因。
对方不自觉地回声应道:「我是说,是说呀,……」
但人依然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刚才那道姑远去的方向。他显然未忘记她那一张秀脸?所以,他突然脱口而出道:「干吗,人好好的,竟然要做尼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