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甚至找过望气的先生看相,可见其迷恋的程度。
公元前119年,李广最后一次随大将军卫青出征。本来汉武帝不准备让李广出马,一者因为李广年老,一者因为李广的运气实在太差,屡战屡败。李广软磨硬泡,终于泡来了个前将军,他也把这次行动看做封侯的最后希望。
在这一点上,卫青是有私心的,把本来属于李广的前将军位置,调给了对他有救命之恩的公孙敖,想给公孙敖机会,好立功再封侯。可是这个目的最终也没达到。而被调为右将军的李广,本来就窝了一肚子火,偏偏又遇上迷路失期这档子事,按律又得贬为庶人。忙活了大半辈子,出生入死,血雨腥风,到头来还是一场空。思来想去,觉得冤屈得很,于是选择自杀。他自杀前说了一番话,不但博得后人的无限同情,同时也给卫青扣了屎盆子,沉冤至今。
按我的理解,李广的不得封侯与自杀,和他的个性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此人心胸确实不够开阔。而司马迁的非凡笔力,又使后人悉数站在李广一边,进而非难汉武帝与卫青。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说,“是刘彻和卫青联手谋杀了李广”,便是通行的说法。南宋的黄震在《黄氏日抄》中说:“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这个评价就相当中肯。
4。刘邦与刘秀
刘邦的哥哥叫刘仲,刘秀的哥哥叫刘纟寅,刘邦的性格与刘纟寅相似,刘秀却相似刘仲。而最终竟然是性格完全相反的刘邦与刘秀,走上了历史的最前台,取得与日月齐辉的事功,很好玩的一件事。
刘邦有五大好:好闲游、好喝酒、好女人、好讲大话、好损人,活脱一个坏坯子。有个叫吕公的人迁居沛县,因为是县令的好友,县中豪强都去拜会。这么热闹场合刘邦自然不能错过,虽说官不大职位不高,好歹“亭长”也是长。身无分文,吾家刘邦自有妙计,他大摇大摆地去了,说:“我出贺钱一万。”其实是“空手道”,连张白条都没打。却惊动吕公亲自出迎,延为首座,他也不客气地一屁股坐下来。后来成为刘邦手下三杰之一的萧何,当初对主子的印象可不好,甚至有点低,“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然而吕公亦非等闲之辈,略通相面之术,对刘邦端详了一番,印象极好,于是不顾夫人的反对,决意把女儿许给了他,这便是后来的吕后。可是吾家刘季就是不老实,都娶妻生子了,却不种田。口粮哪里来,喝西北风啊,估计刘太公也这样骂他。虽然史无确载,但通过刘邦定鼎后的一句话可以逆推出来。一天,在未央宫落成典礼的酒宴上,刘邦对父亲说:“当初父亲老骂我是无赖,不如刘仲懂得持家治产业,现在我的产业和刘仲相比,谁多?”噎得老父无话说。
刘秀要是身居太平世界,肯定会成为南阳一带家道殷实的大地主,因为他“性勤稼穑”,老实本分,上心打理家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兄长刘纟寅常打趣他没出息,田舍治得那么整齐,粮仓里的粮食堆得那么满,有什么用。把刘秀比作刘邦的哥哥刘仲。新莽末年,刘纟寅造反,逼得刘秀没办法也跟着反,不反被朝廷抓着也是死。南阳一带人看见了,说,这么老实的人都造反也,看来确实该反。于是竞相反起来。
公元23年,刘秀打了一场著名的战役,在昆阳(今河南省叶县)以8000兵力对阵王莽的40万部队,令人惊奇的是,刘秀最后竟然赢了,前程看来确实有奔头。可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却出了岔子,刘纟寅遭更始帝刘玄的忌妒而被杀。刘秀怎么办?是逞匹夫之勇,为哥哥报仇,还是忍辱负重、放眼长远?考虑再三,刘秀最终选择了后者。“惟深自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刘)纟寅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通鉴》卷三十九)。可见刘秀隐忍之功力。
清人周永年写了一本书叫《先正读书诀》,中说:“钜鹿、昆阳,皆以少胜众。项羽一战而骄,诸侯膝行而前,气焰太露;光武一味收敛,伯升(刘纟寅的字)为更始所杀,夜间泪湿枕席,平居却不露色,便是成事气量。”而《史记》说:“高祖为人……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此便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之所以成事之“法宝”。
第二章 治乱因缘(1)
1。政治广告
燕昭王于齐国破燕之后继承王位,很想一雪前耻,便和郭隗商量怎么办。郭隗讲了一个故事,说:“古之人君,有以千金使涓人求千里马者。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而返。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之,况生者乎,马今至矣。’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郭隗用这个故事劝昭王,如想厚币致士,得先从我这“死马头”开始,于是昭王为郭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于是士争趋燕。名将乐毅就是这之后得来的。
涓人花五百金买回死马头,这事初看起来很吃亏,可是却取得了很好的广告效益,比空口说白话来得更有说服力。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把持政府的局面渐渐被打破,平民出身而有能力者,为了实现平生抱负,到处游说,情形有点像现在的推销员。比如孔子,周游列国,说周游,其实就是游说,后人便讥他“傫傫如丧家之狗”。是讥讽夫子,其实也是当年那些游说人物的真实身世。而诸侯王为了保护地盘,或者为了雄霸天下,借一些技术手段来表达招贤纳才的意愿,我想这应该是商业广告的最早雏形吧,尽管当时是政治广告。
《通鉴》说:“齐桓设庭燎之礼,故有匡合之功。”最早促成这个大事功的人,并不是管仲,而是青史不留名的一个小人物。有个俗语叫“小九九”,表示此人心里有私算盘,它原是指一种算术。有通于此术的人,自荐于姜小白,小白不见。其人曰:“九九小术而君不纳之,况大于九九者乎。”于是,桓公设庭燎之礼而见之。居无几,贤才自远而至,齐遂以霸师。
姜小白是一点即通的人,不然也不会有后来的功业。当时各诸侯国之间杀伐之声不绝于耳,姜小白自然无意于此等小事,他要的是强国雄兵的霸业,正如眼下要的是经济。“其人”却不这么想,他认为接纳九九小术,无异于在央视做广告,齐国连九九小术都要,何况经济大术。果不其然,身怀绝技者辐辏前来,结果是“其人”得小惠,享受了“庭燎之礼”——在庭中点燃一百把火炬,情形怕是很壮观、很隆重吧。姜小白得大惠,九次召集诸侯前来开会,够显派的了。
余也常想,郭隗和“其人”固然有商业头脑,可是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也殊于一般人。《周易》本卦之外有错卦、综卦、互卦,孔子系《周易》又有《杂卦传》,成语“错综复杂”即源于此。本义是指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虑事会更周全,后来才引申为人事纷乱。郭隗和“其人”能活络地来看问题,其结果也就不同凡响了。
汉朝的性格:亦儒亦法
了解了汉朝的性格,某种意义上说,也就了然了往后朝代的历史脾气。大汉是儒法并用,亦儒亦法。并不纯用周道,也不纯用秦政。周的制度是礼,秦的政治是法。汉朝是两者之间折个中,开了往后的历史局面。这一艰巨的工作直到汉武帝刘彻手上才得以完成。
刘邦只是打了一个国家的基础,至武帝时,王朝才建起完整的制度。刘邦登基七年,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稳定国内局面上,对于制度上的打理只做了这么几件事:一是萧何次律令,二是韩信申军法,三是张苍定章程,四是叔孙通制礼仪,五是陆贾造新语。其他几人大抵都是熟人了,说说张苍。张苍和李斯、韩非等人都是同门师兄弟,同出荀子门下,一生博学,他的学生有贾谊。张苍在数学方面兴趣比较大,成就也高,曾增补《九章算术》。在度、量、衡方面也制订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章程,方便民间交易。而楚人陆贾,早年追随刘邦打天下,此人口才极好,因此常出使诸侯,做些外交方面的工作。他受命总结秦朝灭亡及历史上国家成败的经验教训,共著文12篇,此即《新语》。和叔孙通一样,算是汉初儒家阵营里的人物。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治乱因缘(2)
班固很客气地评刘邦,“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其实也就草创了一个粗坯。武帝后来对大将军卫青说:“汉朝建立以后,什么事情都没有一个健全的制度,加以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的话,后世就无所遵依;如果不出师征伐的话,天下不安。为此就不得不劳苦了百姓,如果后世要仿照朕的行为,那就要重蹈亡秦的覆辙了。” 汉武帝很清楚时局,也知道肩上所负的使命,有些手腕使用得激烈,那也是情出不得已,时势如此。但正是武帝的大手笔创制,构建了汉朝的历史框架,也对后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这样说,始皇帝的帝国梦,在汉武帝手上梦想成真,终于成为一个精美的成品。往后的历史朝代,皇帝轮流坐,终跑不出这个历史格局,也是延续西汉的历史性格,只是用法用儒,深浅不同罢了。
一、法的偏重
毛泽东曾告诫郭沫若,不要对秦始皇妄加批评。毛泽东亦以领导者的胸襟对始皇帝的施政抱有同情。这正如明朝的朱元璋,尝对人说:“我以前对刘邦的迁天下豪族巨室于关中这一政策很不以为然,现在看来他是对的。”(朱元璋也实施了同样的政策)个中缘由,只有他们作为过来人才知道,他们没明说,作为一介布衣,我们也不易理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秦始皇推行酷政,是不得已而为之。
为什么如此说呢?秦灭六国,天下刚一统,虽收了天下兵器铸成金人十二,可是人心不可能也如此熔铸在一起,那些六国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