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老北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这里是老北京-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报了名字,于是像旧师生般握手大叫起来。
  “我正写了封信要寄给你!”他递了封信给我说:“十年不摸电话,不知道怎么用它,同时也点了十年的清油灯了。”
  客人占据了他仅有的两把椅子,主人便只好坐在覆了白被单,有一条绒毛毯的床上。有点意外,这么玲珑瘦小的一个人,写了80几本书。并不意外,文格与人格的形象,甚至内心是统一的,他全无半点湖南人的豪迈,却有点让我怀疑《浮生六记》中的主人翁就应该是这副样子。下边删节了十一个自然段,最后的两小节如下:由《忆北平》也可以看出他对时局的忧虑,他屡屡追问时局的症结:“你们告诉我,批评我,免得我发了傻气说了糊涂话。”他不断提到他的小朋友们,那些环绕着他的年轻人,他最推崇的新作家是汪曾祺,在本报《文艺》与上海大型刊物《文艺复兴》均有其作品。
  如果你在北平的庙会或小胡同碰见一位提了网线袋,穿着一件灰色或浅褐色的毛质长衫、身材矮小瘦弱、一脸书卷气、眯着眼睛在书摊上寻找旧书或是在找门牌号码,说一口湖南、北平、云南杂糅的普通话,那便是沈从文。你可以告诉他,他该去理发店理发啦。我非常欣赏最后的这一段,朋友圈中无论什么人看到了都要拍案叫绝。这是心灵中才气的流露,不是事先就设计好了的。我母亲这篇文章没有直接写北京,而是写了一个由外乡的乡下人变成著名京派作家的人。我母亲早年走上文坛遇到两位好老师。第一位是叶圣陶,他可是位非常和善的老好人,乡土观念极重,主抓教育是他最大的特点。他曾和自己的亲家夏丏尊先生合写了一本给青少年读的小册子《文心》,也就七八万字,结果,叶老就用他那一半的稿费在故乡苏州买了一个小四合院。我去过的,虽不是北京四合院那么严谨,但院中花木扶疏,很美丽的。院子长期没人住,“*”后苏州作家陆文夫去看他,他就主动把房子送给苏州作家协会编刊物了。陆文夫那里当然感谢,特意留出一间,平时也注意打扫,专为叶老的子女在苏时居住。陆对我也是很好的,他特意说:“你来苏州,如果需要长住,这儿对你也是开放的。”叶老从年轻时就很关心后起的作家。我母亲也是苏州人,同时更是由他担任主编的《中学生》杂志的积极撰稿者。我父亲也同时是撰稿者,双方慢慢相互认识了,最后走到了一起。我想,在这个过程中,叶老至少对我母亲这个小老乡,是采取了鼓励与推动的作用的。随后,我母亲的另一位老师就是沈从文,他当时兼任了一份副业,就是替《大公报》编副刊《大公园》,母亲时常有稿子投寄给他,他总是修改后迅速刊登。我母亲的字迹很难认,每个笔道都是圆的。然而沈先生的毛笔字非常规矩。我小时在家里还看到母亲当时投稿的原稿,两种笔迹互相掺杂着,母亲珍藏旧稿已经多年。然而,沈先生与我母亲的见面,却在十多年之后的1946年,在前文所述的北平。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多次讲述沈当年写作的奋发:冬天的深夜,他因贫穷,屋内没有生炉火,就用一条厚毛毯盖在膝盖上。室温可以结冰,他就把业已冻结了的毛笔放到嘴边去“呵”,等毛笔的尖端化了冻,他再一字一句在稿纸上去写。他的七八十部长篇小说,大体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沈先生是湖南凤凰人,自称“乡下人”,但他最后却被公认是京派文人的代表之一。这其中的道理耐人寻思。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北京的形象(7)
我前边引述的文化人,他们是用文字描绘自己认识下的北京,但都只是表达其北京情结的一个方面,仅仅是言论而已。事实上,他们的收入都不错,大多家庭和美,生活幸福。他们对文化的认识是通达而非狭隘的。所谓“故国”,就指人类全部的文化精神积累,并不分中国外国。比如林语堂,他的英文无比之好,通晓西方文化,还能用英文直接写作中国的事,比如他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一要有国内足够的生活,二要懂得西方人欣赏的趣味,必须适应他们的习惯。同时做到这两点是非常不容易的。今天我们出版部门提出“走出去”的战略,其实第一步走出去的,应该是如同林语堂这样的大作家。没有像他这样的大作品,光有出版部门的推导,恐怕还是事倍功半的。只可惜啊,可惜我们长期没有注意他。还有一位翻译家叶君健,也用英文直接创作了写自己经历的三部曲,外国反响很大,国内默默无闻。我们仅仅注意到了他能翻译这一点。再就是过去一直被忽视的梁实秋。过去我们只知道他写了《雅舍小品》系列,写过大量优美的散文,而且属于消闲文化的范畴,就从没报道过他花费四十多年的时间,独自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梁实秋的翻译工作从大陆延续到台湾,又从台湾延续到美国,终于在死前完成了这个浩大的工程。这个例子说明:只要文人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其故国观念就必定升华——无论自己的故国还是洋人的故国,都一视同仁地热爱,也毫无保留地奉献,乃至于最后的献身。我想,今天我们谈故国,思想上也上到这个层次才好。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北京大学著名教授侯仁之(今年九十一二了)对我谈的一件事。他说:“1957年后,我去过你们家看过你母亲。她刚被打成右派,情绪很低沉,我同样痛苦,但也无奈。你大概不知道我与你父母如何认识的吧?我最初一直是《大公报》的读者兼作者,有了稿子就寄给你父母。当时我在北平,你父母在重庆,远隔万里,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见面。终于抗日战争胜利了,你父母来到北平继续办报,而我忙于去英国留学,双方最后约定一起去西郊的卢沟桥相聚——既是初次见面,也是临别分手。因为你父母当初离开北平时,是在卢沟桥这里出的事,而如今胜利了,大家重新再来这里聚会。你说,我们这些人心里装的就是这样的情怀,大家都爱自己的国家,如今全国胜利了,你父母也成为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怎么能反党反社会主义呢?”这件事,侯老就对我讲过一次。我后来再去他那里时,主要就是请教关于北京历史文化上的事情了。他一直对我很关心,每次去都耐心与我谈话,回答我各式各样的提问。他还站在墙壁上清乾隆时期的北京大地图前,用手杖在上边指指说说。我及时拍下了照片。这照片对我的价值很大,它一直鼓励我沿着京城文化这个课题不断前进。我有许多这样的照片或文人前辈赐予我的墨宝,多数是我父母的文坛朋友送的,如赵朴初、艾青、沈从文、吴祖光、汪曾祺等人的,也有我自己在梨园认识的,如前辈俞振飞、张君秋、袁世海等人的,还有我母亲从梅兰芳处拿回的照片,从程砚秋家拿回的欧洲小玩具等。这些东西,都构成了我对京城文化热爱的起因,每件东西往往都能引出一段小而又深的故国之思。今后有机会时,不妨再写一本这样玩儿着的书出来,相信读者或许会更有兴趣。
  总之,不懂得故国,就不懂得今天的来之不易。把今天的一切看得太容易太简单了,就写不出有厚度并能历时的作品。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话锋一转说花鸟(1)
引录文字业已结束,从现在起,我开始自己的叙述。我谈北京,自然会说到它各种的重要的项目,但在这开篇之际,却要话锋一转,先要说业已消失了的一花一鸟,说一说两件被消灭了的北京风物:中山公园里的牡丹,隔壁太庙中的灰鹤。它们确实不大,但都曾是饱含文化意味的活物儿,因此就格外让人缅怀不已。应该承认,这两件活物儿,也就是北京这个“故国”时期活的象征。
  有些奇怪么?上一节引录的那许多前辈,有许多还应该是我父母的前辈,他们回忆北京的文字,他们抒写对北京的感情,大多直接与国计民生紧紧挂钩,有很强烈的时代精神。可作为一名小小后辈的我,为什么话锋一转,就要谈什么一花一鸟了呢?我是否也太无聊太软弱了呢?
  容我申辩。第一,我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我从小就没听见过枪炮声。第二,这篇要谈及的一花一鸟,确实又是老北京极其重要的两桩风物。它们本来很和平地留存、衍生于北京,是近代各式各样的炮火枪声干扰并驱赶了它们,让它们无法继续生存。从这个意义上,故国无端的炮火是有罪的,而这些活的风物是无辜的。我,作为众多后辈青年中的一个,阴错阳差地赶上了它们的余脉,就赶上那么一点点,但也就是这样的一点点,就让我终生难忘了。这次写书写到了这里,终于有机会让我一吐为快了。
  先说牡丹。说一说生长于中山公园里的牡丹。中山公园,原址为明清故宫的社稷坛,位于天安门与端门之右,乃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社(土神)和稷(谷神)的处所。民国初年,北京政府“辟新华门为敷政布令之地”,禁地既除,“遂不得不亟营公园为都人士休息之所”。(引文为朱启钤著《中央公园记》)1913年,时任交通总长的朱启钤视察社稷坛,看到历经世变后坛内已是“古柏参天,废置既逾期年,遍地榛莽”,“以如此名地废弃可惜”,欲辟为公园。第二年,朱启钤改任内务总长兼京都市政公所督办,“辟坛为公园之议”遂得到落实。1914年秋,段祺瑞、朱启钤等六十余人发起筹办公园的募捐,不及半年得募款四万余元,其中个人捐款以徐世昌、张勋、黎元洪和朱启钤为最多,每人捐款在一千至一千五百元间。董事会由此产生(凡北京市民每年捐款五十元即为董事),朱启钤被推为董事长。董事会负责为公园的经营拟订了《公园开放章程》,并以公园“地当九衢之中”,命名为“中央公园”。1914年9月,公园对公众试开放。10月10日国庆纪念日,公园正式开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