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将领葛先才抗战回忆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民党将领葛先才抗战回忆录- 第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退和守”又养成国军怯敌和避战的恶性。孙子曰:“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吾人却很少见到统帅部“攻”的战略方案。
  

第六节 战略上失败的原因(3)
第三次长沙大捷以后,日本从中国抽出不少的兵力到太平洋作战。此后近两年中国战场上几乎没有重要的战役。而统帅部就好像“稳坐钓鱼台”,未见有任何反攻的战役。
  当美军在反攻太平洋诸岛取得相当的进展时,亦未见趁机配合,展开反攻。吾人不能不说,在整个对日抗战的策略上,是否有些失误?也是吾人研究历史者的一个课题。若说中国军队不能战,衡阳保卫战的第十军,除了数门美式山炮外,其余都是国产的武器,而达到平均每人杀敌四点五人。这总不能说中国军队不能战吧?
  若说统帅部“没有战的决心和胜的信心”,应该是不过分吧?
  

第七节 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
“视死如归”、“以一敌十”,本来是对“勇”者的形容词,而在衡阳保卫战中,则是事实的写照,此一事实,不是指少数几个人,而是第十军一万七千余名全军官兵。
  十多年来与日军战斗的经历,几乎都是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官兵们对日军早已无恐惧的心理,虽然每次的战役都极为惨烈,牺牲亦大,但官兵们一闻有仗打,就兴奋不已,有了杀敌的机会,不幸阵亡,也如愿为国尽了“忠”。下级对上级的关系,平时亲如父子兄弟,战时是相互信任的父子兵。长官对部下,以“仁、义、信”为主,以“严”为辅,绝少杀部下而立威者。对敌当然就是“智勇”双全。
  当衡阳保卫战的最后几天,有的阵地被日军攻占,战斗单位逆击兵力不足,这时师长带着卫士赶往做团的预备队,军长闻讯,也急急赶到支援。正如孙子曰:“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这可以说是第十军的“心理建设”。这些不是笔者在写作文,而是笔者与第十军未死官兵生活在一起有一段时期,亲身的体验。
  当日军对衡阳为期十余日第一期的总攻顿挫,日军伤亡达一万五千人,衡阳守军的信心更加坚强。日军对衡阳三次的总攻,第十军孤军只有消耗,没有增补,而日军的军力是一次比一次强,但是日军的伤亡也是一次比一次多,日军的伤亡总数达七万余。到战斗末期,援军无望,第十军官兵也绝无气馁,人人反而抱定“必死决心”,伤者不退,与敌偕亡,忠烈事迹,不胜枚举。若不是有上述的精神和置生死于度外的大勇,焉能有如此的战果!日军战史也是这样的说法。
  有些第十军官兵,已经脱离了战场,如曹华亭营长率官兵一百三十余人,冲出并突破日军包围圈,迎接援军,但援军早已撤走。曹营长的官兵空喜一场,当时曹营长有机会也可找理由脱离战场,却又率队冲杀返回阵地。另有第三师的几位士兵,带有连上官兵的家书和汇款,偷过敌军封锁,潜出到山中集镇,汇款和采购食物,未卷款逃离,再冒险潜返阵地。这些回来共赴国难的忠义精神。
  甚至炊事兵,不辞辛劳,除了烧饭,战友用饭时还要接替战斗任务,那么多伤患的护理,包括大小便的清理,都充分发挥了友爱的精神。如此种种,正是我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八节 历史性的教训和展望
人们禁不住地要问:“衡阳会战,既然那么重要,又是那么壮烈,但迄今鲜为人知,到底是打胜了呢?还是打败了呢?”真是一个绝好的问题,也正是吾人要检讨的关键问题。前文已经说了许多,不再赘述。
  答案非常明确,就是:“衡阳守军在战术上,打了大胜仗。统帅部未能利用战术上的大胜,缔造一次战略上的大胜,是战略上的大败,罪不可逭”。
  衡阳失守后,到桂林失守、柳州失守,后方的报纸社论,几乎都一致赞扬“衡阳保卫战”的精神,并感叹此一精神未能发扬。统帅部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统帅部总不能说:第十军了不起,打了一个大胜仗,我统帅部未能战略配合,以致衡阳失守,战略上打了一个大败仗吧?!
  衡阳会战的检讨,行文至此,可以说是告一段落,以下是就中日战争,全面性的检讨,我们更要从这些检讨中吸取教训,使得在这一次“中国复兴”的道路上,不要再陷覆辙。
  一个重要的,我们需要检讨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我们是战胜国,为什么受到战败国的待遇?使秋海棠的国土变成了老母鸡?此外,我们还丧失了许多应得的主权。”当然,人们都知道“雅尔达密约”,我们被盟国出卖。可是,如果不是因“国共的内斗”,谁又能出卖我们呢?
  国共的内斗,不仅是分散了抗战的力量,失去了一次国家复兴的机会,还遗留下“至今尚难解决的国家统一的问题”。
  我们的展望
  历史是过去了的事,追悔责备都于事无补,失去的就是失去了。但是我们应该回归历史的真面目,这也是为政者对民族的责任,对两岸关系的改善也会有积极的作用。抗战时期国共的领导人都已作古,国共之间的恩怨也就应该随他们而逝,我们毋需再去背他们的包袱。正是“往者已矣!来者可追。”
  今天中国人最主要的课题就是“中国的复兴和国家的统一”,在“中国复兴”的道路上,虽然是障碍重重,如化繁为简,妨碍中国的复兴和国家的统一的敌人,就只有两个:第一个是内敌,第二个是外敌。其中内敌是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消灭了第一个最大的敌人,第二个敌人就可能自然消失了。
  “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就如每个人的身体一样,健康的身体,不但本身不易产生病变,也不怕外界细菌的入侵。
  国家的统一和复兴,是一体的。统一靠两个力量,一为文化的凝聚力,一为政治的亲和力。当然我们不希望看到武力的统一。要避免武力的统一,两岸的领导人都要放下身段,放下一些教条和政治意识形态之争和放弃一些“模糊”和“诡辩”的政治用语。在本身的政治事务上力求政治修明,两岸交往的事务上力求“平和,诚信与合作”。当然,更不可对那些一心要撕裂中国的“虎姑婆”,抱存幻想和迷思。
  走错了的路,坚持错误,只会愈陷愈深,终至灭顶,无论多错,“勇于回头,回头是岸”。
  要消灭最大的敌人“自我”,就要有绝对的勇气和决心,“勇于检讨、勇于悔改、勇往前进”。
  认清了我们共同主要的任务是“中国的复兴”,这是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抗战胜利”以来,我们要追求的。因为内斗,我们已经失去好几次机会,我们不能再失去这次机会,否则我们这个民族可能永陷不复之地,当然谈不上什么“出头天”了。认清了这一个主要矛盾,此外的一些政治意识形态之争都是次要的矛盾,就不必去争了。
  老子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就是今天吾人期望两岸的政党和开明的领导人要做到的。
  “团结、自强,做一个有尊严的中国人,开创一个中国人的新世纪”,是两岸三地,全国各民族和海外华人应该共同努力的。
  

第九节 参考资料(1)
一、《葛先才将军抗战回忆录》,葛先才将军著。
  葛先才将军为衡阳会战第十军预十师师长,全军七个团,会战中期后有五个团和军直属部队统归葛先才将军指挥,本回忆录是包括了长沙第三次大捷、常德会战和衡阳会战的第一手战地资料。本回忆录原稿为葛先才将军一字一泪亲笔所写。这部回忆录,一九八一年在台湾曾荣获军事著作铜像奖。
  二、《抗日圣战中的衡阳保卫战》,白天霖将军编著,一九八四年台湾天工书局出版。
  这是一部第十军未死在台官兵的集体著作,白天霖将军奉方先觉军长之命主笔,葛先才为主任委员。衡阳会战期间,白天霖任预十师迫击炮连连长,在衡阳会战一开始就指挥所部,一举击毙日军六十八师团长佐久间中将及参谋长原田真等将校多人,是衡阳会战首立战功的军官,然此一战功,是数十年后从日军战史中才得到证实。
  三、《日本帝国陆军最后决战篇》(衡阳之部),赵庆升译。
  台湾《军事杂志》,一九六八年二、三、四、五等月,三十六卷第五、六、七、八等期连载。
  该敌国战史,虽对日军的伤亡数字有极大的保留,但对衡阳会战的经过,还能用正确的历史态度去描述。
  四、《中日最惨烈的战役———衡阳会战》,李祖鹏著。二○○五年八月十日至十五日,美国旧金山《世界日报》连载。
  该文约一万字,基本上是参照上述三个资料及对证美国国会图书馆资料所写,只能说是对衡阳会战简略的介说。
  五、《衡阳抗战铸名城》:李岳平主编,2005年9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约有一百四十万言,搜集了约四百篇文字和报导,是衡阳地方搜集最完整的有关衡阳会战的资料汇编。但有少数文字是道听途说和情绪或政治因素之作,不可全信。还有更多援军谎报军情的战报和电文,虽然是历史文件,与事实的落差都是要怀疑的。
  然此书极具史学研究价值,我对汇编此书的编委们是深感敬佩的。
  六、《衡阳保卫战时期的蒋介石与史迪威》:黄仁宇博士著。
  约三万言,也收入《衡阳抗战铸名城》一书内。该文对衡阳保卫战时期我国所处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的困境,作了有系统的分析,极有学术价值。
  七、《血泪忆衡阳》:蒋鸿熙著,2005年7月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蒋鸿熙是第十军预十师的营长,这本书写于衡阳保卫战后仅一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