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铸剑-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还没做好吗?”

  “没有,打制一把好剑,不能急,要这样反复几十次,可能成百上千次。”

  第一章节  为圆一统天下梦    鲜卑皇帝战晋阳

  公元六至七世纪,晋朝灭亡后的中国大地一片混乱,汉人被从外部侵入的五胡民族杀得一路逃亡。长江以北的广袤大地上,几乎没有汉人的踪迹。剩下的汉人要么沦为鲜卑族的奴隶和奴俾,要么改成鲜卑族的姓氏,成了鲜卑族的军人或流民,反过来残害被打得奄奄一息的汉族遗民。

  公元311年,西晋王朝的孝怀皇帝和几十个王公大臣、几十万军队,被其原先的奴隶石勒率领几万军队歼灭,代表汉族政权所谓的精华人物:王候将相们被石勒等人杀掠殆尽,代表汉族天授政权的象征:黄帝剑和玉玺也在这次战争中神秘消失,很长时间没有在中华大地上出现过。

  与东晋王朝同时存在的国家,是从西北方入侵中原地区的五胡民族(即匈奴、鲜卑、氐、羯、胡),这些民族先后成立了十六个国家,在整个中国大地上展开了一场近三百年的屠杀、被杀、吞拼的混乱战争。

  在这种混乱中,一个预言在长江南北的大地上流传:谁得到那消失了的天授人权的剑印,谁将成为最强的人,并将再次一统中华,成为这块群雄份争的大地的主人。

  正当中原大地上的华夏民族经历着一次血与火的洗礼的时候,在中国遥远的西北边陲,一个名叫普回子莫那的鲜卑酋长在阴山北麓的一次狩猎中,射下了一只正在翱翔的雕,在这只死去的雕身上,普回子莫那发现了三枚玉器:二枚玉玺和一柄玉剑,这些玉器上写着普回子莫那怎么也看不懂的文字。但是,普回子莫那却听说过那个古老的传说。他知道,他获得了那个天授人权的宝物。于是,他按照鲜卑的风俗(尊称天为宇,尊称君王为文),将自已改姓为宇文氏,并率领自已的部落从西北边陲向东南迁移到一个叫武川镇的地方,建立了一支能征善战、纪律严明的武川军团。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其第七代子孙宇文邕时,这个小小的部落已发展成为长江以北最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强国……周国,并以君临天下的气势准备统一全国。

  当时的中华大地上,生活着三个国家,长江西北方是鲜卑族建立的周国和齐国(其前身是鲜卑族建立的魏国(公元534年至公元556年,后一分为二变成齐国(公元550年至公元577年和周国(公元557年至公元581年);长江以南是汉人建立的陈王朝(其前身是晋朝(公元420年以前、刘裕的宋朝(公元420年至公元479年、萧道成建立的齐朝(公元479年至公元502年、萧衍建立的梁朝(公元502年至公元557年,最后是陈霸先建立的陈朝(公元557年至公元589年)。

  中原大地王朝跌起,像走马灯似的没有一个能长久。能结束南北分裂的局面是每一个伟大帝王的心中之梦,然而这一进程比想象的要困难的多。带着这个梦想和祖上传下来的神秘的天授神器,周国皇帝宇文邕又一次踏上了征服齐国的艰难之路。只要灭掉齐国,剩下的江南就不那么可怕,统一全国的大业也就近在眼前了。

  公元576年10月,周国皇帝宇文邕亲率20万大军,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将齐国重镇晋阳重重围住,灭齐之战在此一举。

  10月的寒风夹杂着尘土在天空中旋转飞扬着,35岁的宇文邕骑在一匹白色的骏马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晋阳城。

  宇文邕威猛剽悍,黝黑的皮肤,长髯飘飘,精力充沛。他那飞旋着的脑中总有想不完的问题:统一全国梦和责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可他那不挣气的太子宇文(斌(贝) ,作为国家的储君,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些伤风败俗的事,丝毫没有做为一个国君的才能和品质,每次回到朝庭,大臣们就要告太子的状————不是酗酒闹事,就是带领一班品行有问题的奴才们欺男霸女,祸殃百姓。太子无能无德,国家的未来不稳,自已辛苦打下的江山不稳,宇文家族的命运不测,这一点他心中明白。大臣们不止一次要求他废除这不争气的太子,但他一直下不了这个决心。想起家事他就心烦意乱,只有在战场上才能让他获得一种解脱和放松,才能让他恢复一种心灵的平静。

  宇文邕回头看了看他的土兵们,他们都是佛的子孙,精神饱满、精力充沛。为了一统天下,为了将佛的信念和佛的光明传向四方,他们怀着佛的信念从西北边陲一直杀到黄河岸边。他们意志如铁,能跟随他上刀山、下火海,走遍天涯海角。

  身着黑衣的士兵们在做着各种准备,有的在祈祷着佛祖的保佑;有的请求佛祖的宽恕;有的在念着家人的名字,更多的人将目光投向自已的统帅,他们只等宇文邕一声令下,就会迎着刀剑冲向死亡,冲向他们向往的胜利。

  但宇文邕并没有下命令,他还在等一个人杨坚,他的太子妃的父亲,上柱国大将军杨坚正率领他的部下对齐国发动一次劝降。宇文邕并不想杀太多的人,人是越少杀越好,他虔诚地信奉佛,不想沾染上太多人的鲜血。这次杨坚邦了他的大忙,劝降了齐国几十万民众归顺,这对于行将灭亡的齐国无疑是斧底抽薪。

  一溜骏马裹着灰尘飞驰而来,为首的正是杨坚,他带来了令人沮丧的消息,晋阳城拒绝投降,虽然齐国皇帝昨晚已逃出这这座城市,但城中又选出了新的皇帝,他们要与周国军队决一雌雄。

  宇文邕的脸色阴沉下来,他不想再杀人了,可这座晋阳城偏偏与他过不去,他闭上眼睛,想到这座

  城中同样信佛的鲜卑子孙,为什么不理解他的好意。他会善待任何被他征服的人,他甚至不顾鲜卑贵族的反对,废除了过去被鲜卑贵族称为汉奴、汉狗、汉儿的汉人的奴隶身份,并将一大批汉人提拔为国家的重臣,为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平等的统一世界,结束混乱的战争和屠杀。而这些眼看要失败的人竟然拒绝他的善意。

  宇文邕睁开眼睛,转过头看着自已的士兵,抽出佩剑,指向风沙漫天的晋阳城。强烈的阳光照射在剑背上,漫射出一缕缕刺眼光芒,在空中晃动着。

  围城的黑衣士兵快速向前推进,像乌云一样从四面八方涌向城墙。一股黄沙升腾而起,从四面裹住了屹立在平地上的晋阳城。

  城墙上出现了一身黄衣的齐国士兵。箭像雨一样射了下来,木头、瓦石块也像冰雹一样砸向城墙下的士兵。

  士兵冲锋的脚步声、呼喊声、受伤的惨叫声;马蹄声、号角声、军鼓声、刀剑碰撞声、军旗被风刮起的呼呼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令人头晕目眩。宇文邕看了看身边的杨坚,又转过头,一声不吭地看着激战的城墙头。

  突然,城墙上出现了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他也拿着砖块砸向攀登城墙的黑衣士兵,但立刻被一个攀上城墙的士兵用刀砍下城墙。孩子的身体在空中划了一道弧线,重重落在地上,溅起了许多黄沙。

  杨坚正好看到了这一幕,不禁闭上自已的眼睛。他想:这个孩子应该和自已的阿英一样大吧。他为什么要遭受战争的痛苦和被杀的命运,这一切又是为什么,谁的错?

  杨坚的思绪又飘向过去:他是汉代太尉杨震的后代,他的祖先与无数的汉人一样,在这场民族的浩劫中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在动荡不安和恐惧中苟且偷生。后来,他的父亲为周太祖开国立下大功,赐姓周国皇族国姓普六茹氏,他本人就叫普六茹坚,才使他的家庭在这个汉人身份卑微的社会找到立足之地。他本人也由于家世显赫,更由于他自已也说不出的原因,被当时的周国名将独孤信相中,将其第七个女儿,当时年仅14岁的独孤伽伽雪许配给他。借助这个鲜卑名将的家族势力(其大女儿为周明敬皇后,四女为元贞皇后,二代均为周代皇亲国戚),再加上自已的大女儿杨丽华是太子妃,杨坚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迅速成为周国一个让所有人都眼红的政治暴发户。在这个鲜卑贵族占主导的国家,一个汉人如此大红大紫不是什么好事,权势太重招至了太多的注意。他也成为这个国家权力斗争中最无法自保的人物。他的生命时刻处于一种危险中:周国皇帝曾多次派相面术士观察杨坚面相,看杨坚的面相能否对周国形成危害。多亏杨坚为人处事得到大家一致认同,这些相面术士并没有说对他不利的话。但伴君如伴虎,虽然杨坚是宇文邕的亲家和重臣,但在这个人人自危的年代,他的生命仍然只在宇文邕的一念之间。

  “普六茹坚,普六茹坚”,宇文邕的大喊打断了杨坚的思绪。“晋阳城东已乱,你随我来”。杨坚带领几千亲兵紧随宇文邕向晋阳城城东奔去。

  城东门终于攻入了一批周国兵士,他们大开城门,将正在围攻的周国士兵放进城门。

  这时天色已暗了下来,一缕如血的残阳正在地平线的尽头发出最眩目的光芒。

  宇文邕将手中的剑一挥,一马当先冲入城中。杨坚带领黑衣士兵如一股黑色旋风紧随其后,杀入晋阳城中。

  这时,天色更暗了,晋阳城中杂乱的房屋和街道使周国士兵无所适从。“放火,放火,照亮前进的道路,前进,不许后退”。宇文邕大声喊着,一股股火焰在晋阳成中升腾,明亮的大火照亮了周国士兵前进的道路,但也引来了越来越多的黄衣士兵和齐国百姓。他们与冲上前的黑衣士兵展开了殊死博杀。

  冲入城中的几千黑衣士兵转眼间被四面包围上来的齐国人杀得遍地死尸。宇文邕和杨坚四周到处是尸体,连马都迈不动。

  黄衣士兵继续像潮水般涌来,黑衣士兵终于低挡不住,开始向城门退去,杨坚领着几个人在前面开路,承御上士张寿牵马首,另一个亲兵贺拔伏恩用鞭子抽打马屁股,坚难地在死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