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位名不见经传、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孩,怎么就入了后宫成了咸丰帝众多后妃中的一个?皇帝选择后妃的标准是什么?
首先,是门第。怎么也应该是王公大臣的千金,这才门当户对。就像皇太极娶了科尔沁亲王貌美如仙的女儿为贵妃,也就是清初的孝庄太皇太后,这才门第相当,而不是王子娶灰姑娘。
其次,是美貌。似乎只有倾城之美,才堪与皇帝相匹配。虽然,历代君主都回避美貌,人们也常常把亡国的罪责推到女人的身上,“红颜祸国”。但不容否认的是,君主们依然将美色作为他们毕生的追求,通常美貌是女人走进男人世界的第一通行证。
慈禧没有高贵的血统,没有显赫的门第,但她有美色。她是凭借着在一场名为“选秀”的选美“大赛”胜出后,被选入宫的。清朝名为“选秀”的选美是为皇帝、皇子、皇孙、亲王和郡王物色婚姻的对象。它开始于顺治朝,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为了保证满洲贵族血统的纯正与高贵,首先必须资格审查,只有八旗官员家中十三岁至十七岁的少女才能成为入选对象。审查合格,才目视选拔。应选之日,秀女们由神武门鱼贯而入,至顺贞门前“候台”。太监按名册顺序引入,由皇太后、皇帝评选。通常是五人一排,供皇帝或太后选阅,如有被看中者,就留下她的名牌,再定期复选,复选再度被选中的秀女,优秀的留于皇宫之中,随侍皇帝左右,成为后妃的候选人;其余的赐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咸丰二年恰逢选秀年,十七岁的慈禧,以满籍道员之女,参加了选秀,结果被选中,封为“兰贵人”。根据清朝的后妃制度,后宫的位号有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八个等级,贵人只位于第六等。这就意味着进宫后的慈禧必须身处下层,去应对、去挣扎。
第二讲 荣为贵妃(1)
咸丰年间修纂的《玉牒》中载:“兰贵人那拉氏,道员惠徵之女,咸丰四年甲寅二月封懿嫔。六年丙辰三月,封懿妃。七年丁巳正月封懿贵妃。”
慈禧即将跨进的后宫意味着什么?对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君主来说,他的后宫意味着六宫粉黛、三千佳丽、钟鼎玉食。入则黄罗伞盖,出则宝马香车、仆从如云。要不怎么历史上无数的人,宁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如项羽一样喊出:“彼可取而代之!”
对于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来说,在前殿是君王,在后宫是主宰。后宫是他率性而为的乐园。而对于后宫的佳丽来说,这里却并非乐土。因为在这个超级大家庭里,真正的男人只有一个,皇帝的雨露有限,不能遍施,而可以承露的女人又无所不在,于是人们为了争夺皇帝的性爱而拼杀,拥有了皇帝的性爱就增大了生育皇子的机会,一旦皇子继承了皇位,即可“母以子贵”。为了获得和巩固皇帝的宠爱,后宫不断上演着一幕幕人间悲剧。南宋光宗宠爱皇后李凤娘,可有一次回到宫里后,无意间盛赞某宫女之手粉白异常。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就在第二天,光宗居然收到一个盛着这双小手的食篮。失败者或惨死,或深居冷宫,用孤独埋葬红颜,无声无息中,与草木同腐。顺治帝在十三岁时,在母亲与摄政王多尔衮的决定下,迎取了庄妃侄女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由于顺治帝不喜欢这桩父母“包办”的婚姻,在顺治十年废掉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将她移出中宫,降为静妃,从一而终的社会准则,不允许她另择他爱,可怜的博尔济吉特氏,只能在冷宫里艰难度日。还不到二十岁的她,生活已无幸福可言,她的生活状况只能称之为活着,不能用“生活”或“幸福而快乐的生活”来形容。
对于即将进宫的慈禧来说,后宫处处弥漫着浓浓的血腥之气,这一点她不可能毫无所知。慈禧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了:在未来的日子里,摆在她面前的道路只有两条:一是竭尽其所能,获得皇帝的宠爱,在夹缝中求得生存;二是听任命运的摆布,很有可能成为后宫倾轧的牺牲品。
刚刚入宫的慈禧面临着极大的竞争压力。与她先后入宫者共计四人:贞嫔、云嫔、兰贵人(慈禧)、丽贵人。
贞嫔,钮祜禄氏,咸丰帝即位之前就已入藩邸,登基后立刻由贞嫔晋封为贞贵妃,一个月后被立为皇后,是什么原因使她入宫后就获得如此的厚爱,历史缺乏记载,但由偏爱转而颇受重视是顺理成章的判断。云嫔是咸丰帝在藩时的侍妾,她比较了解咸丰帝的习性。丽贵人,容貌和体态都是佳中更优者。除此而外,民间传说圆明园里还藏有美女,名为“四春”。我们不知道慈禧宫中生活的细节,但在咸丰四年,也就是她入宫两年,慈禧获得了咸丰帝赏识,由兰贵人晋升为懿嫔,这一转变让我们相信:慈禧赢得了皇帝的欢心;从慈禧后来对身边人的回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她为赢得皇帝欢心所做的努力以及由此而招来的“同行”的嫉妒。她曾对身边人自豪地说过:
咸丰的第一位皇后——孝德显皇后“入宫后,宫人以我为美,咸妒我,但皆为我所制。”
从她颇为得意的表白中,我们不难看出她成功的秘诀:
第一,慈禧以美色成功地赢得了咸丰帝的心。
美国画家卡尔女士绘慈禧像
慈禧究竟美到什么程度?用她自己沾沾自喜的形容是“宫人以我为美,咸妒我”,容貌美到遭人嫉妒的程度。我们现在可以零星见到一些慈禧晚年的画像,即使从今天的审美角度来看,慈禧依然可以称之为端庄。有两个女人曾经在慈禧晚年与她有过近距离的接触:一位是德龄(1886—1944),满族人。其父裕庚是清朝外交使臣。德龄等家人随父在日本住了四年,又在法国住了四年。1903年归国后,慈禧得知德龄姐妹通晓外文,便召她们入宫,成为太后的第一女侍客,深得慈禧的宠爱和信任。她对慈禧的容貌评价道:“太后当伊在妙龄时,真是一位风姿绰约、明媚鲜明的少女,这是宫中人所时常称道的;就是伊在渐渐给年华所排挤,入于老境之后,也还依旧保留着好几分动人的姿色咧!”另一位是美国女画家卡尔,1904年8月进入清朝宫廷为慈禧太后画像,与慈禧朝夕相处九个月之久,将自己的亲见亲历,记录于《慈禧写照记》中。在书中她写道:“我看眼前这位皇太后,乃是一位极美丽极和善的妇人,猜度其年龄,至多不过四十岁(其实慈禧已年近七旬),而且其性情佳丽娇好,使人一见便生喜悦之情。”“慈禧太后身体各部分极为相称,美丽的面容,与其柔嫩修美的手、苗条的身材和乌黑光亮的头发,和谐地组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太后广额丰颐,明眸隆准,眉目如画,口唇宽度恰与鼻宽相称。虽然其下颔极为广阔,但丝毫不现顽强的态势。耳轮平整,牙齿洁白得如同编贝。嫣然一笑,姿态横生,令人自然欣悦。我怎么也不敢相信她已享六十九岁的大寿,平心揣测,当为一位四十岁的美丽中年妇女而已。”
。 想看书来
第二讲 荣为贵妃(2)
然而后宫佳丽,个个优秀,哪个都是精挑细选的美女,皇帝身处其中,移情别恋、见异思迁是常有的事。对于慈禧来说,维护与巩固皇帝的专宠,还需要具备别人无法替代的潜质。
第二,后宫“皆为我所制”。
也就是慈禧用一步步的精心设计,制服他人,赢得皇帝的爱心。这才是她走向成功的要素。
以后的历史发展显示了她在后宫的设计。
首先,努力接近皇帝,赢得他的喜欢。这是后宫中所有的嫔妃都想做到的,但又不一定做得好。我们不知道慈禧究竟用了怎样的行为使皇帝喜欢她,但慈禧一向机敏开朗、洞悉人性、善体人意,也许是这些留住了皇帝的心。而玟贵人,徐佳氏,却出现了闪失。玟贵人入宫后初封为常在。因为她颇有姿色,所以不久就晋升为玟贵人。咸丰五年,不知玟贵人做错了什么事,咸丰帝极为恼怒,五月二十四日下令把她降为常在。二十多天过去后,皇帝仍怒气未消,余恨难解,再次下令把玟常在降为官女子,一下子又降了两级。官女子实际上就是可以陪皇帝睡觉的宫女,地位极为低下。徐佳氏在一个月内由主子一直降为奴婢,连降三级,但表面上又不敢表现出怨恨和悲伤,只能在夜间以泪洗面,似乎咸丰帝也觉得自己的做法有些过分,所以在八天以后,又恢复了她的常在地位,日子不长又晋升为贵人。
玟贵妃、春贵人行乐图
慈禧,凭借她的特质,常蒙皇帝恩幸,成功地躲过了这样无谓的惩罚。
其次,要为皇帝生下皇子。慈禧知道只凭借着美丽可人、侍应得体并不能确保皇帝的专宠。只有为皇帝生下儿子,才能猎取皇帝的心。子嗣兴旺是龙脉延续的保证,这是皇帝最为渴望的一件事情,更何况此时咸丰帝还没有一儿半女。
可咸丰帝是一个子嗣不旺的人,姑且不与他的五世祖康熙帝的三十五子、二十女相比,就是与他父亲道光帝九子、十女相比,他也是大为逊色,直到咸丰四年他还没有自己的骨肉来到人世(他一生只有二子、一女,且二子夭折)。清朝二百六十八年时间里,正是中国人口迅速增长的时代,至鸦片战争前,中国人口已由清初的几千万攀升到四亿多。
《懿妃遇喜大阿哥》档案
慈禧深知,后宫佳丽如云,可就是没有给皇帝生子的,她想率先生子占得先机,“母以子贵”,她可以凭借生子提高自己在后宫的地位。然而,设想是没有用的,慈禧不能怀有皇子,除了咸丰帝子嗣不旺以外,也可能与慈禧身体疾患有关系。每遇经期,她都会“腰腹胀痛,胸满呕逆”。入宫两年,此病症虽未见恶化,却也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为此,慈禧在太医的帮助下,精心调理。在保留至今的清代《宫廷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