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王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昙花王朝-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豫地想逃走。宇文仲、颜之仪等人真是成不了大气候。他们还以为政变是请客吃饭呢,想来就来,想走就能走。政变是暴力行动,是要见血,是要掉脑袋的。结果,杨坚以大义凛然的形象出场,轻易就将宇文仲、颜之仪等人抓了起来,拉下去补上政治理论课了。   

  杨坚手里还有一张王牌,那就是女儿、皇太后杨丽华。杨丽华不明就里,在重大关头自然是站在父亲一边。杨坚等人说宇文赟临终前将后事托付给了杨坚,杨丽华也就信了,按照刘昉、郑译的意思传令,任命隋国公为大丞相,总督全国军事。   

  皇太后的命令,给杨坚等人的政变蒙上了一丝合法的色彩。   

  杨坚赶紧利用太后命令和假诏书夺取了京城部队的指挥权,稳定了政局。   

  颜之仪虽然被解决了,但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何防备那些掌握实权的宇文家族诸位亲王发难。好在宇文赟的死讯还没有传开,杨坚命令封锁皇帝的死讯,密不发丧,用宇文赟的名义宣布将赵王宇文招的女儿嫁给北方的突厥人〃和亲〃,征召各位王爷入长安。在外地的宇文家族诸位王爷接到诏书,纷纷赶往京城,离开了地方和军队。   

  估摸着各位宇文王爷到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杨坚这才宣布皇帝死讯,抛出了一份〃遗诏〃。遗诏宣布由杨坚总管朝政,辅佐外孙、八岁的宇文阐。   

  宇文家的各位王爷陆续抵京,被通知留在京城料理先帝的丧事。   

  稳住阵脚后,杨坚、刘昉、郑译三人开始瓜分权力了。大家打算由杨坚出任大冢宰,郑译做大司马,刘昉当小冢宰。大冢宰地位崇高,但没有实权,而大司马掌握军队,小冢宰管理司法,地位低于大冢宰,却有实权。   

  李德林是杨坚的亲信,当时担任御正下大夫,听说初步安排后连忙把杨坚拉出去说:〃杨公您应该做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否则无以号令大众。〃   

  杨坚猛然醒悟。   

  政变初步成功了,自己干吗还要和刘昉、郑译两个人平分权力呢?于是,杨坚单独以诏书的形式宣布以汉王宇文赞(宇文赟的弟弟)为右大丞相,杨坚为假黄钺、左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节制百官。郑译被任命为丞相府长史、刘昉为司马。   

  郑译、刘昉两人大吃一惊。他们冒险政变,本来想与杨坚共享富贵的,谁料尘埃尚未落定,自己先成了人家的僚属。这同室操戈也来得太快了点吧?   

  可是杨坚的权柄和优势地位是两人捧上去的,杨坚又给予了两人无数的赏赐作为补偿,郑、刘二人不得不接受现实。         

※虹※桥※书※吧※BOOK。  

第7节:第一章 百年乱世出新朝(7)         

  杨坚接着改以前的东宫正阳宫为丞相府,徒步回府而去。文武百官短时期内目睹了这么多新的权力分配情况,一时不知何去何从。杨坚早在宫廷内外安排了众多的武士,有武士大喊:〃欲求富贵者,请随杨公而来!〃百官们这才明白,杨坚紧接着就要开始筛选自己人和异己分子了。朝廷的衮衮诸公,都是识时务的俊杰,纷纷赶到正阳宫,祝贺杨坚荣升丞相。   

  杨坚下一步就要搭建自己的领导班子了。   

  刘昉、郑译两人虽然是同一条船上的人,但是能力和名声都不行;李德林忠心,但是一介文人,缺乏政治手腕。杨坚正发愁缺少得力的干将,突然想起一个人才来……高颎。   

  高颎这个人精明能干,文韬武略都很出色,是典型的军师人选。高颎的父亲高宾曾是北齐的大臣,后来逃到北周避祸,做了杨坚的岳父独孤信的僚佐,跟着主子姓了独孤氏。后来独孤信被宇文护诛杀,树倒猢狲散,高宾、高颎父子的生活也窘迫了下去。杨坚之所以知道高颎这么个人,是因为妻子独孤氏念高宾是父亲往日的僚属,常常接济高家的生活。所以杨坚知道有高颎这么一个怀才不遇的高手。   

  杨坚赶紧派人去请高颎出山辅助。高颎看杨坚的样子很有成就大业的趋势,欣然接受:〃我愿意为杨公效力。即使杨公的事业失败,高颎就是灭族也在所不辞。〃短短一句话,高颎就把严峻的形势挑明了,把自己的决心和忠心也表露了出来,听得杨坚很高兴。   

  杨坚立即提拔高颎为相府司录,作为谋主。从此,杨坚和高颎开始了多年的搭档经历。   

  权臣之路   

  杨坚独揽大权,凭的主要是个人高贵的出身和崇高的地位,同时撞上了大运,被刘昉、郑译推了一把,登上了权臣的宝座。   

  但是出身高贵、地位崇高的人很多,有的人的先天条件就比杨坚好得多。   

  当时刚去世的宇文赟的弟弟、汉王宇文赞之前在朝廷中和杨坚的地位不相上下,如今名义上是左丞相,地位比杨坚高那么一点点。宇文赞的存在不仅使杨坚不能完全施展拳脚,而且也很容易成为政敌利用的旗帜,成为替代杨坚的潜在威胁。   

  宇文赞当时还不到二十岁。对付这样的小伙子,刘昉很有办法。他搜罗了许多美女献给宇文赞。宇文赞高兴地接受了美女,对刘昉也亲近起来。刘昉和宇文赞熟悉了后,就劝说宇文赞:〃大王您是先帝的亲弟弟,众望所归。现在是孺子当国,怎么能够承担军国大事呢!如今先帝刚刚驾崩,人心尚未稳固。大王不如先退回宅第,等局势安定后再出来主政,还可能入宫做天子。这才是万全之计啊。〃   

  宇文赞实在是太年轻了,缺乏社会阅历和政治经验,听刘昉这么一说,竟然觉得非常有道理,从此深居简出,不与杨坚争夺权力了。杨坚高兴地拜刘昉为下大将军、封黄国公,郑译为沛国公。   

  当宇文赞傻乎乎地在家里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时候,其他成年的王爷可不这么想,对杨坚窃据宇文家族的王朝大权恨得牙痒痒。这样的王爷主要有五位,分别是: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他们都是当今皇上宇文阐的叔祖父,宇文赞的叔叔,经验丰富,可不像宇文赞那样容易欺骗。   

  杨坚当初就怕这五位王爷联合起兵反对自己,所以利用假诏书将五王召回长安,剥夺了他们的实权和军队。五位王爷在杨坚辅政后,都很不服气。但是他们已经失去了实权,无法与杨坚抗衡了,所以五个人便通过另一位王爷毕王、雍州牧宇文贤秘密联系外藩将领起兵。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BOOK。  

第8节:第一章 百年乱世出新朝(8)         

  外藩的许多将领对杨坚独揽大权也很不服气。他们当中许多人也都是世代贵族出身,也是皇亲国戚,而且还握有杨坚所没有的地方实权。凭什么就让你杨坚摘得了桃子,我们就得听你的啊?   

  在这些将领中,相州总管尉迟迥的怨气最大。尉迟迥是北周的重臣宿将,母亲是宇文家的公主,镇守着原来北齐的首都邺城,兵精粮足。杨坚非常担心尉迟迥起兵反对自己,就用给宇文赟办葬礼的名义,召尉迟迥入朝。尉迟迥是宇文家的外甥,来给老皇帝操办葬礼是理所应当的。   

  另一边,杨坚任命了年逾古稀的老将军韦孝宽为新的相州总管,赶赴邺城取代尉迟迥。   

  尉迟迥被逼上绝路了,不得不在东方起兵造反。尉迟迥名义上是为北周王朝铲除奸臣,实际上支持他的都是一些北齐王朝的遗老遗少。这次起兵带有明显的割据争霸的性质。一时间,河北、河南、山西一带出现骚动。十几天时间里,尉迟迥聚集了近十万反对力量。宇文胄在荥州、石愻在建州、席毗在沛郡、席叉罗在兖州响应尉迟迥。尉迟迥还派遣自己的儿子作为人质,向南方的陈国请求援兵。  

  刚好韦孝宽还在路途上,杨坚改任他为行军元帅,还是赶赴邺城,去讨伐尉迟迥。在这次讨伐行动中,许多年轻将领脱颖而出,成为日后的政坛主角。比如宇文述、杨素。   

  韦孝宽进军沁水的时候,沁水暴涨,只好隔水与尉迟迥的大军对峙。尉迟迥在东岸布阵二十余里,声势浩大。杨坚担心前线战事不利,要派一个心腹去当监军,给大家打打气、鼓鼓劲。杨坚让刘昉去当监军,刘昉赶紧推说自己从来没带过军队,完成不了任务;杨坚又让郑译去前线监军平叛,郑译马上说自己家中还有八十岁的老母需要照顾,离不开身。   

  杨坚笑了。他本来就知道刘昉、郑译是什么货色,根本就没真心打算让他们去做监军。杨坚属意的人是高颎。高颎于是平地一声雷,没当几天丞相属官,又被提拔为了北周大军的监军。   

  高颎到达前线后,催促在沁水上架桥准备发起进攻。尉迟迥盘算着,等韦孝宽率领一半的军队渡过河的时候,发动突然袭击,把北周军队消灭在河滩上。没料到,韦孝宽率军擂鼓齐进,迅速渡过河去;高颎马上下令焚桥,逼迫全军背水一战。结果,韦孝宽的军队奋力猛攻,尉迟迥的军队大败而逃。   

  在战斗中,宇文述冲锋陷阵,俘虏了大量敌军。宇文述的祖先原本是鲜卑族宇文家的奴仆,随主人的姓才姓了宇文氏。他的父亲宇文盛,因为战功位列北周的上柱国。宇文述的性格〃恭谨沈密〃,打仗发狠,一战成名。   

  尉迟迥大败后,韦孝宽分兵去讨伐响应尉迟迥叛乱的荥州刺史宇文胄。大将杨素领兵很快就击败了宇文胄。   

  杨素也是个狠角色,每次打仗前总是挑出部下的过失杀人,有时多达上百人,营帐里流血满地杨素仍能谈笑自若;打仗的时候,杨素总是先派一两百人冲锋,如果能冲破敌人的阵营就重赏,如果冲不破就全部斩首示众。一般人会以为杨素是一个凶猛嗜血的莽将,其实杨素最初是以文字才能进入官场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