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王新政比明朝好多了。蠲免钱粮,严禁贿赂,皆是服人心处。”(《多尔衮摄政日记》,六月二十九日。)
从史书记载看,在满清王公贝勒中,围绕是否迁都北京,曾经有过不小的争论。以阿济格为代表的一派主张,既然已经拿下了北京,就应该屠城,杀光北京人,杀他个痛快,然后,留下人驻守,大军回沈阳,或者退守山海关,这样可以万无一失。多尔衮搬出了皇太极,说太宗在世时曾经说过,拿下北京后就要迁都,然后再图统一天下。据说,兄弟两人为此吵得很凶。最终,多尔衮拍板决定迁都,并派人回沈阳去迎接小皇帝。
当时,北京城里流言四起,人们传说七、八月间将要东迁,除了儿童,所有人都要杀光。为平息谣言,多尔衮下令加快将辽沈地区的人民迁往北京,并从沈阳提取白银一百余万两及各种物资运送至北京。京都局势趋于稳定。(《清史稿》列传五,诸王四。)
就这样,多尔衮剑及履及,在几个月时间里,干净利索地把北京乃至北方地区换成了另外一副模样。真个是“大河以北,传檄而定矣”。由此,他很自然地开始谋取天下之大一统。
在向南方进军、定鼎中原的过程中,多尔衮及其指挥下的八旗军队犯下了累累令人发指的罪行,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保卫战之后的屠城,湖南湘潭争夺战之后的屠城等等。
前三次屠城,发生在顺治二年,大体上是由豫亲王多铎等人所主导。这是三座江南名城,尤其是扬州,历来是中国最为繁华的城市。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是中国人的人生乐趣或目标之一。那是一座很早就拥有了百万人口的美丽都市。有记载说,连续十天的屠城后,这座城市里剩下的人口大约不超过千人。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一片石(10)
湘潭争夺战发生在大清朝定鼎中原四年多以后。当时,郑亲王济尔哈朗率军第二次拿下湘潭后,下令屠城,从正月二十一日开始,“屠至二十六日封刀,二十九日方止”。半个月后,一位名叫汪火军的读书人来到湘潭,看到的景象令他魂飞魄散——“但见尸首纵横满地”,“全城所余人口不满百人,受伤未死者数十人”。(《希青亭集》,汪火军《湘上痴脱离实录》。)
公元1644年即大清顺治元年九月,皇太极死后一年,顺治小皇帝来到北京。
十月一日,举行第二次登基大典。前一次在沈阳,面对的是关东地区大清臣民,如今是在北京,面对的是全国人民。
晚明前清之际的改朝换代就这样大体完成。
福临:那眼花缭乱的世界(1)
顺治皇帝,名叫福临,在皇太极的十一个儿子中排行第九,生于公元1638年即大清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
据说,他的母亲庄妃即后来的孝庄皇太后怀上他的时候,有红光绕身,衣袖间如有龙盘旋状,女侍皆惊,近视之,不见。分娩前的一天早晨,这位孝庄皇太后一觉醒来告诉皇太极,说是自己昨晚上梦见一个神仙,抱着一个男孩儿交给自己,说:“这是统一天下之主也。”皇太极很高兴,说:“这么奇异,这是子孙大庆之兆哇。”第二天,孩子生下来,头顶上有一绺头发支起来,红光照耀宫闱,经久不散,而且香气弥漫数日。
我国古代典籍中,此类围绕帝王将相奇人异士的故事多至数不胜数。我们只有两个选择,或者相信这是真的,相信该人是肩负上天使命来到人间的,或者就像无数次验证的那样,知道这玩意儿是在装神弄鬼,骗权骗利骗钱骗色必居其一。然后,采取古人就曾说过的态度: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清代的帝王中,唯独在顺治皇帝福临和康熙皇帝玄烨身上有这种奇异的记载,而且这种记载全部与孝庄皇太后有关,由此可知,这是一位心机极深的女士。
没有证据能够证明,皇太极曾经对这个孩子格外高看一眼并给予过特殊关照,尽管给他起的名字叫福临,据说其满文是“天生福人”的意思。
福临于公元1643年即大清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即大清皇帝位,当时,还不满六岁。按照推举制原则,本来他是没有可能继承皇位的。在他十四叔多尔衮与大哥豪格的紧张对峙中,为了避免两败俱伤的结局,多尔衮将他推举出来,令各方力量得到平衡。遂使他凭空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在这个过程中,上述“天生福人”的传说是否发生过效力,尚未可知。从这个故事被一本正经地记载进清代官方史籍《清实录》中判断,想必是应该有作用且功效不小。不过,从人性的角度和福临的一生情形看,这与其说是他的幸运,倒毋宁说是他不幸的开始更为恰当。
公元1644年即大清顺治元年九月十八日,多尔衮派人将福临从沈阳接到北京,是日午后从正阳门进入紫禁城。十月一日,福临以定鼎燕京,来到南郊告祭天地,举行了盛大的登基典礼,从此成为君临整个中国的大清帝国皇帝。该大典除拜祭堂子——爱新觉罗家族神庙外,其余一切礼仪均按照大明朝皇帝登基的仪式进行。
从这时开始,到顺治七年十二月多尔衮病死,福临从未满八岁到未满十四岁,大清帝国的实际权力掌握在摄政王多尔衮手中。福临的皇位来自多尔衮的推举,福临的天下也是多尔衮为他打下的。从沈阳到北京,他所看到的一切,应该足以令一个孩子眼花缭乱。显而易见,他没有多少置喙的余地。在此期间,大清朝的一切德举善政应该归功于多尔衮,这个王朝初期的暴行恶政也是在多尔衮的指挥下所施为的。
公元1644年即大清顺治元年十月底,多尔衮发布文告,准备兵分两路,一路命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统帅吴三桂、尚可喜等部,进攻西北地区的李自成;一路命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大军下江南征伐南明。
这是大清入关之初,在军事上,我们所能看到的多尔衮最严重的一次战略性失误。
可能是因为一切过于顺利的缘故,多尔衮有些忘乎所以,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于是,贸然决定将战斗力虽强,人数却很有限的主力部队,投放到相隔数千里的两大战场上,同时发动规模巨大的两个战役。
这是一个可能形成大危害的战略错误,在战争进程中,一旦受挫,势必呼应不灵。且大军一出,华北地区所余兵力将很薄弱,不可预见之祸不是不可能发生。偏偏这种战略考虑上的不周全,却由于他两大对手的作为而得到了及时的弥补与纠正。
李自成退居西北、杀掉李岩之后,方寸大乱。关中地区百二秦关,是所谓四塞之地,自古山川形胜,易守难攻。李自成若是收缩形势,在此苦心经营的话,将会给多尔衮带来很大的困扰。偏偏他在政治上一误再误、军事上一败再败之后,再一次未经周密准备,便在河南怀庆即今日河南省沁阳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战。这一次,除了一时间相当有力地打击了该地区的清军之外,却也一巴掌拍醒了多尔衮。假如多铎按照原计划南下的话,李自成完全有可能于怀庆得手之后,兵锋直指兵力空虚的河北京畿地区。那时,多尔衮可能就要陷入手忙脚乱的尴尬中了。
福临:那眼花缭乱的世界(2)
此时的南明政权真是让人不说也罢。他们对于北方地区,诸如当时多尔衮根本顾不过来的山东、河北一带,似乎全无感觉。除了忙于给弘光皇帝搞女孩子之外,就是忙着窝里斗,忙着给魏忠贤阉党翻案,忙着把权力捞到自己手里,忙着把异己排挤出去。就连唯一的中流砥柱、后来大名鼎鼎的史可法都在一心一意地希望联合清军,消灭李自成。
就是在这种时刻,多尔衮被李自成拍醒了,火速命令多铎改变行军路线,暂停南下,立即掉过头来,对付怀庆的李自成部队。经过一场大规模会战,清军大获全胜。取胜后的多铎,渡过黄河,进攻潼关。在潼关大战中,李自成再次失利。此时,阿济格于陕北一路节节进逼,李自成的老家米脂也告易手。由此,形成了阿济格、多铎两路夹击李自成主力的态势。李自成陷入进退维谷、两面受敌的困难境地。此后,他退到哪里,清军便追到哪里,基本丧失了发动大规模反击战的能力。
当此时,南明政权中仅有的几位明白人建议,立即出兵空虚的山东、河北,“攻其不备,必建奇功”。(李清《甲申日记》,丝集。)结果,被束之高阁。而史可法的建议更加离谱,他希望“悉简精锐,直指秦关”。(计六奇《明季南略》,卷七,史可法请恢复。)也就是说,要主动出兵,帮助清军先灭了李自成再说。这个建议多亏也被束之高阁了,否则,史可法在历史上会是什么形象,真的就很难说了。
就这样,清军击溃李自成之后,多铎随即挥师南下,在很短时间内就将如痴如梦的南明政权一举摧垮。在此期间,发生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和江阴屠城等暴行。
顺治二年六月,李自成退到湖北通城县九宫山之后便不知去向。此后,关于他的下落众说纷纭,一说他死于该地牛脊岭一个农民的镢头之下,还有人认为他逃到一个寺庙里做了和尚,从而,演义出了后来极有名的“奉天玉和尚”的故事。
顺治三年正月,已经牢牢控制住朝局和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多尔衮,任命在小皇帝第二次登基时恢复了肃亲王爵位的豪格为新的靖远大将军,前往四川对付张献忠。当年十一月,在四川南充地区的凤凰山金山铺,张献忠主力被豪格击败,张献忠本人也被一箭射死。
从此,这两支号称具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大军的农民军,大体星散。李自成、张献忠的一部分部下与明朝残余力量合流,试图共同抵抗咄咄逼人的清军。无奈,强弩之末,不能穿缟,他们再也没有能够形成足够的力量。而多尔衮则十分顺利地实现了各个击破的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