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过是尉迟迥部将李俊,围攻怀州的,而贺娄子干大概除了扫荡小股叛乱外,弄得动静最大的,可能是打跑了李俊,解了怀州之围。
不过,杨坚这封亲笔喜奖信,直接写给当时官职为军器监,即兵器工业部部长的贺娄子干,看起来有点不太合理,让他有点象国共内战时的汤恩伯,一人怀揣委员长手谕,在众人面前被暗示为铁杆亲信,让别人怎么想?
关键也就在这里。首先是,这贺娄子干怀揣的不是撤退的密诏,却是进攻的指令,因此每战必身先士卒,这是第一针兴奋剂。
其次是,这是一个对众人而言的小剌激。点一人之将,让他人不敢怠慢。毕竟这七总管为七个诸侯,况且在此之前,还收到过有他们中有人收受尉迟迥军饷的举报,因此,杨坚这封信,其实并非嘉奖信,而是搞了点对众人的小剌激,只不过贺娄子干认为只是对他的小剌激罢了。
而这次,他其实是和崔弘度司令一起冲进城去的,也许是一起混进城,或者是内外接应,只不过他是先去攻占城头,而崔司令则是和他的特种部队一起,去抓尉迟迥,比较起来,应该谈不上谁的功劳大,只不过革命工作的分工不同。
………【第三节 主攻(23)】………
当然,贺娄子干先冲上城头之功,让他政治上确实有了很大进步,其进位上开府,封武川县公。
“上开府仪同三司”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官,官阶二品,享受国务院副总理待遇。
而武川县,则在今呼和浩特市北,是关陇集团的发祥地,赐其武川县公的爵位,意义重大,由此可见贺娄子干,看来与其世居关右,即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所领兵马应为最强悍的六镇兵中的武川镇兵有关,因为上面所说的关右地区,实际上应在武川镇范围。
其祖父贺娄道成任北魏侍中、太子太傅,而侍中即离皇帝最近的侍从者的首领,掌握很大的权力。而太子太傅,即为太子的老师。其父贺娄景贤官至右卫大将军,虽然在历史上没留下什么东西,但在北魏时,其家族应为关右地区的望族。
六镇是在北魏时设置的,六镇兵在北周灭北齐后,此时在北周杨坚手中,那么,这贺娄子干做为亲信将领,是可以理解的。
他做为一名纯粹的军事将领,在隋朝建立后的多次征战中,还多次受到杨坚赐以亲笔书信的特殊待遇,就是佐证。
………【第三节 主攻(24)】………
然而,在此诸位应该想起,前面所说的宇文忻,这位在阵前一声高呼,贼败了,以高吭、雄壮的男高音,引起骚乱,导致尉迟迥兵打都还没有来得及打,就兵乱如山倒的骁将,在攻进邺城后就没有影子,大概是因为头功和二等功的名额有限,所以后面的事,就没有人说起。
但是,要对整场战役做出全面的评价,以武功而论,头功或二等功,还是应归这位宇文忻。
有关于这一点,中肯的评价,来自于坚哥本人:
所谓迥逆贼,有着号称的百万之众,但你能做到“举无遗策,战载全阵”,也就是说,出的主意,百密面无一漏,打起仗来,不用打完全场,对方就中盘认输,具体所指就是其一场所大吼,即打败了尉迟迥实际上也有十三万的军队,比之燕人张翼德,可谓犹过之而无不及。
因为莽撞人张飞当阳桥头一声吼,只是吓跑了曹操的大军,而这宇文忻,则是吓败尉迟迥的全军。
虽然此一声吼,不同于彼一声吼,有点阴,而正因为如此,历史上写书的人,是有争议的。
出这主意的是高颎,还是宇文忻,有高说,也的宇文说,其实这要看是对什么人说,比如坚哥,当着宇文弟的面,就说是他出的主意,也没什么大错。
因为宇文弟是具体实施者,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而北周和后来的大隋,都是以马背上得天下,看重的是练,而不是说。
所以,不管怎么说,这位宇文忻弟,还是被当哥的封为英国公,并因此成为进出“帷幄“的皇帝高参。
………【第三节 主攻(25)】………
但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做,对宇文弟的智力,有拔苗助长的不好的一面,而让他后来想起自己的文材武略没有充分发挥的现象,多有不满。
那位曾被争功者高颎,就曾在坚哥面前,说这位宇文弟,“忻有异志,不可委以大兵。”
这种话说多了,坚哥一点都听不进去的,最后竟借故把这宇文弟骂了一顿,罢了官。
而这宇文弟,偏又与那位曾经被举报收过尉迟迥军饷的梁士彦,关系过分从密。
这位梁士彦,因闲居无事,喜欢找人神侃,参加者还有前面说过的那位刘房开。
于是这三人就在一起发牢骚。发牢骚的过程中,这位宇文弟就说过,皇帝那里有一个人常期当下去的,还不是众位兄弟帮着,才坐得稳。
这种牢骚,发着发着,就变成了阴谋。
………【第三节 主攻(26)】………
这位宇文弟还充分发挥他的谋略本事,将阴谋变成具体的行动计划。
宇文弟对梁士彦说,你只要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起事,姓杨的肯定会让我前来征讨,两军对阵时,再联合起来,然后以此类推,连结天下。
这个计划至少前半部分,还是百密而无一疏的,但不应该动不动就以此类推天下事。
天下之事,往往未可全知,天下之人也是这样。
本来这个计划绝对是保密的,但却有未可知之人,将此事泄漏出去。
于是,宇文弟被杨哥杀了,时年六十四岁,其家口籍没,也就是登记后没收其所有财产,财产没收,家人则变为奴隶。
原先从坚哥那时得来的财富,又送回去,还赔上了自己的家人,实在是不该。
以此来看,坚哥当初说他“举无遗策”,应该是不怀好意的。
宇文弟听信了这句话,本身就是疏漏。
他本来就没有做到的事,何必要说是他做得到,这样说的人,肯定是不安好心。
而他这个最后结局,可以借用为对这场曾经发生过的,与反杨坚的群众运动做斗争,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的另类注解。
还有就是,对这场所反对杨坚的群众运动领导人,尉迟迥个人行入为的评价,被史书作者总结为用错了秘书。
即这尉迟迥起兵反对杨坚时,已经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头昏耳聋,许多事情力不从心,只好委托他的秘书长崔达拏。
而这人只不过是一介书生,抄抄写写还可以,要是说到打仗这种事,他是不可能具有什么战略眼光的,更不可能在战术上对士兵们有什么行为示范。
就是在处理行政事务方面,这位秘书长,同样没有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措施,所做的事,既不合规,也无实效,以致让反对杨坚这一档子事,虽然相州的经济基础,但却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这与尉迟迥兵虽多,却无得力的将帅之材统率,构成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这二者的相互补充,其结果是惟一的,那就是失败。
所以秘书政治要不得,对我们今天,仍具有借鉴作用。
………【第四节 顺打 (1)】………
下面要说说这位司马肖难,相对来说,要容易得多,因为是事情本身很简单。
这司马消难于7月24日举兵响应尉迟迥,据江北九个州,兵力约11万,声势不小,却很快就被解决了。
杨坚派出搞定司马消难的人是王谊。
王谊,字宜君,河南洛阳人。
在出征前是郑州(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会郑州市)总管,在出征时,是尚未就任的郧州总管。
本来是奉杨同学之命,前去郧州让司马消难挪出位子来,不料这人真的反了。
所这郧州总管随即就任讨伐军总司令,下辖三个方面军,分别由李威、冯晖、李远三司令统领。
第一方面军司令李威,是熊州(今河南省宜阳县)刺史,陇西成纪(甘肃省静宁县)人,而这成纪是是中国第一大姓李氏的发祥地,盛产皇帝和将相,可见这位也应该是个能打的。
第二方面军司令李远,字万岁,北魏名将李贤之弟,也是陇西成纪人。其官职为柱国大将军,挂名元帅,却镇守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东北黄河沿岸)。
李远曾是北周太祖的亲信将领,曾在朝堂上拔刀胁迫独孤信同意宇文泰立其第三子宇文觉为后嗣,即预备世子,也就预备的皇位继承人。
因为宇文泰当时预备当皇帝,改朝换代,把西魏改成北周。因为宇文觉是其正配夫人冯翊公主所生,虽为嫡子,却是老三,有理也有些无理,因此面怕独孤信怀疑,因为其长子宇文毓,却是姚夫人所生,是庶出,而宇文毓之妻恰好是独孤信的长女。
这种情况应该是一出事先编排好的戏,但李远兄演得很成功。
不过,到了杨坚这儿,他当该算是长辈,因为当初跟随宇文泰打天下是杨坚的父亲杨忠。由于也是这陇西成纪人,威猛不减当年。
只是这第三位冯晖,史书上缺少这个人的简历。
也许因为王谊报率包括其本部人马在内的四路大军,基本上没有动过手,没什么可说的,所以这后面一位虽留下了姓和名,却因为无事可表,也就被写史书的遗漏了其本人简历。
………【第四节 顺打 (2)】………
这到不是说这王谊有多大本事,所向披靡,司马消难闻风而逃。他出这趟公差,是捡了个便宜,不同于韦孝宽搞定尉迟迥本人,还打了几场不太硬的仗,这王谊都还没有动手,司马消难同志就脚下抹油,跑了,跑到了陈朝,因为在此之前他已投为自己留下了这条不用多费功夫的后路。
王谊这人,不是名将,而总司令不是名将的,到是少见。
但他是杨坚的同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