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顺便还说一段小插曲。据说,一个守城士兵呆呆地站在那里看了一天的雨,居然吟唱起张宇的那首《雨一直下》来,其先知先觉的超前才智真是令人竖大拇指。
“雨一直下,气氛不算融洽……”
流行歌曲就是流行歌曲,这歌一经出台,不说城里的人相互传唱,更绝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从城里传到了项梁军中。
因此,项梁手下的士兵们被雨困在营里无所适事,不少人在借酒消愁的同时敲碗击筷,用粗犷而豪迈的声音生情款款的唱着这首歌,一遍又一遍,永远都不觉得厌倦。
后来连项梁也迷上了这首歌。
那天夜里,倾盆大雨还在下,项梁听着帐外的雨声,用五音不全的嗓子哼唱起这首超流行的歌来。
就在项梁唱歌的同进,有一队人马却神不知鬼不觉,悄悄地向他的大本营靠近过来。当然,如果你认为他们是被项梁的歌声所吸引过来的,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章邯和他手下的士兵在这么黑的夜里,踏着这么泥淋不堪的路,不是来听歌的,而是来提项梁大军的脑袋的。
可怜的项梁同志,正陶醉在自己美妙的歌声中,一曲末毕,便定隔成了永恒,永远也不能把这首歌唱完了。
士兵们最近也被这首流行歌曲烧坏了脑子,几天歌唱下来,个个都想当音乐家似的,摇头晃脑,唧唧啊啊,醉生梦死的,早把打仗这老本行给忘了。
章邯看着这一群一点反应都没有的项军,心中的气就不打一处出来。是啊,老子大老远跑来,你们也不接待一下,真是太没礼貌了,得给你们点颜色看看。
接下来什么叫“斩草除根”,我们从章邯身上可以彻底领悟出来。
单从这里来看,项梁的兵分两路进攻的军师决策是失败的,这使得他原本就不多的兵力更加分散了。
再加上项梁唱歌天赋明显大于做战水平,他的大军不全军覆灭才是不正常的呢。
而此时的章邯见项梁死后,他认为项羽、刘邦已成不了气候,挥师北上去扫荡赵国去了。
后来章邯知道项羽和刘邦才是他真正的对手时已悔之晚矣。如果此时他能剩胜追击的话,项氏集团和整个楚国都很可能会面临彻底的灭项之灾。
(2)楚怀王的政治会议
项梁的死,对于项氏集团来说损失惨重。
而年轻的项羽自然继承了项梁的衣钵,只是他毕竟还年轻,没有了项梁那种地位和权力。
楚怀王乘机把军事的领导权给夺了回来。
前面已说过,楚怀王即位时是一个只有十二岁的牧童娃。
不过,别看他年纪小,自从当了大王后,举手招足之间悠然自得,神色自若,仿佛天生就是做君主的料。
为了防止章邯采取进一步军事行动来攻。楚怀王听从刘邦的建意,把国都从盱台迁到了地理位置优越,城防坚固如铁的老革命根据地——彭城。(今江苏徐州)
这里先来提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宋义。
项梁手下的一位谋臣。项梁在雍邱军情怠慢不思进取时,他就曾善意的提醒过项梁,章邯那人用兵神出鬼没,要提防他乘着大雨来偷袭。
当时项梁正被《雨一直下》弄的神魂巅倒,哪里听得进他的话。
宋义眼看自己说的话被放屁了一回,愤愤的离开了项梁来到怀王身边,说项梁必败无疑。
楚怀王对此执观望的1+1态度,有句围棋俗语来说就是:胜固可喜败亦欣然。
项梁能嬴当然最好,如果输了,他也喜欢,毕竟他对实权在握的项梁很是头疼,项梁不除,他这个大王当的实在太窝囊了。
后来果然不出宋义所料,项梁兵败落得个荒尸野外的地步。
楚怀王眼见宋义这般料事所神,自然对他刮目相看,便把他拉拢作心腹之人用。
迁都彭城后,包括刘邦、吕臣、陈婴、英布等人都唯楚怀王的命令是尊。
项梁死后,项羽羽翼末丰,虽然心里一千一万个不心甘情愿,但只得顺应形势听从楚怀王调遣。
在这种情况下,楚怀王招来朝中文武大臣,召开了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大会。
会议上楚怀王首先发表对项梁同志吊唁之词,引得各位领将的一致共鸣。
各大将领纷纷表示,要为项梁同志报仇,誓于秦军誓于章邯誓不两立。
此时我们的项羽同志被感动的热泪盈眶。
就是要这种效应啊。眼看时机一到,楚怀王这才轻咳了几声,清了清嗓子,宣布下一步的军事行动。
此次他制定的军事行动分两步走:
第一步:由宋义为主将,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领军队北上救赵。
第二步:由刘邦率另一支军队在南线(黄河以南)开辟战场,并向关中方向挺进。
说是二步走,其实这两步是同时走的。因为楚怀王还归定,谁能先打败秦军,占领关中,就封谁为关中王。
关中王,这是一个挺有诱惑力的称谓。
其实这兵分两路二步一起起的战略步骤是怀王的心腹宋义想出的金点子。以他敏锐的眼光分析了当前形势。
当时是这样对楚怀王进言的。
“章邯几十万大军均在攻赵,一围巨鹿,一堵棘原,陛下可派一将攻乘机攻魏,同时遣一猛将攻抚兼用,向丁攻秦,直逼秦都,使章邯顾此失彼,如此,秦可破也。”
单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应该说宋义的确具有非同寻常的眼光和战略方针。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之所以能灭秦,他这兵分两路的构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具有非凡的才能,但并不代表就能做好一名统率兵马的将帅,宋义本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下一章我们可以看到宋义离“纸上谈兵”究竟有多远。
应该说这次会议开得非常成功,楚怀王本来是项梁所请来的一个挂名君王。在项梁兵败身亡后,楚怀王抓住项梁所犯下的军事错误,联合众将领,拉拢谋士宋义,说服陈胜起义军的接班人吕臣,又暗中争取到潜升股刘邦的支持,收回了兵权。
并且按照宋义的提议,坚决而果断的制定了北上救赵、西向啊关击秦的正确战略方针。
这就好比中国共产党当年在革命之初遭到蒋介石的重创,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党中央毛泽东制定的放弃城市发展,向西北方向的农村根据发展的历史性战略方针一样。
竟义重大而深远。
这次会议充分展示了楚怀王的才能,可惜他对项羽这样的贵族子弟本质和刘邦这样的流氓本性认识还不足,且他当时乃一文弱少年,又不能亲自带兵打仗,以致夺回的兵权又迅速的失去。
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两路人马这么放出去,就象断了线的风筝,再也收不回来了。
对于年轻的项羽,对于已老大不小的刘邦来说,他们一展才华的时候终于到来了。历史的舞台注定是他们两个来唱主角。
龙岂池中物,乘雷欲上天。
第八章:有多少误会可以重来
(3) 章邯的失误
项梁死后,如果章邯剩机继续打击项氏集团和楚国。那么革命的形势将变得严峻异常。
但当局者迷,项梁被胜利冲晕了头脑,才会唱着《雨一直下》喋血雨中。而章邯打败项梁后,同样也被胜利冲晕了头脑,让为项羽和刘邦这样的残部根本成不了气候了,才会挥师北上攻赵。
事实上楚国得到缓解的同时,赵国却遇到了很大的麻烦,可以说他们将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
赵国的两大支柱人物是张耳和陈余两人。
一提到张耳和陈余,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当初陈胜起义时,这两个满怀抱负的才人就闻风来投陈王,可惜当时陈王并没有重用他们两个。
后来,陈王兵分四路全面攻占秦国领土时,他们两人一合计,便怂恿第三路大军的将领武臣自立为王,武臣死后,几易其主,最后,他们两个又拥着原赵王之后赵歇自立门户,从此旧六大集团之一的赵氏集团首先复辟了。
而张耳陈余两人自起义以来,数换其主,但两人却一直形影不离生死不离。原因很简单,他们当初一见如故后,乃是结义金兰,两人的关系那好的是没法说,真到了有衣同穿,有饭同吃的地步。
然而,从朋友到仇人中间的距离只隔着一道墙,一道不精心呵护就会随时被打开的墙。
令人可惜的是,有着生死至交的张陈两人在这次抗秦战斗中反目成仇了。
秦军来犯,赵王赵歇首先派出陈余迎战,这陈余乃是一介谋士,别看谈兵说理一套一套的,但真正到了战场上就傻了眼,刚和章邯一交手就溃不成军,一退千里。
陈余一败,邯郸城里的张耳自知挡不住章邯军前进的步伐,赶紧护着赵王逃向巨鹿。
章邯兵不血刃占领邯郸城后,继续使用他耐已成名的“猛追猛打,死咬不放”的战术,派部将王离委追赵王到巨鹿,把巨鹿围了个水泄不通。
赵王一看秦军这架式,浑身瘫的象一滩泥。没折了,只得向其它各盟主求救了。
章邯可不是一般的人,他早就料到赵王会有这么一招,他屯兵于巨鹿南面的棘原,全面打击和阻止外来集团向巨鹿的支援。
各国救兵暂时来不了,赵王被困在城里更是象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
而此的张耳却痛恨起陈余起来。
原来,陈余虽然一时被章邯打败,但不久手下又汇集了数万精兵。张耳原以为陈余会马上来救巨鹿。
但陈余却好象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只是躲在远处观望。
当然,陈余没有马上去救巨鹿,并非是绝情寡义,而是出于战述的考虑。
一来他按兵不动可以牵制秦军一部主力;二来即便是他想去支援,就凭他那几万人,无亦是飞娥扑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