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灭贼,不得有误。延误战机,军法处置!
这样只有十六个字的督促信,看的章邯的心却凉嗖嗖的。是啊,他在战场上拚死拚活,如果好不容易才败了两场,朝廷非但没有只字半语安慰,反而有怪他进攻不利之意。
他自己也很想进兵啊,可是此时不说项羽他就打怕了,而且四面都有各路联军(虽然还是远远观望),他想打能打胜吗?
看来皇上给蒙蔽了,得派一人入京告之实情,再派些兵来,否则他可真是孤掌难鸣啊。
章邯静下心来,如是想。
第九章:逼良为娼
(3)史马欣的咸阳行
司马欣便是章邯派去咸阳告之秦二世巨鹿战况的一员手下悍将。然而司马欣此次咸阳行却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是凶险万分。因为他差点就掉了脑袋。
司马欣快马加鞭赶到京城后,就直接就去找秦二世。
然而,他很快就悲哀的发现,他虽然在战场上跟着章邯出生入死好几年,也算是风流人物了,但此时连皇宫的大门也进不了。
原因其实很简单,没有领到赵高签发的许可证,宫中的卫士就不给放行。
见皇帝还要赵高许可,史马欣这时才感到事情比想象中还要严重,看来朝廷果然和传闻中的一样,朝中大权被赵高独揽了,秦二世早已被架在空中了,只是他自己身在云里雾里还不知道罢了。
秦二世终究会体会到这种架空的感觉并不一直都是美妙的,当他从空中重重摔下来的那一天,就会摔的粉身碎骨,尸骨无存。
虽然进皇帝的大门还要去赵高那里领许可证,这明显有违常理。但人在屋檐下,哪有不低头,没办法,司马欣只得去找赵高了。
现在我们如果做生意办个什么经营许可证,无非是找这个部门(单位)签个字,找那个部分(单位)盖个章。手续看似繁锁,但也很简单,最为关键的一点无非是多准备点钱给那些张口就要的人就行了。
司马欣当时就不明白这一点,以至于他一连数天走到赵府都吃了闭门羹。
后来他猪一样的头脑终于开了窃,悄悄地塞了一些碎银给那些门卫,这下那些原本把脸绑的紧紧的霜打的脸马上变成了另一幅笑脸。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话真他妈的不假。当时司马欣在里这么想。
看在银子的份上,那些门卫就悄悄地告诉了他一些实话,他们主子(赵高)是抱定主意不会见他的,想拿去见皇帝的许可证,还是省省吧。
不让自己见皇帝,这明明是心中有鬼啊。司马欣不敢再逗留了,于是,他连夜就逃出了咸阳。
因为是夜里赶路,他走着走着竟迷了路,可世上的事就是这样,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倚,正是由于他的迷路却捡了一条命。
赵高本来就打算这几天把司马欣就地解决了,惊闻他连夜出了咸阳,情知不妙,马上派人来追,可惜他们派的追兵走的是阳光大道,自然就没有追到他了。
司马欣如实的汇报了咸阳的所见所闻,章邯的心悲凉到极点。
果真不出他所料啊,他南征北战这么多年,难道换回的就是这样无言的结局。
看来大秦王朝真的气数已尽了。
一个可怕的想法在他脑海里产生了,他自己也为这个可怕的想法吓了一跳,是啊,如果这个想法付出于实际行动的话,这意味着他一世英名将彻底毁了。
然而,除了这样,他又能怎么样呢?
进退两难,章邯陷入了所前末有的困境。
正在这时,他收到了一封信。当时还没有邮政,自然不是直接寄给他的,而是有人亲手送到他手下的。
信使告诉章邯,派他送信的主人叫陈余。
陈余,一个大家都并不陌生的名字,一个识大局顾大体却被自己的结拜兄弟张耳误会至深的人。巨鹿之围被解后,因为误会一时间无消除,他和张耳之间的关系甚至发展到了水火不融的地步,于是他黯然地带领手下士兵归顺于项羽麾下。
这封信是他和范增经过激励的讨论后才这完成的。
这封信的主题只有两个字:求和。
直到这封信送出,他们都瞒着不让项羽知道。
为什么要瞒着项羽呢?原因很简单,章邯当初杀了他叔父,项羽对他有不共戴天之仇,在还没有弄清章邯心里的真实想法前,还是先瞒着项羽好。
这封信充分展示了陈余作为“和平大使”的非凡才华。
信的开头和我们现在写信模式一样,以拉家长开头,什么别来无羌别来有羌说了一大通,然后大笔一挥,涉入正题,开始讲故事了。
首先从秦初的名将蒙恬说起,说他如何如何有功,又如何如何被赵高害死,然后故事的主角一下换成赵高了,说赵高如何如何的独断专行,又如何如何的指鹿为马。直到最后,才说他(章邯)如何如何英勇,如何如何精忠报国……
这封信如果站在用现代文学角度来看,信中运用了大量修饰手法。归纳如下:
1、 对比:拿当年劳苦功的蒙恬来跟同样劳苦功高的章邯来比,蒙恬最终落得个诬陷惨死的境地,那么你章邯的结果会不会是一样的呢?
2、 暗喻:把指鹿为马的事作比喻,朝廷已被赵高独揽大权,黑暗之极。如果此时再把巨鹿比喻成“鹿”,那么“马”又是谁呢?
3、 夸张:章邯如果答应求和,他手下二十余万秦军就可免遭生灵涂炭。一个秦军上有父母下有妻儿,如果只算上最低的五个人,二十余万士兵就将影响一百万人的命运啊。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啊。
章邯看完这封信,怔了良久,才把它交给了司马欣。
这信要是朝迁知道了是要砍头的,司马欣此时已明白章邯心里的真实想法了。
其实经过这一趟咸阳之行,他心里也就早已产生了一个想法,只是一直还没敢说而已。
看来,现在已不用再隐瞒了,他终于说出了五个字:答应请和吧。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九章:相逢一笑抿恩仇
(4)相逢一笑抿恩仇
经过一翻激烈的思想斗争后,章邯终于决定求和。
对于这个南征北战,戎马一生的乱世枭雄来说,做出这个决定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从当年的不败到连败,项羽已注定是他命中克星。
既使这样,他仍然没有想过背叛过朝廷,此时如果朝廷能给他一点支持和安慰,他甚至毫无疑问可以和项羽继续斗下去。
然而,朝廷除了一封阵叙他剿匪不利督促他火速歼敌的诏书外,什么都没有。
赵高早已把秦二世玩弄于掌心。那么他呢?
国已不国,胜了又如何,败了又如何?他究竟是一颗被赵高任意摆布的棋子罢了。
胜了得不到应有的萌封(极有可能因功高震主而被砍头),败了就是替罪羔羊死无葬身之地。
换句话说,无论胜负,他的命运可能都是一样的。
哀莫大于死心,这一刻,章邯的心真的死了。
这是怎样的朝廷,这是怎么的悲哀?直到这时,他才明白为什么这些年来革命的星星之火为什么长久不息,就象“离离原上草,春风春又生”一样,他剿灭了这里,那里又起来了,他巢灭了那里,这里又起来了,总之,尽管他当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广大人民群众是不怕被砍头的。
不革命活不下去,革命了还有一现生机,你说他们会选择什么呢?
秦朝已到了这种令人深恶痛绝的地步,那么他这些年扮演的不正是郐子手的角色吗?
直到这一刻,他才发现自己无形中已双手沾满了漓淋的鲜血,他已范下了滔天大罪,等待他的将是后人的唾骂。
现在只有帮助广大人们一起推翻这腐败的朝廷,才能减轻自己的一点罪过。
章邯终于醒悟过来,虽然有点迟,但终究还有回头是岸的机会。
他派出始成前往项羽营中求和。
听说是来求和的,项羽火冒三丈,叔父的大仇未报,你倒好,眼下无路可走,居然来求和,白日做梦吧。
如果不是碍于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只怕始成就要血溅当场了。
第一次求和就这样宣告流产了。
原因很简单,项羽根本就不同意。
但陈余范增却心里有了底,知道章邯那边已搞定了,现在关键是如何搞定项羽了。
如果当面向项羽再进言求和的事,以项羽的牛脾气,效果肯定不好。于是范增采取了“等”的战略方针。
既然求和不成,那接下来双方再开打吧。
章邯此时已已不愿再和革命义军为敌,因此项羽的几次进攻都已胜利告终。
项羽胜了,但脸上并没有一丝笑容。因为这时他突然发现军中的粮草供应不够了,要行军打仗,就必需先解决士兵们的温饱问题啊。
这边粮草不足,那边章邯连吃败战,知道自己已到了穷途末路,如果退回朝中去,赵高他们肯定不会放过自己,后退的路已是死路一条。前进的路又被项羽封死。
章邯在心死存亡的这一刻,再次面临决择。最终章邯再一次鼓足勇气选择了求和。这一次他派出的和平大吏司马欣出马。
当年司马欣曾救过项羽叔父项梁一命,因此,项羽对司马欣心存感激。然而两人叙叙旧拉拉家长还可以,一谈到求和的事,他依然会怒不可遏起来,在他的潜意识里,叔父的血债只有血来还才是硬道理。
范增这时“等”的机会终于来了。他充分发挥嘴上功夫,对项羽进行了不接受求和的利害关系的劝导。
项羽眼见自己的粮草供应出了问题,知道再这样打下去,对自己也没有好处,不得已只好答应了章邯求和的请求。
其实什么求和不求和,说白了实际上就是投降。
求和这两个字首先是陈余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