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解放战争(下)-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待决定,并且决定之后又可改变。望你们密切注视这数日的动态,不失时机,争取大胜。
  *立即构想出一个规模巨大的歼灭战蓝图:东北野战军主力迅速北上,在黑山、大虎山地区阻截廖耀湘兵团,不让他继续南进再占锦州;同时在黑山的东北方向,把廖耀湘向沈阳撤退的后路完全堵死。由此,对廖耀湘兵团形成一个巨大的合围圈,死打硬拼,最后将其完全歼灭。
  二十日早上六时,彻夜难眠的杜聿明站在了蒋介石行邸的大厅里。这是杜聿明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他不愿意去东北,但他又是蒋介石的门生,从黄埔毕业后就一直追随蒋介石,直至成为国民党军中级别甚高的将领,他不愿意有违蒋介石的意志。杜聿明在大厅里站了一会儿,看见罗泽从楼上下来,罗泽对杜聿明说:“老头子要你去。”
  杜聿明与蒋介石的谈话进行得十分艰难。杜聿明说徐州形势很紧张,蒋介石说现在东北最为重要;杜聿明说现在东北士气不振,员额不全,需要整补才能打仗,蒋介石说有空军和火炮的优势就可以打。当站在一旁的罗泽再次附和蒋介石的时候,杜聿明终于找到了发泄的对象,他对这个“一步登天的小鬼”讲了一个古老的故事:当年秦王伐楚时,曾问李信和王翦需要多少兵力,李信年轻气壮,说只需要二十万,老成的王翦说至少需要六十万,秦王当即就把王翦撤了职,结果李信大败而归。杜聿明讲完才说,既然罗参军有这样的高见,请校长让罗参军去给卫立煌当参谋长,这样既不需要改变指挥机构,还可以达到速战速决的效果。罗泽一听,吓坏了,忙说:“不能去,不能去。”杜聿明问蒋介石“收复锦州有几分把握”,蒋介石说“六成把握总是有”。这令杜聿明十分吃惊,六成把握就敢决战,蒋介石不是急糊涂了就是老糊涂了。他不顾礼节反驳说:“算到六成,只有失败,没有胜利。”蒋介石停顿了一会儿,说出一番话,还是关于美国人的:
  锦州是我们东北的生命线。我这次来时,已经和美国顾问团商量好,只要我们保全锦州,美国就可以大量援助我们。现在应研究如何把锦州的敌人打退,将沈阳的主力移到锦州,保全锦州,以后我们一切都有办法。
  如果杜聿明的回忆准确无误的话,便可以解释国民党军在东北被全歼的根本原因:如果廖耀湘兵团迅速从营口撤退,尽管毛泽东反复提醒和催促,但当时东北野战军还没能在营口方向形成阻击线,国民党军主力是有可能撤出东北的。但是,为了得到美国的援助,挽救军事和经济的困境,蒋介石只有屈服在美国人的旨意之下:美国不希望看到中国的东北全部被共产党人拥有,美国的军事影响至少需要维持在中国东北的“大门”附近,即占据锦州、葫芦岛、营口一线的海岸线和狭窄的辽西走廊咽喉部位,这样才能遏制苏联把中国的东北变成共产主义阵营的势力范围——美国顾问团是为美国利益服务的,他们哪会考虑东北国民党军的处境?
  最后,杜聿明再次陈述了他昨天提出的两个方案:决定撤退就要赶快撤,不撤就整补部队之后再打仗,而整补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至少需要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一章 辽沈战役:死亡的开端(11)
蒋介石连说:“太久了!太久了!”
  说到杜聿明上任东北的问题,杜聿明不敢说坚决不去,但提出必须补充兵员和装备的条件。蒋介石一听还需要他向东北增兵,再一次火了:“为什么*能打游击,就地筹粮,而我们黄埔生不能做到?你们黄埔生都不服从我的命令,不照我的计划执行,懦怯畏敌,这样子我们要亡国灭种的!”杜聿明已被折磨得心力交瘁,他身不由己地说出了“我应该不计名利,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话。蒋介石立即表示:“既然你如此不计名利,去东北给卫立煌当副总司令吧,司令部设在葫芦岛。”杜聿明觉得自己无力推托,他对蒋介石说:“我认为徐州比较重要,如果校长认为葫芦岛重要的话,那就由您决定好了。”蒋介石想都没想就说:“葫芦岛重要,就这样决定,你去葫芦岛指挥。”——多年后,杜聿明回忆当时的心境时说:“算了吧,反正江山是他的,部队是他的,他要丢就丢,要送就送。万一我坚持自己的意见,从营口撤退不下来,我就有杀头之罪。我作为他的部下,只好接受他的命令。”
  二十日下午,杜聿明就任东北“剿总”副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的命令发布——国民党军在东北存在三年,由杜聿明开场,也即将由杜聿明结束。
  这一天傍晚十八时,*、罗荣桓、刘亚楼、谭政签发了《全歼东北敌人的政治动员令》:
  ……我东北全部兵力将更大集中南线作战,兵力之雄厚为空前所未有,以此压倒优势的强大兵力,杀向居于极端劣势的敌人,是无往不胜的。各部在此形势下必须有连续打大胜仗的雄心,一口吃掉敌人七八个师至十数个师,一次俘虏敌人七八万至十数万。因为客观条件与我们主观力量允许我们这样做,我们必须这样做。我们在锦州、长春已取得圆满与伟大的胜利,但我们绝不能满足这一胜利。应该乘胜扩张战果,不让敌人有喘息整理的机会。由于敌之退路已被我堵住,敌必拼死挣扎,企图逃脱其覆灭的命运,故战斗会是极其激烈的。我各部决不可轻敌,不可因为打了胜仗漫不在意,必须像锦州战斗一样,以勇猛果敢、前仆后继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疲劳的精神,争取大胜,争取全歼东北蒋匪军,解放沈阳,解放东北全境……
  杜聿明和卫立煌一起返回沈阳。在飞机上,卫立煌明确表示:“我不同意就不参加意见,也不执行他的命令。”
  无奈的杜聿明只好打电报让廖耀湘到沈阳开会。
  心急如焚的廖耀湘立即从新立屯赶赴沈阳。
  东北将领们的会议瞬间就变成了无休止的埋怨和泄愤,最后唯一达成的意见是:无论是从海路撤退,还是争取收复锦州,都得先把黑山攻下来。
  深夜,廖耀湘返回新立屯。卫立煌和杜聿明彻夜难眠。杜聿明的担心是:如果廖耀湘兵团行动迅速,就有可能从营口撤退,否则“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卫立煌问:“那沈阳怎么办呢?”杜聿明的看法是:“沈阳久守是无望的。”卫立煌马上说:“新立屯的后路一断,黑山再过不去,廖耀湘危险得很。咱们叫工兵到辽中架几座桥,万一廖退不到营口,也可以退到沈阳。”后来,杜聿明回忆道:“卫的意思还是尽可能巩固沈阳,而不愿廖兵团从营口撤退。当然,蒋介石的内心是决定放弃沈阳,但又不明确对卫指示,而要卫以周福成的第五十三军守沈阳,卫当然感到兵力太少,想把廖兵团拉回沈阳。”但“卫又迫于蒋介石”的严令,“不敢事先毅然决然将廖兵团撤回沈阳,想等到情势危急再令其撤回”——卫立煌不会想到,一旦情势真的危急了,廖耀湘也就没有任何退路了。国民党军高层的这种各有所私,断送了廖耀湘兵团整整五个军的兵力。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一章 辽沈战役:死亡的开端(12)
第二天,杜聿明飞往葫芦岛,他发布的命令是:自二十三日起,恢复由塔山向锦州的攻击。
  二十一日那天,国共两军中各有一支部队接受了攻击命令:
  廖耀湘兵团的第七十一军奉命以两个师为主力,由北向南包围黑山并攻击之,二七师三旅在兵团直属重炮团的掩护下,自胡家窝棚由东向西正面攻击黑山。
  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奉命指挥本纵队配属第一纵队三师、内蒙古骑兵一师,在南起大虎山铁桥、西至水淦宽二十五公里的弧形正面展开防御,死守黑山。
  锦州战役之后,经过数天的沉寂,国共两军再次迎头而上。
  尽管战局的演变将会千变万化,此时关于东北战场有一点是坚决而明确的:当东北的“大门”关闭之后,毛泽东要对数十万国民党军动手了。
  血浸黑山
  一九四七年八月里的一天,六纵副司令员梁兴初被一位参谋带到*的住处。盛夏时节的哈尔滨阳光灿烂,绿树的投影在俄式小楼斑驳的外墙上摇曳。梁兴初看见*正在屋里踱步,罗荣桓则安静地坐在一张桌子的后面。
  梁兴初走到*面前,*抓起一把豆子塞给他——“今天我算是掉到豆囤里去了。”——梁兴初的早餐是一碗豆浆和一碟黄豆。
  能在*面前偶尔开个玩笑,梁兴初是一个特例。他在红军时期曾是*指挥的红一军团侦察连长,一九三六年九月,当毛泽东率领陕甘支队走下岷山的时候,二十二岁的梁兴初换上国民党军中校军服混进哈达铺县城,为毛泽东带回来一大堆报纸杂志,使得毛泽东第一次明确地知道在陕北还存在着一块红色根据地,这使中国工农红军最终落脚在黄土高原上。现在,这个瘦瘦的江西人已成为作战勇猛、性格刚烈的纵队指挥员。
  罗荣桓向梁兴初说了叫他来的原因:独立第一师在红军时期是湘赣红军独立师,又有三五九旅的老底子,这样一支老部队不能老是独立师,现在决定以这个师为骨干组建第十纵队,准备让你去当纵队副司令员。
  梁兴初说话不客气:“宁做鸡头,不为牛后,要去十纵就当司令,不然就回一纵当一师师长。”——之前,任命梁兴初为一纵副司令员时,他要兼任一师师长;任命他到六纵当副司令员时,他要兼任十六师师长;现在他干脆要回一师去。
  罗荣桓微笑着,*没有说话。
  一九四七年八月十八日,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正式组建,下辖二十八师(原独立第一师)、二十九师(原独立第三师)和三十师(原东满独立师),纵队机关由独立第一师的后方机关和东满吉敦军分区直属机关共同改编而成。纵队司令员梁兴初,政治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