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命的是哪一位?”
城门口聚集喧闹的众人立时安静了一些,纷纷注目于这位开口便颇显气势的年轻人。守门军士是认识这位县太爷身边的李爷的,军士头目上前拱手行了个礼,答道:“李爷,我们并未动手殴打百姓。这老汉不听劝阻与号令,硬是往里面强挤,就有人推了他一把。这老汉就倒地不起了。”说着,他朝地上躺着的一位老汉指了一指。那位死在地上的老汉看年岁怕是七十有余,身体佝偻,满脸发青,已经瘦削得不成人形,分明是已经被饥荒熬榨得没剩下几分生息,再加上被军士推得倒地,就好比是残烛枯灯遇鼻息,稍使一把力就能使得灯息人亡。
李三思只瞥了一眼那老汉,便立刻收回目光,依然盯着那军士头目,声色俱厉地道:“我问的是殴伤人命的是谁?没问你人是怎么死的,更不是要听你为属下开脱辩解。”
他把嗓门提得很高,众流民都是听得清清清楚,脸上的愤然之色顿时纷纷消减不少,也就不再喧闹叫骂。军士头目尚未答话,突然就有一位身材魁梧的年轻军士越众而出,大声道:“是我!”
李三思也不多问,伸手指着他厉声喝道:“来人,此人殴伤百姓,致死人命!就地责打二十军棍,再收监依律问罪。”
军士头目心中不服,又不敢顶嘴,就把目光投向站在李三思身边的冯县令,等他示下。冯县令斜眼瞥了一眼李三思,见他脸上神色坚定,便作色喝斥军士头目:“拖延什么?即刻施棍,就在这里着实打!”
军士头目便吩咐部下拿住那名魁梧军士。那名军士鄙夷地瞪了李三思一眼,双手猛地甩开要捉他手臂的两名同袍,大声道:“不必劳烦,我自己来!”说完,就往地上一趴,坦然受杖。有冯县令和李三思在场监督,施棍的军士不敢偏私,一棍一棍啪啪打将下去,力道甚是实在。那位受刑的军士咬着牙,竟是哼也不哼一声。
李三思瞧在眼里,心里想着,这到是一条好汉。冯县令低声在他耳边道:“依我看,这事似乎怪不得守门军士,并不曾有人动手殴人。这样处置,是不是太过鲁莽了些?”
李三思脸上不动声色,口中低声道:“这一节,我又何尝瞧不出?事急从权,这也是没法子的事。”他伸手漫漫一指城外空地上三三两两各自扎堆的流民,“这些流民来自各县各村,本来互不统属,也互不相识,不知不觉就按着同村同乡聚集起来,或两三人一堆,或三五人、十数人一堆,各自聚作一处。这样的流民群体就算人数再多,那也是一般散沙,不足为惧,酿不成大乱。即便是有了纷争冲突,也容易弹压。幸好城外的流民大部分都是这样散乱着的,那便暂时酿不成大患,可以放入城中。”
接着,李三思又朝在城门口挤做一堆喧哗议论不休的百余名流民努了努嘴,说道:“如果是流民群体都像这样互通声息,互相攀谈鼓动,并且为着同一件事义愤填膺,渐渐就会抱成团儿。这样一来,即便是人数少也容易酿成大祸。我若不快刀斩乱麻平息此事,那就是给了这些人一个聚集和团结起来的机会,拖得越久,隐患越大。我刚才率先下令,是想由我做恶人,你来做善人。等此事平息后,你再放了那名军士,好言抚慰他便是。”
打完军棍,又将那名军士当众锁拿,押解下狱。众围观的流民见此事处置得偏向自己这一方,顿时平静下来,不再喧哗吵闹。随后,李三思命人将从城中城隍庙里将将求签的签筒全数取了来,让流民排成队列依序入城。进去一个,发一个竹签,并向各人交待这是入城后领粮施粥的凭据,要善加保管。又令发放竹签的军士暗记数目,发完后回报。
见此事暂告平息,众流民入城平稳有序。冯县令和李三思二人便回到县衙,稍作休息。后堂中,仆役给两人奉上香茶,李三思道了一声谢,接在手里,好整以暇地轻抿细品。冯县令却没这般心思,把茶碗摔在桌上,愁眉不展地道:“这一两千张嘴要吃饭,我哪里去寻这么多粮米?就算是喝稀粥,那也是喂不起呀。我早在一个月多前就向上奏请调运粮米赈灾,到现在都没结果。那是指望不得。这一两千张嘴,只要断粮两三天,我这县城里还不乱开锅了么?”
李三思微微一笑,说道:“大人稍安勿燥。朝廷嘛,从来都只爱锦上添花,不爱雪中送炭。你急什么,偏不来什么,你不要时,又偏偏多得你发愁。不管哪朝哪代,都是这个德性。这边的事态是火烧屁股,上头的大佬们却只觉得微微有点热,反正烧的又不是他们的屁股。大佬们照例是要先去理会他们觉得更要紧的事。冯大人,这灾情你向上头是如实禀报的吧?”
冯县令点点头,道:“对。”
李三思叹了口气,说道:“这就对了。事情若是真闹大了,上头重视了,自然也会真管,但是管起来第一件事就是问你的罪,说你处置不力;你说得小了,上头又觉得没什么了不起,就懒得理你。这就好比房子起火,如果只烧着家私,邻居帮不帮忙救火就难说,若是烧上房梁了,那就是多半要帮忙的。地方上不出些大乱子,不搭上些老百姓的人命,上头多半就懒得管。唉,苦的总是老百姓。”
冯县令摇摇头道:“且不说怎么应付上头,先设法过了眼前这一关才是。眼下,我能调用的粮米,用来开设粥棚也只够一两天之用。朝廷的赈灾粮不知什么时候能到,至于老天爷什么时候能下一场雨缓解灾情,就是更是难说得很了。唉,这事难办得很,你且帮我想想法子。”
李三思道:“你能动用的粮米轻易不要动,要留着到十万火急,不得已之时再应急。我想法子让县里的富户出点血,由他们开设粥棚,也省得由官府出人力和工费。”他心里的想法却是,就算是官府出粮米,也该交由民间办才好。官办慈善总是没民办的靠谱儿,在哪朝哪代也应该都一样。
冯县令却对这个主意不怎么有兴趣,无精打采地道:“遇有灾年就找富户设粥棚赈济灾民,这是老法子了。不过,也就是聊胜于无,意思意思。县里数得上号的富户就那么几个,越是灾年粮价越贵,有粮的富户就越是舍不得。愿意行善出粮的人往往没那么富实,没多少粮食可出;出得起粮食的都是吝啬人家,又不肯出。这叫一个难办呐。至于县中囤粮最多的郑伯爵府,那是想都不用想。郑府的粮栈粮行不趁机坐地起价,大发不义之财那就谢天谢地了。”
李三思笑道:“那就劳大人亲自往那些肯出粮好说话的富户家中拜访一趟,人家瞧着大人亲自出面,多少总会多给几石粮食。君为其易,我任其难。至于那些富得冒油的铁公鸡,就交由我来对付。这次我就豁出去了,就算坑蒙拐骗,也非得石头里榨出油来不可。”
就这么说定之后,李三思向冯县令请教后得知,县中除郑伯爵府外,另有三家富户最为富实但也最吝啬,称他们为铁公鸡到也并不为过。他哈哈大笑数声,说道:“事不宜迟,我这就对付这三家去。”
冯县令深知李三思好出怪招儿,有点不放心,就嘱咐道:“你可别胡来。石头里是出不了油的,能求得多少是多少。”
李三思笑着应了,心中却想:“你少见多怪。石头里怎么就出不了油?那叫石油!”他向来行事不拘陈规,好剑走偏锋,又百无禁忌。在他看来,只要不硬来,那就都不是胡来。
=============================分隔线=============================
求收藏、推荐。
第七十七章 坑蒙不成就拐骗
他叫上曾大宝随行,先去第一家丁家。
路上,曾大宝给他介绍丁家的情况。说来也晦气,这丁家老爷一个月前过世了。丁家老爷原本是一个跑单帮的小私盐贩子,从二十岁上就挑着盐担在乡间走卖谋生。当时实现“盐引”制,盐商官发的“盐引”可在指定地区贩卖指定数额的食盐。有官盐自然就私盐。丁家老爷就是贩的私盐。利润丰厚。年青时人称“丁担子”,做了财主也只是升级为“丁担爷”,本名大号却是渐渐无人记得了。
这位丁担爷自幼吃苦耐劳,脑子活络,做卖买也精明,也就积攒下了不少银两。他吃穿用度又都特别省俭,贩盐的获利又高,挣得的银两有一分就拿去买一分的田地,置一分的产业,渐渐也就攒下一份大家业,是这县城里数得上号的富户。有了家底,丁家老爷也闲不住,两三年前也还在四处跑着买卖。直到突然染上沉疴,熬到今年就病殁了。如今当家的是他的独子丁少爷。这丁少爷却是个正儿八经的读书人,又是个大孝子,老爹俭朴节省的性子多少也是承继了一些。因此,也就不大容易从他那儿榨出油来。
到了丁府,李三思送上拜贴,请仆人通传。见是县太爷的幕宾亲自到访,丁少爷也不敢怠慢,亲身出迎。这丁少爷年纪不大,约摸二十多岁,模样清瘦,身着一身素白长衫,举动稍显拘谨,朝李三思拱手道:“小弟居丧不便,礼节不周,请李先生海涵。”
李三思客气几句,随着他进门。过大院之后是中堂,堂上奠帐未除,神案上供着一个牌位。牌位上写着:“故显考丁公讳绩之灵位”。李三思想着丁担爷算是长辈,便在灵行跪倒,行了个礼。丁少爷却也与他并肩陪跪。李三思依礼上香完毕,丁少爷原本拘谨的面容上显露出感激之色,甚是客气地道:“李先生真是知礼的有心之人。就请这边奉茶。”
随后,他引着李三思拐入后堂,路过一间空着的偏厅时,停了一步,礼数周全地解释道:“这里原是家父会见贵客的所在。家父仙逝之后,小弟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