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一二0师六八九团征战历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八路军一二0师六八九团征战历程-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6旅旅长饶子健;政委赖毅。第16团团长张永远;政委李廷杰。第18团团长寿松涛;政委蔡永

直属特务团团长程致远;政委蔡文福。







第七章 迎接黎明

00、从苏北到东北

新四军三师直属特务第一团(原师特务团1944年11月组成)团长郑贵卿、政治委员黄励华、副团长毛和发、参谋长叶进夫、政治处主任殷正棋;后1946年9月编入独立六师,1947年6月编入七纵二十一师六十一团。特务第二团(原淮安独立团)团长高昆峰,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陈友仁、副团长张子辉、参谋长张洪山;后1946年9月编入独立六师,1947年6月编入七纵二十一师六十二团。特务第三团(由阜宁和阜东独立团改编)团长何文清、政治委员杨宝生、副团长钟福云、副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徐宾。1946年5月在吉林省改为长农支队,1947年3月改为西满纵队独立一师二团,8月改为七纵十九师五十六团,11月四十四军一三O师三八九团,1969年12月五十四军一六O师四七九团。骑兵大队(1945年于阜新地区以师侦察队为主组成师骑兵大队,1946年1月15日在通辽扩编为西满军区骑兵团,5月调归辽吉分区建制改为十九团,12月改为辽西军区保安二旅四团,1947年3月改为西满纵队独立二师四团,8月改为七纵二十师五十八团,1948年11月改为44军131师391团,1952年调归54军134师建制,1953年改为54军134师400团,1969年12月改为54军161师481团。 第七旅(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一军团第二师、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 —一五师教导第一旅)旅长彭明治,政治委员郭成柱,副旅长王东保,参谋长黄伟华,政治部主任刘锦肝,下辖第十九、二十、二十一团。 第八旅(原八路军冀鲁像支队、八路军第二纵队新二旅)旅长张天云,政治委员李雪三,副旅长胡继成,参谋长庄林,政治部主任陈志芳,下辖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团。第二十二团(红军团,即原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二二三团、八路军一一五师二四四旅六八七团,其一营和三营为红军营,一连、三连、五连、六连、九连、十一连'今七连'为红军连)团长王良太,政治委员姚书梅、副团长黄经耀、参谋长张清和、政治处主任丁克明;第二十三团(原射阳独立团)团长李荣泅、政治委员于辉、副团长郑本炎、参谋长田晋杰、政治处主任贾云飞;第二十四团(原八路军冀鲁豫支队三大队、第二纵队新二旅六团。其十二连'今七连'为红军连)团长刘岱、政治委员沈铁兵、副团长詹以贵、参谋长黄良诚、政治处主任尹培良。 第十旅(原八路军第二纵队三四四旅)旅长钟伟、政治委员刘彬、参谋长黄忠诚、政治部上任贺大增、下辖第二十八、二十九、二十团。第二十八团(原淮海四支队,其八连为红军连)团长彭金高、政治委员罗友荣、副团长周良贵、参谋长赵永夫,第二十九团(红军团,即原红二十六军、红十五军团七十八师、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九团、淮海一支队,其九连、十连'今七连;十一连'今八连为红军连)团长王凤余、政治委员田养泉、参谋长汪洋、政治处主任李振山;第三十团(原淮海区新一团)团长肖志松、政治委员晃福详、副团长王林夫、参谋长王潭、政治处主任陈绍昆。 独立旅旅长兼政治委员吴信泉、副旅长冯志湘、政治部主任石瑛,下辖第一、二、三团。第一团(原红二十六军一部、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九团一部、新四军三师十旅二十九团一部、淮海区二支队、独立旅二支队,其一连、七连(今五连)、八连、九连为红军连)团长喻和坦、政治委员蔡永、副团长潘宗元、参谋长范振江、政治处主任郭永昌;第二团(原淮海区新二团)团长吴大林、政治委员吴书、副团长侯才智、参谋长杨启轩、政治处主仟刘赞洲;第三团(原独立旅三支队)团长张竭诚、政治委员李少元、副团长惠占荣、参谋长王志增、政治处主任于世琳。 全帅共计3。5万余人。

挺进黑土地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抗战胜利后的国共两党面临着“战”与“和”的两种可能性。当时,在刚被苏联红军解放的东北地区,并无国民党的一兵一卒,实为一真空地带。黄克诚虽然只是新四军三师的领导人,但却具有通观全国战局的战略眼光。他认为或“战”或“和”无论哪种前途,占领东北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棋。9月13日,刚刚得知苏联红军已全部解放东北消息的黄克诚,马上致电党中央:“建议中央立即派大部队到东北去,不管苏联红军同意与否,要下大决心进军东北”。“并派有威望的军队领导人去主持工作,迅速创造总根据地,支援关内战争”。 黄克诚的战略建议,与党中央不谋而合。 
为了迅速抢占东北并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党中央、中央军委自8月20日起,就先后向各中央局和各军区发出指示,要求派出组建100个团所需要的干部及大批主力部队,陆续挺进东北。作为新四军主力之一的三师,也奉中央军委之命,在黄克诚、刘震(第一副师长)、洪学智(第二副师长兼参谋长)等人的率领下,由陆路星夜兼程赶往东北。前面已经讲过,在各路闯关东的大军中,新四军三师要算是最苦的了。 
1945年9月下旬,三师所属四个旅和三个团,分成左右两路纵队,陆续从盐阜、淮海地区出发。在跨越了江苏、山东、河北、热河四省,历时两个多月,行程3000里后,总算到达了东北锦州地区。 
然而,11月下旬的东北早已是寒风刺骨的雪地冰天。三师这支唯一来自南方的部队的指战员们,既没有棉鞋,棉帽和手套,而且从苏北带来的一套薄棉衣,根本无法抵御东北零下几十度的严寒。八旅及先遣人员则更惨,由于出发仓促,来不及准备,仍然身着单衣!另外部队给养也成了大问题、 新四军第三师一到东北,立刻就被东北民主自治军总司令林彪,作为主力而看中。11月18日,洪学智率领的三师北上先遣队到达绥中。听说林彪已带领一个骑兵排和一支山东部队前来迎接,洪学智即前往喇嘛洞与林彪接头。 听完洪学智的汇报后,林彪高兴地说:“好,你们的任务完成得很好,现在东北就是需要部队。” 
1946年1月,东北民主自治军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三师番号不变。黄克诚仍任师长兼政委,刘震任副师长,洪学智任副师长兼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吴法宪。下辖第七旅(旅长彭明治,政委郭成柱)、第八旅(旅长张天云,政委李雪三)、第十旅(旅长钟伟,政委王凤梧)、独立旅(旅长兼政委吴信泉)和三个师直属特务团。全师3。7万余人,在当时各师中也算得上是兵多将广。名曰一个师,实际上它的一个旅就快相当于人家一个师了。 
1946年春,苏军从东北各大城市撤出回国。黄克诚趁集中在沈阳的国民党军一时无力去接管其他各大城市之机,立即把活动于彰武地区的十旅调到四平附近待命,相机夺取四平。3月14日苏军一撤出四平,十旅及兄弟部队就趁势攻下四平,俘虏几千伪军,并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随后,黄克诚将十旅部署在开原一线,阻止国民党军北上。4月中旬、下旬,苏军开始从长春、哈尔滨撤退,刘震即率三师八旅一部和特务团,在东满部队的配合下,于4月18日攻下了长春,消灭国民党“铁石部队”1万余人,缴获作战物资甚多。夺取长春后,又用火车运送特务团北上,于4月20日攻下了齐齐哈尔,歼灭伪军数千名。 与此同时,在北满的山东部队七师和三五九旅之一部,也于4月28日攻占了哈尔滨,歼敌近万名。三师与兄弟部队在这一阶段中连续攻城作战,共毙俘伪军近3万人,缴获的军用物资堆积如山。使刚出关时窘困不堪的三师,彻底解决了部队的给养和装备问题。 
1946年8月,以新四军第三师机关的一部分干部人员组成西满军区。黄克诚改任西满军区司令员(政委由中共西满分局书记李富春兼任)。 9月,三师主力被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刘震任司令员,吴法宪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吴信泉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原三师的第八旅则改称第四师,师长陈金玉,政委李雪三;第十旅改称第五师,师长钟伟,政委王凤梧;独立旅改称第六师,师长兼政委吴信泉。第二纵队共计3万余人。 而原三师的七旅则被调出,与山东部队的七师合编为第六纵队(即后来的东北野战军第四十三军,七旅亦改称第十六师)。1947年8月,又以三师的三个特务团为骨干,加上西满军区地方部队一部,组建了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即后来东北野战军第四十四军)。 
如果说在东北民主联军几个纵队中,一纵排老大的话,那么在各主力纵队的所有师里,二纵第五师则为第一主力师。 
五师师长钟伟最能打硬仗恶仗,又最爱骂人、最能抢东西。这在东北部队中都是出了名的。 他在苏北当团长时就是如此。一次,他命令两个连分头去打日军的两个炮楼。一个炮楼很快打下来了。另一个连的连长是新调来的,不了解钟伟的脾气,指挥作战犹犹豫豫,半天也没打下来。钟伟知道后,派警卫连连长去传话:一小时后再打不下来,让他提着脑袋来见我!结果那个连长一咬牙,很快就把炮楼打了下来。 
1947年秋天,“东总”两辆弹药车路过郑家屯五师 的驻地。正在为部队弹药发愁的钟伟看到后,心中大喜。他立刻招手叫车停下,上去一个连就把弹药全给卸了。 总部押车的干部感到十分为难,求他:“钟师长,你让我回去怎么向上面交待呀?” 钟伟满不在乎地回答说:“我给你打个收条。都是八路,都为打国民党,还分什么你的我的!” 据五师的老人说,像这样的事情,钟伟可没少干过。因此有人说五师才是真正的“野”战军,野得很! 
最能体现钟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