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敌援军已逼近,我军不得不结束攻势,撤出四平。遂使陈明仁因坚守四平而(46页)在蒋军中大出风头。
昌图战斗为什么打得那样艰苦?伤亡那么大?对现在资料的
研究和回忆后,我对这次战斗有了以下一些新的认识。有四个方
面的原因和经验:
1.14团的突破口选择错了
从军委档案馆抄来的1947年6月6日第2纵队参谋处关于怀德、昌图两次攻坚战的几个主要经验的文件中有这样的总结:
“纵队及师首长亲自接敌,详细周密的侦察敌情,选择进攻道路,确定各团突破口。怀德及昌图四个突破口由纵队侦察决定。战后检查此4个突破口,有3个非常恰当,只有14团之突破口欠妥(攻昌图)。突破敌人即初步奠定了胜利条件,两次攻坚证明选择突破口是攻坚胜利之关键。”①纵队总结中说明正确选择突破口是攻坚战取得胜利的关键。就是说突破口选得正确,突破就能胜利、成功。相反,突破口选择错了,突破就不顺利以至于失败。
因此14团突破战斗打得如此艰苦,如此险恶,首要的因素就是因为突破口选错了。这个错误不仅使突破打得艰苦,形势险恶,而且完全有可能遭到失败,付出重大代价后被赶出城外。50年后读到这条经验,我才恍然大悟。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原因。当时作为一个团指挥员,我不了解昌图周围全面的敌情、地形,也不了解纵队和师的意图,无法比较。但奇怪的是:为什么纵队首长和机关不把这么重要的经验郑重地进行总结,并及时地传达给下面(我从来没有听到过传达这个经验总结),让各级指挥员从中吸取血的教训,而仅仅轻描淡写的寥寥数语上报总部,便束之高阁,存档大吉了。司令部工作这么不负责任,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万分遗憾。
① 见《怀德、昌图两次攻坚的几个主要经验》,2纵(参),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文件,全宗号285;卷号1;份次17;1947年。(47页)
为什么说突破口选错了?错在哪里?是何原因?能否避免?军事原则和实战经验都告诉指挥员,进攻战斗的主攻方向,或者攻坚战斗的突破口,都应选在敌人防御的弱点上,避开敌人的强点。就地形方面,要有便于进攻部队隐蔽接近的地形,便于攀登运动的地形,突入敌阵地后有便于向纵深发展的地形。就敌情方面,是敌人兵力火力布置较弱的地段,工事障碍较薄弱的地方,是敌人防御部队的接合部和暴露的侧翼,是与敌人防御要害相连的薄弱部分,以便一旦攻入即迅速威胁敌防御要害或夺取敌要害而动摇敌整个防御。当然这些有利条件,不是每次战斗都能具备的。除了客观上不可能完全具备这些条件外,防御者也会千方百计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不利于攻者的各种条件。而攻者则只有从诸多条件中趋利避害。双方主将都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变不利为有利,最大限度实现自己的意图。
14团进攻正面突破口地段上敌人的防御情况如何呢?地形上是横穿昌图东西的一条河沟和城西北防御外壕十字交叉的地段。可以说沟壕纵横,地形复杂,外壕外边不远处有一小村庄。城里不远处也有一些居民点。敌人判断这一地段便于攻者接近,运动攀登,并向纵深发展。因而敌人把它作为防御重点地段,以阻止我军的进攻。在城墙上下,壕沟内外,正面侧后构筑了大量地堡火力点,配置了大量轻机枪火力。壕沟外设置了数道铁丝网和鹿砦,埋设了大量地雷。火力是有明的、有暗的、有侧射的、有倒射的,形成了高低结合、明暗结合,立体的、多层次的、大纵深的火力网。加上纵深炮火的支援,构成一个坚固的防御强点要点。敌人的判断是有道理的。敌人的兵力兵器的部署是强有力的。而我军则犯了一个大错误。
纵队和师首长都亲临现地,直接观察了地形和敌人工事防御的轮廓,并选定这个地段作为14团的突破地段。是什么理由和(48页)条件使他们做出这个决定呢?首先这个地段是在城的西北,和从东南实施突破的6师18团形成在相反方向上的对角向心的攻击态势。可使敌人处于腹背受敌,顾此失彼,难以集中兵力兵器的被动态势。第二从地形地貌上看,这里城外不远处有一小村庄和一些起伏的地形,便于进攻部队隐蔽接近。城墙附近的工程障碍
没有发现特别引人注目的难点。城内不远处也有一些房屋,便于部队突入后迅速占领,作为立足点,尔后向纵深发展进攻。这些条件就足以供纵队、师首长定下决心了。
那么,错又在哪里呢?问题在于这一切条件都是指挥员目视的水平角度上观察到的景象,而没有观察到水平线以下密集的工事障碍情况。这些都被它的隐藏在地下的假象所蒙蔽了,欺骗了。根据亲眼看到的那些可观察到的“有利条件”,确定了突破口;而没有看到的好些隐蔽的、复杂的地形工事障碍物。把敌人防御的强点误认为是敌人防御的弱点,因而把突破口选错了。从而使我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那么,这样的错误能否避免呢?由于时间仓促的原因而没有观察到水平线以下密集的工事和障碍情况,则时间多些侦察时便可能发现。如团指挥员多些得力的侦察,也可能发现那些复杂的地形下的隐蔽工事和障碍物。上述那些蒙蔽人的敌防御部署假象,只要重视就可以克服。
2.师炮兵火力没有发挥作用
当时纵队和师两级所属装备的7.5厘米以上大口径山、野榴炮约有20门左右,或者更多些。这些炮兵的任务就是要打开突破口,保障步兵突破敌阵地,消灭敌人。具体地说就是摧毁突破口及其附近的敌人工事障碍物,杀伤其人员,以保障步兵突击队胜利突破敌前沿,以及后续部队进入纵深消灭敌人。按当时炮兵的数量、技术水平和地形条件来看,是完全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49页)的。完成任务最好的办法就是以直接瞄准的方法进行射击。就是把炮推进到可以直接观察到目标的近距离上占领和构筑发射阵地。但是当时的师炮兵群没有做到这一点,而是相反,把炮兵发射阵地选在离突破口很远的地域上,采取间接瞄准射击的方法,只有少量炮弹落在目标上,因而突破口上的工程障碍、兵力兵器大部分基本未遭到破坏。这就意味着我步兵突击部队必然要在敌人基本完好的工事障碍和兵力火力下,依靠步兵本身的火力掩护进行冲锋完成突破,其冲击难度和伤亡程度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说师炮兵群没有起到打开突破口的作用,只起一点震撼敌人,鼓舞士气的作用。
炮兵为什么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呢?首先这些炮兵部队是我军刚刚组建起来的,是收集日伪军遗留下来的野、榴炮和缴获国民党军的美式山炮装备组建的新部队。对于如何运用炮兵支援步兵攻坚、打突破口的技术战术,没有认真研究训练,或者说还没有来得及这样做就参加了攻坚战。其次步兵指挥员,特别是军、师高级指挥员没有对如何使用大口径火炮协同步兵攻坚、打突破口的技术战术进行认真的学习研究。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可能还没有直接瞄准抵近射击这一概念,①更没有实兵实弹进行过协同训练。例如,在第二次靠山屯攻坚战中,5师甚至把炮兵阵地放在与突破口不同方向上便是最典型不过的例子了。
我们这些团以下指挥员就更无缘了解使用这些大炮了。靠山屯和昌图两次攻坚战斗中,我这个主攻团长连大炮的影子都未曾看到过,心里想:如果有大炮打突破口该有多好。又一想:大炮很珍贵,放得太近了,恐怕遭受损失,那就不好了。所以只有“望炮兴叹”了。这是我军炮兵初创时期使用炮兵的真实情况,是处在试验摸索积累经验的阶段。在没有进行有效训练的状态下,只有用血来换取这种经验。
① 周注:高克同志提出:打靠山屯时九二炮已抵近。(50页)
3.部队攻坚技术战术动作不熟练,我对部队不熟悉
(通过)昌图战斗的过程可以看出14团部队对攻坚战斗中的土工作业、爆破、架设梯子、爬梯等技术动作很不熟练。对火力、爆破、架梯子、冲击等技术与战术密切结合起来的协同突破的动作也很不熟练。在敌火下构筑进攻出发阵地的土工作业,我亲自率领担负作业的营、连干部现地侦察,具体确定壕沟的位置,深度、宽度的要求,步兵炮、轻重机枪的概略位置,在作业过程中不断检查指导,但天明以后,还是发现不少毛病,壕沟拐弯太多太陡,不便于部队运动;机枪炮兵阵地有一些挖得离敌前沿太近,受敌城墙上火力居高临下的控制,不能使用;爆破动作不够熟练,对敌人的鹿砦、铁丝网没有完全炸开,突击队只能从鹿砦上面艰难地越过去,从铁丝网中钻过去;架梯子、爬梯子动作不熟练,当过外壕的桥梯被敌炮火打断后,突击队没有携带足够的轻便的上城墙的梯子,突击队指战员大部分只好用架人梯的
办法,爬上城墙。由于上述的对几种障碍物没有彻底破坏,冲锋道路不通畅,因而突击队不能一鼓作气、不间断地冲上城墙,突入城内;而是被各种障碍拦阻,把队形搞乱了,时间拖延了,增大了伤亡。
部队攻坚作战的能力要靠总结过去的经验,敏锐的分析未来攻坚战的新形势、新情况,在战役间隙的休整阶段中进行训练来提高的。为此,对13团和14团在昌图攻坚战以前攻坚作战的经验和训练水平,做一个回忆与对比是有意义的。①
我是1945年底5师部队从苏北进军东北进占义县后,从14团参谋长职务上调到13团任参谋长、副团长的。于1947年5月
①呼兰整训可和两次靠山电战斗写成一篇,这里不详述。(51页)初又调回14团任团长。在13团工作的一年半时间里,13团在长春线上执行的各次战斗,我都随主要方向的营协助组织指挥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