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的非常之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陈毅的非常之路-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正想随同稠密的人流混下船去,只见两位兄长已经上船。
  他这才顾得细细打量,两位兄长一式西装革履,胸前佩戴着上海龙华松沪警备司令部的徽章,俨然国民党的高官气派。
  他紧紧跟在他俩身后,穿过一道道稽查口时没有遇到阻拦。
  他们乘坐有轨电车来到英租界四马路口,在靠近跑马厅一家名叫新苏旅馆的客栈住下来。
  这是底楼的一套有里外间的客房。
  陈孟熙早已安排停当:陈毅住里间,他住外间。
  陈修和兵工厂事忙,仍回龙华住,只是常抽空来看望照应。
  他们请来一个很有名气的宁波裁缝给他量体裁衣,订做西装,又给他要来一枚警备司令部的徽章,以备外出时佩戴,告诫他少出门,处处小心谨慎为好等等。
  陈毅很快同党中央机关接上了头,见到了留法勤工俭学同学、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立三。
  相见时,李立三面色严峻,只有紧紧握手,没有一句寒暄的话,完全不合他的性格,使人感受到形势的严重。
  李立三在陈毅心目中,是位非常亲切随和的人,早在法国从事爱国运动时就在一起。
  他们一起同中国驻法公使陈打过交道,他的能言善辩和沉着机智,给陈毅留下深刻印象,也令那位老外官见而生畏。
  为争得正当的求学权,他们组织了声势浩大的争回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两人都是最先进入里昂炮台山中法大学校园的先发队成员。
  李立三分工同校方和里昂政府当局交涉,实际上就是办外交,打嘴仗。
  陈毅分工管宣传,写传单,揭露中法当局损害留法勤工俭学生合法权益和拒绝他们入学的无理行为,主要是打笔墨官司,发挥他笔头快的特长。
  李立三知道陈毅有个“陈刷把”的别名,对他笔头的厉害暗暗佩服。
  “陈刷把”的别名来自陈毅在成都读高等小学的时候。
  一次班级进行作文测验,陈毅给同学捉刀代笔。
  他先一口气代别人写了六篇文章,冒着受罚的危险传了出去,然后才从容不迫地写自己的。
  正在暗自得意做得天衣无缝时,负责监考的国文老师、冯谌恩校长把他叫了去,又恨又爱地说:“你知不知道这是舞弊行为?你呀你,你这个‘陈刷把’比我‘冯刷把’还厉害!”
  从此“陈刷把”的绰号便传了开来。
  最先进入里昂中法大学校园的100多名先发队学生,先是被里昂警察当局以检查为名骗走了居留证,随后被关进一座旧兵营里。
  时间长了,不少同学难免情绪消沉。
  陈毅和李立三却变着法子让同学们精神振作起来。
  军营的空地上,沙土里,草丛中,只要留心,随处都可以发现大大小小、多少不一的鹅卵石。
  陈毅发动同学们捡了许多黑白小卵石作围棋子,李立三也积极响应。
  自从有了围棋下,大家的情绪好了些。
  李立三很会说笑逗乐。
  他嘴大,会表演把拳头塞进嘴里的绝功夫。
  有人想学,弄得鼻涕眼泪直流也不成功,不时引起阵阵欢笑。
  但是他的脾气,陈毅也不敢恭维。
  陈毅怎么也忘不了归国途中轮船上的一次围棋对弈。
  这天对弈时,陈毅代表四川同学,李立三代表湖南同学,下了好一阵,两人都势均力敌,不分高下。
  两边都有人呐喊助威,更使气氛变得格外紧张。
  陈毅拍下一颗棋子后,形势陡然变得对李立三不利。
  大家屏住了呼吸,只等李立三落子。
  显然,这盘棋已到了一子定输赢的关键时刻。
  可是李立三举棋不定,好长时间都落不下这颗子。
  就在大家屏息等待的时候,谁也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只见李立三恼怒地从座位上站起身,三下两下地把黑白棋子归拢在一起,端起棋盘就往船舷边走,还没等大家脑子转过弯来,他竟连棋盘带棋子一股脑儿地抛进大海。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今天的李立三已不是把拳头塞进嘴里、把棋子棋盘抛进大海的李立三了。
  陈毅很快发现李立三依然还是一个感情丰富细致、亲切可爱的人,只是党的中央机关遇到不幸,他才变得心情如此沉重。
   。 想看书来

十、上海情结(上)(4)
李立三郑重地告诉陈毅:陈毅抵达上海的前两天,因叛徒出卖,党中央机关受到严重破坏,政治局常委、军事部长杨殷,政治局候补委员、农委书记、著名农###动领袖彭湃,军委委员、陈毅的入党介绍人颜昌颐,还有邢士贞、张际春同时被国民党特务勾结英租界巡捕抓去,吉凶未卜,正在组织营救中。
  他详细询问了陈毅两位兄长和住地的情况,讲了在上海必须注意的一些事项。
  陈毅向李立三报告了闽西斗争和红四军党内争论的情况。
  临别时,李立三要陈毅尽快写出书面材料报告中央。
  李立三向中央政治局汇报了这次与陈毅见面的情况。
  8月27日政治局会议记录上有这样一句话:“一定要中央找一政治上强的人去。”
  这表明陈毅的基本态度:他陈毅不行,毛泽东也不行,红四军前委书记的人选必须中央派一个政治上强的人去。
  新苏旅馆所在的四马路一带,是上海有名的烟花区,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吹拉弹唱声、搓牌声不绝于耳。
  在这样的环境里,陈毅发挥他“陈刷把”的特长,连开夜车赶写书面材料。
  8月29日,陈毅按照事先约定,来到沪西一处花园洋房。
  到了以后才知道这是一次临时政治局会议,由总书记向忠发主持。
  到会的有政治局成员李立三、周恩来、项英、关向应等。
  这次临时政治局会议,主要听取陈毅的报告。
  陈毅简明扼要地报告了红四军建立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党内争论等问题,其基本倾向仍然是毛泽东可以离开红四军,朱德不能离开。
  会议记录中有如下文字:“代表大会决议案主张两人都离开,但事实上朱去指挥上困难”,“朱去军长代替人难”,“毛继续工作不大好”,“政治上中央派人去无问题,内部提一人出来难。”
  陈毅汇报后,与会者交换了意见,认为红四军的问题极为重要,决定由李立三、周恩来、陈毅三人组成一个委员会,深入讨论审议红四军的问题,周恩来为召集人,以其成果供政治局审定。
  洋洋数万言的五个书面报告,9月1日陈毅全部完成。
  这五个报告是:《关于朱德、毛泽东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关于朱、毛红军党务概况报告》、《关于朱、毛争论问题的报告》、《关于赣南、闽西、粤东江农运及党的发展情况的报告》和《前委对中央提出的意见——对全国军事运动的意见及四军本身问题》。
  这些报告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成了研究中国军事史和人民军队历史的最珍贵的史料。
  这些报告反映了陈毅的许多真知灼见,为中央制订正确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但是直到这时为止,他对毛泽东的看法依然如故。
  “对朱、毛去留的意见:(1)在中央能各派一人去担任他两个的工作,则两人同时可以离开。
  (2)如不能同时派两人去,则先派一人去任前委书记,毛可先走,朱可暂留工作。
  (3)在四军中均找不出代替朱毛的相当人物来,大部分是群众信仰的关系。
  中央派去人则不甚发生问题。
  如以刘安恭之偏见,群众对他还相当信仰,完全是由上级来的关系……”显然,陈毅对毛泽东有些耿耿于怀,还是认为他该“先走”。
  然而,从9月初起,经过同周恩来、李立三多次讨论以后,陈毅慢慢改变了看法,他开始对毛泽东的大智大勇有了新的认识。
  他们的讨论地点多半在新苏旅馆,有时也临时改换地方。
  陈孟熙同李立三、周恩来都是留法同学,早就熟悉。
  陈孟熙、陈修和同是黄埔军校第五期学生,同周恩来又多了一层师生关系。
  所以每当李立三、周恩来来到新苏旅馆时,大家用不着客套,陈毅他们在里间办事,两位兄长就在外间自动地负起望风把门的责任。
  有时陈修和不在,陈孟熙就独自一人守在外间。
  周恩来对红四军由衷的赞美,使陈毅第一次以局外人的角度来审视发生在湘赣边界井冈山和赣南、闽西一带的事情,重新来回顾毛泽东、朱德等亲密战友之间的是是非非,使他有了许多过去未曾有过的新感受。
  周恩来深情地称赞红四军的经验,一再肯定那些经验是非常宝贵的,别开生面的,其作用决不局限于闽粤赣三省,必将对全国产生重大影响。
  周恩来的这种认识,不是陈毅来上海以后才有的。
  陈毅从周恩来带来的中央文件中,看到一件8月21日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这封信发出后他正好在路上。
  当他读到指示信中“你们应知现在朱毛红军对于全国的政治影响较对于闽西一处大的多多”这样一些句子时,不禁心潮起伏。
  中央是这么看重和称道红四军对于全国的政治影响!过去怎么没有这样看呢?多么好的一支军队!多么坚强而能干的领导人!过去为什么偏偏看不见他们天大的优点,而常常为一些相比起来微不足道的缺点争得面红耳赤而大伤感情!这值得吗?陈毅看出周恩来有这样的含义:要知道,走遍全国还找不到第二支这样的军队,要看到红四军的了不起,朱毛的了不起!李立三的讲话也使陈毅耳目一新。
  

十、上海情结(上)(5)
中央为什么在“二月来信”中非要红军分成小部队散入农村、朱毛非得离开军队不可呢?李立三道出了其中的原委。
  原来这是远方来的理论起了作用。
  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上,布哈林断言:在革命低潮时期,中国红军的主力部队没有存在的条件,只能分成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