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的非常之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陈毅的非常之路-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59年中印边界遇到麻烦,印度主动挑起边界冲突,苏联塔斯社竟发表声明公开偏袒印度,有意恶化中苏关系。
  接着,苏联背信弃义地片面撕毁中苏双方技术合作协定,把两国关系一步步推向破裂的边缘。
  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突然照会中国,决定自7月28日起至9月1日,撤回全部1390名在华专家,停止执行343项合同,废除257个科技合作项目。
  更令人愤慨的,苏联政府片面撕毁为中国建立核工业提供技术援助的协定,进而与美、英一起签订三国部分核禁试条约,妄图永远剥夺中国和其他国家建立自己核力量的权利,只许他们称王称霸,为所欲为。
  陈毅感叹“赫公把文章做绝”了。
  他们原想通过高压手段逼中国乖乖地听命于他,听他们的摆布,没想到受够100多年屈辱的中国人民把独立自由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他们决不在任何强权面前低头。
  陈毅对赫鲁晓夫搞的那一套,有清醒的认识,不愿拿原则做交易。
  他曾对一些日本朋友说:“老实讲,我们可以跟着赫鲁晓夫走,这样他马上会称你亲爱的同志,授你勋章,给你援助,可以得很多好处。
  但我们作另一种考虑:不服从他‘老子党’指挥。
  坚持原则,以平等的地位起来同他讨论问题,那马上就要遭受打击。
  我们考虑过后果,但为了保卫马列主义原则,保卫中国独立自主权利,中国决心不贪图他的‘好处’,把这场斗争坚持下来!”
  对于苏联片面决定撤回专家和撕毁合同等做法,陈毅极为愤慨地说:“这还算什么马列主义,资本主义国家也不能这样!”
  对苏联企图控制中国的狂妄野心,陈毅深恶痛绝。
  在1962年日内瓦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他对苏联推行的强权政治作了无情回击。
  他说:“苏联的卫星重一千吨。
  但有着六亿人口的中国是太重了,作为一颗卫星来讲,它的分量未免太重了一点。
  不是这样吗?——我们不希望拥有卫星国,但也决不做任何人的卫星国。”
  苏联用撤回专家、撕毁合同向中国施压,以为中国或许会向他们屈膝告饶。
  但是他们的算盘打错了。
  

十八、“你讲得不对,我们就不听你的”(2)
中国的反应极为理智和平静,永远不愿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里,你要撤专家就撤吧,天塌不下来。
  中国没有在强大的压力下屈服,决心依靠自力更生渡过难关。
  毛泽东说:“不会‘死了张屠夫,就吃带毛猪’。”
  为了克服困难,他一夜未眠,考虑从他做起,减少高级干部的薪水。
  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几位政治局委员的支持,同意每人按月减少100元。
  陈毅认为此举是为中国人争气,减得好。
  他说:“减100可以过,我再减一点也可以过。
  这有很大的政治意义。”
  中国对那几个大国妄图捆住中国的手脚、垄断世界核力量的图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指示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群策群力地发展包括原子弹、导弹在内的尖端武器。
  作为外交部长,陈毅更切身感受到实力的重要。
  他对建立中国的核工业表现出强烈的愿望。
  他曾经对主持开发两弹的聂荣臻元帅说过,不管有多大困难我都支持你,就是穷得当裤子,也要把中国的尖端武器搞上去。
  他还说:“我这个外交部长的腰杆现在还不太硬,你们把导弹、原子弹搞出来了,我的腰杆就硬了。”
  中国对少数几个核国家的霸道行径,作出了坚决的明确无误的回答。
  在1963年6月6日答复苏联政府的备忘录中,中国政府庄严宣布:“中国人民决不承认某一个或某几个大国垄断世界核力量,对别的国家任意发号施令的特权。”
  1964年10月14日,赫鲁晓夫下台。
  两天后的10月16日,中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本国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中国政府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掌握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美国的核威胁。
  建议:“召开世界各国首脑会议,讨论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问题。
  作为第一步,各国首脑会议应当达成协议,即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和很快可能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承担义务,保证不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地区使用核武器,彼此也不使用核武器。”
  赫鲁晓夫的下台和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惊人巧合,引起世界的极大关注和强烈震动,许多亚非国家的人民欢呼中国核爆炸成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把中国的胜利看成是他们的胜利,特别是对中国政府宣布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无核武器地区使用核武器,由衷地表示欢迎,如果世界上其他核大国都效法中国,世界就可能免受核灾难了。
  陈毅有感于赫公下台和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写《感事》诗一首:
  历历眼前事,
  突兀上下台。
  爆炸天不坠,
  造孽地难埋。
  为群荣雁奴,
  作伥耻鹤媒。
  历史最公正,
  判决终到来。
  ……一向阻挠中国建立自己核工业的赫鲁晓夫,其政治生命居然在中国原子弹的爆炸声中寿终正寝,难道不是最绝妙的讽刺吗?!难怪陈毅感叹历史是最公正的,赫鲁晓夫以“年迈和健康状况恶化”为由被赶下了台,最终落得了可悲的下场。
  诗中的“雁奴”,指夜间为雁群望警戒的雁。
  这里是说雁奴为了整个雁群的安全,自己虽然备受辛苦,是值得的,光荣的。
  “作伥”,指传说中被虎咬死的人变成的鬼,常帮虎害人,称为虎作伥。
  “鹤媒”,指猎人家养的鹤,用于引诱野鹤。
  这里是说鹤媒替猎人卖命得到施舍,不用为果腹发愁,但它干了给人做帮凶、诱杀同类的勾当,是非常可耻的。
  陈毅借用雁奴、鹤媒等典故,对赫鲁晓夫进行了无情地批判。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十九、为了中加、中柬友谊(1)
1963年12月9日,陈毅乘一架包租的英国海外航空公司的飞机离开昆明,前往非洲参加肯尼亚的独立庆典,开始了他的非洲万里之行。
  四天前,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全世界为之震惊。
  这也为此次非洲之行罩上了阴影,安全问题便变得突出起来。
  陈毅参加完肯尼亚独立庆典回到埃及首都开罗,与后出国的周恩来总理会合,然后一起访问埃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阿尔巴尼亚。
  在阿尔巴尼亚过新年。
  新年过后,中国代表团将直飞非洲,然后转赴北非和西非,开始对突尼斯、加纳、马里、几内亚等国的访问。
  正准备启程时,得知加纳总统恩克鲁玛遇刺受伤。
  那天中午,恩克鲁玛下班回家,刚刚走出总统府就有人朝他开枪,卫士长当场被打死。
  刺客慌不择路地逃跑,被恩克鲁玛一把扭住,于是搏斗起来。
  恩克鲁玛的脸被刺客咬伤,刺客被擒获。
  经查,那个凶手是被外国情报机关收买的总统府的一名卫士,从他家里搜出了大量美钞。
  出了这样的情况,访问加纳的计划是否受影响?周恩来和陈毅认真讨论了这件事,他们把个人的安全置之度外,首先考虑的是越是在别人困难的时候,越是需要友谊,访问的计划不能变,但需要认真倾听加纳方面的愿望和了解对方的困难。
  周恩来指示代表团秘书长黄镇到突尼斯后继续南飞,同中国驻加纳大使黄华同去见恩克鲁玛总统,转达周总理的问候和意见。
  恩克鲁玛很希望这时中国领导人的访问,但心情很矛盾,担心自己不便在公开场合迎送,有失礼节,又怕中国客人安全上出问题。
  黄镇、黄华向他转达了周总理和陈副总理对这次事件的震惊和慰问,表示为了中加两国人民的友谊,访问一定要照计划进行。
  同时考虑到加纳国内的情况和总统的安全,中国客人到达和离开时,总统不必前往机场接送。
  也不必到下榻的宾馆看望,会谈和国宴地点都可以在总统所在的城堡进行。
  恩克鲁玛听后深受感动,连声道谢。
  两年前,一个大国总理因为加纳北部发生了一起谋刺总统未遂的炸弹案而取消了对加纳的正式访问,而今事情发生在总统府眼皮底下,中国总理为了两国友谊居然不顾危险前来访问,而且处处替主人考虑,更显出中国领导人的政治风度和对加纳人民的真挚友谊。
  消息传开,在加纳整个内阁和上层领导人中引起良好反响,期待中国客人如期到达。
  1964年1月11日,以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准时飞抵加纳首都阿克拉机场,受到加纳人民载歌载舞的盛情欢迎。
  不难看出,这是经过主人精心安排的,特别是为了中国客人的安全,暗中加强了警戒。
  当晚,中国客人驱车前往恩克鲁玛总统的住地克里斯兴堡。
  这是17世纪贩卖黑奴的丹麦富商在面临几内亚湾修建的石头城堡,城堡下设有地牢,当年曾关押过来自非洲各地的奴隶。
  那些被贩卖的奴隶就从城堡下阴森恐怖的地道押上贩奴船运往美洲,销往美国、巴西或多米尼加等国做苦工。
  许多人悲惨地死在地牢里或是半路上,从此销声匿迹。
  古城堡依山临海,气势巍峨。
  恩克鲁玛总统在富丽堂皇的城堡大厅里设国宴热忱款待中国客人。
  以后一连几天,中国客人沿着大西洋海岸往返于下榻处阿克拉国家大厦同克里斯兴堡之间,同恩克鲁玛总统见面和会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