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时候反对美国的建议,还声称会一如既往给予*国家援助。但不久英国就变卦了,它先是撤走了“*军团”的英国军官,尔后即停止向埃及、伊拉克、外约旦提供武器。
终于,在6月11日,阿以双方同意停火四周,而巴勒斯坦战争也暂告一段落,第一阶段结束。
本来,在双方停火前,*联军的旗帜已经插在了巴勒斯坦三分之二的领土上。停火在*联军看来不过是自己胜利的象征,它们以为停火后的谈判会如它们所愿的那样,是完全有利于自己的。当然了,*联军同意停火,也是因为在与以色列的游击战中“体力不支”,休整也是必要的。可事与愿违,让*联军没有想到的是,停火给了以色列重整旗鼓的机会,它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四周的停火时间,为尔后的战争积聚力量。
之前三周的战斗让以色列伤亡惨重,那时摆在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补给新鲜血液。为此,以色列开始“全民皆兵”,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来到以色列加入其中。另外,第一阶段的交手让以色列深深体会到不具备硬实力——武器优势的痛苦。于是,它们开始从美国、英国寻摸来了轰炸机,从法国弄来了坦克和大口径火炮,又从捷克那里获得了大量的轻武器、野战炮、炸弹等等。除了这些,以色列还购买了小型舰船和巡逻艇。如此一来,在那么短的时间里,以色列的海陆空三军也算是有模有样了。军事改组也是以色列停火后要办的一件事。游兵散勇终归不成气候,无法与正规军匹敌,将“游击队”改编为以色列国防军,明确各个军区所要分担的作战地域,这些都为后来的胜利做了很好的铺垫。 电子书 分享网站
3。以色列立国:潘多拉魔盒被打开了(3)
经过一系列的调整,以色列军队面貌焕然一新。1948年7月9日,有了充分准备的以军自信满满,这一次是由它们向*联军发起了攻击,巴勒斯坦战争的第二阶段,“十天进攻”全面展开。
“十天进攻”是以色列为这次进攻所起的名字。顾名思义,可见以色列是何等的气势,它是要在短短的十天之内打败对手,扳回败局。果然,战事重启后以军势不可挡,这次轮到*联军节节败退了。正当以军越战越勇之时,联合国安理会的一纸“停火令”颁了下来,战事再次中止。
十天的战斗让以色列今时不同往日,它夺取了*约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战争形势已被扭转。在这一次的停火期间,以色列较之前更加积极推行移民计划,不断扩充军队,补充武器装备。到第三阶段的战争开始前,以军的总人数已经有9万人之多,军备更是*联军所不能相比的。而*联军方面,在丧失第一阶段的优势后,在第二次停火期间原本由来已久的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败势尽显。
面对自己战势如虹,以色列想乘胜出击收复失地,并不想受联合国“停火令”的束缚。但联合国在颁布“停火令”之后随即派出了调停者——瑞典红十字会的贝尔南多伯爵。联合国希望以调解的方式结束战事,但这个想法最终还是流产了,和平使者贝尔南多伯爵最终没能完成他的使命,倒在了犹太恐怖主义分子的枪弹下。
贝尔南多伯爵一死,阿以双方战事重开。1948年10月15日,以色列单方面撕毁“停火令”,命令国防军向*军队发起进攻,巴勒斯坦战争进入到最后的决战期。战事又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将近半年的时间,阿方始终无法逆转不利的局面,形势更是日益恶劣。反观以军,“约夫”战役、“希拉姆”战役、“霍雷夫”战役接连打下来,以色列胜话局已定。在1949年的开春,阿以双方再次停战谈判。经过半年时间的谈判,终于,巴勒斯坦战争在1949年7月宣告结束。
对于阿以间的战事美国一直紧密关注着。在巴勒斯坦战争尚未爆发前,也就是在双方小打小闹的时候,美国内部也经历着对该地区的观望、犹豫期。当时的杜鲁门政府,其内部的意见就很不统一。马歇尔、艾奇逊、乔治?凯南,这些杜鲁门的左膀右臂都不同意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家,而美国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意见也是如此。与他们相反的,白宫总统顾问克拉克?克利福德和戴维?奈尔斯则是极力赞成。各执一词的两种意见让杜鲁门摇摆不定,无法当机立断。
当然了,从表面来看,美国当局对犹太国还是表现了支持的态度。杜鲁门就曾秘密会见过犹太复国主义的领袖魏兹曼,向他许诺自己会在以色列成立的时候承认这个犹太国家。果然,后来的杜鲁门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虽然杜鲁门也曾在巴勒斯坦问题上摇摆难定,不过随着以色列立国的期限日益迫近,原本反对的声音也渐渐变小了。再到后来,巴勒斯坦战争爆发,战事到了最后犹太人胜利在望,美国已经不再讨论支持与否,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今后以色列的战略利益问题上。
分析杜鲁门最终还是承认以色列国的原因,一方面是出于国内政治的需要,为了想得到美国犹太社团的支持就必须如此。另一方面,他也是出于对中东的战略布局考虑,为未来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政策布下了一颗棋子。当然了,我们也不妨认为杜鲁门是因为同情欧洲犹太人的悲惨遭遇,完全是出于人道主义。只能感叹*人没有犹太人那么好的运气,美国的人道主义没有惠及他们。
当以色列国成立,整个中东也从此进入翻天覆地的新局面,而世界格局也被重重震动了一下。在美国承认以色列国不久后,苏联也随即表态承认以色列国的合法地位。值得一提的是,在将*人的国家变成了犹太人的国家的过程中,真正起了卓越“贡献”的英国倒在这个时候不动声色起来。也许是因为美国在支持以色列这件事情上盖了自己的风头吧,自己没少出力但却没讨到好处让其免不了心生落寞。因为英国的沉默,西欧各个国家也很是识相,都静静在一旁观望。在阿犹爆发激战后,各国又是各显其态,各种面目表露无疑。
不管怎么说,犹太民族的愿望最终还是得到了实现,可这也意味着*人由当地的主人沦为了连生存都艰难的难民,而阿以之间则更是开始了永无宁日的对抗。
以色列是立国了,但潘多拉魔盒也被打开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4。想在中东立足就必须选择一个保护伞(1)
以色列国是立起来了,但前景却不容乐观。在其宣告成立的第二天,来自周遭*国家的围攻就蜂拥而至,犹太人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这个重生的犹太国家也面临建国后的首次考验。以色列在巴勒斯坦战争中艰难获胜,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存空间,让自己在中东好好立足,当务之急就是选择好自己的保护伞。
想来,以色列政府中亲美势力庞大,美国也很在意自己在以色列举足轻重的地位,两国要建立亲如弟兄的关系倒不是什么难事。不过以色列思前想后还是觉得不要太过紧跟着美国为好,国际政治中的决定因素是永恒的利益,一颗红心多种准备也不是什么坏事。在当时的国际格局中,苏联的势力也是非同一般,以色列权衡利弊之后,觉得万万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毕竟多一个大国支持自己,自己就多一份保障。因此,以色列试图左右逢源,奉行“均衡外交”的政策,游走在美苏两国之间。
可是随着冷战格局逐步形成,美苏竞争日益白热化,左右逢源的策略越来越不太好用了。于是,以色列的天平渐渐倾向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尤其在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更是成为以色列制定外交政策和实施过程中最大的影响因素。
其实,在冷战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之前,以色列的“均衡外交”政策还是适应时势的。以当时的中东地区来说,英法两国的传统势力已经是每况愈下,削弱严重。尤其是在二战之后,他们都纷纷整合自己的资源,缩小自己在中东的战略地区。当然了,尽管是有收缩,但英法两国仍旧对*国家影响巨大。面对这样的环境,美、苏想要逐鹿中东,也还是要环顾左右而言他。最主要的,在美苏冷战伊始,话他们对抗的主战场还不是中东,这样一来,以色列的“均衡外交”还是适合大环境的。
在开始的时候苏联和东欧各国政府对巴勒斯坦分治是支持的,在以色列建国后也给过一系列的帮助,这些都让以色列感激涕零,于情于理它是不能放弃这些大有实力的支持者的。
以色列奉行“均衡外交”政策也是考虑到了发展问题。以色列国是建立了,接下来就该考虑如何能让自己快速运转和发展起来。在当时,以色列的建国者当中很多都是来自东欧和西欧的移民,他们觉得如果能有大量优秀的人才流入本国,那对于提高国力无疑是件好事。因为他们本身对苏联和东欧就颇具感情,所以对他们而言能与这些国家搞好关系,就能顺利让这些国家的犹太人移民以色列,造福以色列。
另外,以色列之所以会那样做与大国对自己模棱两可的态度也有关。在各国政府眼里,自己即是个香饽饽又是个烫手山芋,各国都想吃一口可又怕被烫着。实际上,在以色列建国初期,大国到底该拿这个国家怎么办,亲疏远近如何拿捏分寸它们也是心里没数。像英国,在它撤离巴勒斯坦的那刻起就与以色列陷入僵局。而苏联呢,它心里清楚以色列有亲西方的情结,所以在支持其之余也是顾虑重重。说到美国,它与以色列也不是铁板一块。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的某些做法曾经引起美国的不满,尽管它表面上是以色列的强大后盾,但它也从未放松过与*世界搞好关系。
大国的态度让以色列不安,它唯有处处讨好,“均衡外交”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以色列在中立的位置上并没有逗留多久,世界格局的变化让它不得不做一次艰难的抉择。20世纪50年代,美苏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以色列再也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