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私人翻译回忆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斯大林私人翻译回忆录-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非法”的秘密议定书。虽然这是最近苏联官方的观点,但是,我认为,这是拿现在的尺度衡量当时的局面。因为,现在大部分进步人类认为是不道德的许多东西,半个世纪之前则是国际行为的准则。并且,譬如现在美国入侵主权国家巴拿马,仅仅是因为华盛顿不喜欢它的总统,许多西方的道德家却认为是完全有道理的。按照现在的标准,对借助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帮助推翻合法政府的西班牙事件“不干涉”政策,以及跟希特勒达成出卖捷克的慕尼黑条约,毫无疑问是不道德的。但是现任的英法领导人并不愿批评自己三十年代前任的政策。但是,关键并不在于此。重要的是,必须考虑1939年秋天之前形成的局面。  当时所发生的事情,是两个互不信任的独裁者之间的一笔交易。他们每人都有自己的考虑,并且这些考虑在当时的时间点上吻合了。希特勒在致斯大林的电报中明白无误地表示,愿意接受苏联更进一步的要求。那个时候,向莫斯科让步对他而言没有特别的意义。在没有放弃自己摧毁布尔什维克这个终极目标的同时,希特勒认为,将来可以加倍弥补现在的损失。现在最主要的,是遵守预定的入侵波兰的期限。于是,他相当明显地向斯大林暗示了这个日期,提到了里宾特洛甫在莫斯科不可能呆两天以上。  而斯大林则把希特勒的信件看作与莫斯科长期合作的愿望。并且他非常喜欢信件作者有力而干脆利落的语调,以及具体而明确的建议。跟这样的政治家可以做大事!希特勒的电报与来自伦敦巴黎的那些含混不清、意谓不明、闪烁其辞的信件相比真有天壤之别!纳粹领袖一直都使他敬仰。早在他掌权之前,斯大林认为最大的威胁不是国家社会党,而是社会民主党人,他鄙视地给他们起了个外号叫“社会叛徒党人”。他的这种态度是可以理解的。正统社会民主思想可以打破他在苏联建立的命令体制,并对他无边权力的合法性提出怀疑。而纳粹的方式方法跟他是声气相通!因此,与希特勒德国发展合作关系也就是适当的。那里,元首的每一句话都是法律。在苏联,“各族人民领袖”的话同样也是不容置疑的。那里与这里一样——社会舆论,或者这个“腐朽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产物,不会有任何问题。  向莫斯科发电报时,希特勒急不可耐地等着回音,度日如年,坐卧不宁。但是,他始终相信一点,他在斯大林身上找到了正确的路径,并且回答将是他所希望的。  而克里姆林宫的“主人”在这个关键时刻正在权衡了各种替代方案的利弊。如果拒绝签署条约,那么如何保证苏联不是纳粹侵略的下一个目标呢?法国、更早些时候还有波兰,都与德国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张伯伦从慕尼黑回来之后,宣布整整一代人将享有和平,声称与希特勒可以合作。而罗斯福在致张伯伦的电报中说:从此“欧洲进入了和平时代”。现在,柏林也要跟莫斯科签署不侵犯条约。如果拒绝签署的话,希特勒将向全世界宣布,只有布尔什维克粗暴地回绝了他伸出的拿着橄榄枝的手。驳回了不侵犯的想法之后,布尔什维克表明,正在准备进行侵略。欧洲文明面临巨大的威胁。全世界各国人民必须团结起来,打败这种威胁,而德国愿意担负起消灭“布尔什维克瘟疫”的重任。在英法政府内部绥靖派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此类号召毫无疑问会得到他们的同情。所以苏联无从指望他们的援助。因为他们惟一想看到的,就是德国与苏联发生冲突。  当时,签署互不侵犯条约可以防止德国对苏联的战争,起码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奏效。斯大林从未排除,他最终将不得不跟希特勒斗一场。但是,他想要尽可能长时间地延缓冲突。条约似乎提供了这种可能。况且,条约还能够使苏德长期合作。也许,希特勒也是这样考虑的,因为他在电报中指出,现在德国“采取数百年来对两国都有利的方针政策”。无论如何,斯大林考虑,一旦签署条约,德国将决定打击西方,而不是东方。而且那里的战争可能是长期的,这样可以使苏联置身冲突之外,起码可以到斯大林本人决定干涉的时候为止。就当时的概念而言,类似的思路是完全合乎逻辑的。每个大国,也就是纳粹侵略的潜在对象,大致都是这样推论的。  在这个意义上,“秘密补充议定书”看来也没有如我们今天所认为具有罪恶的图谋。从希特勒的信中非常清楚地看出,入侵波兰已经预先决定了。毫无疑问的是,波兰军队无法抵挡德军坦克师团的攻击。这样,德军将推进到我国边界线上,抵近明斯克和基辅,而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的居民将处于德国统治之下。斯大林跟其他许多苏联人一样,都认为当时跟波兰的边界线是不公正的,是在一个困难时刻强加给我们的。在相当程度上,斯大林本人对产生这个“不公正的边界线”负有责任。十月革命之后,出现了独立的波兰国家,她与苏联的边界线是根据协约国盟国最高委员会的决定确定的,史称“寇松线”(由当时英国外相寇松勋爵而得名)。这条边界线基于种族原则:主要是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的聚居区划归苏联。波兰和苏联之间此后不久开战,最初红军得胜。图哈切夫斯基指挥红军部队围困了华沙。列宁赋予此次战役头等重要的意义,他认为,地主波兰的失败将破坏整个凡尔赛体制。因此,他要求叶格罗夫率领进攻利沃夫的红军师调转方向前往波兰首都,与图哈切夫斯基的部队汇合,这样可以确保占领华沙。但是,西南方面军政治委员斯大林却坚持首先占领利沃夫。他没有服从列宁的命令。结果,波兰军队得到了法国顾问和协约国先进武器帮助,重创了图哈切夫斯基的部队,后者撤退到了东部。与此同时,利沃夫附近的部队也被迫撤退。波兰人在占领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大部分地区之后,迫使苏联政府于1921年签署里加条约,强加了这个远远越过了“寇松线”的新边界。在这个意义上,与希特勒的协议将使斯大林心理上特别舒服。这使他有机会在自己的眼里自我平反,再次将国家的西部边界线大致按照“寇松线”划定。  

交易(2)
但是,与希特勒达成协议还将带来其他的机会。如果1991年出版的《与莫洛托夫的一百零四次谈话》正确地复述了这位斯大林战友所说的话,那么1939至1945年间的许多事件将获得一个新的视角。1974年11月29日,与政论作家丘耶夫谈话时,已经退休多年的莫洛托夫承认说:“我认为自己作为外交部长的任务在于,尽可能地扩大我们祖国的边界。并且,我们跟斯大林这个任务完成得似乎不错……”  斯大林对战后的新疆界应该是满意的。有一次,人们把刚刚出版的苏联新边界中学地图送到他的别墅。按照惯例,“各族人民万世领袖”用图钉把地图钉在墙上,然后自满地说:  “看看吧,我们有什么成果……北方完全没有问题,一切正常。芬兰在我们面前犯了大错,于是我们把边境推移到远离开列宁格勒的地方。波罗的海自古就是俄国的土地!现在又成了我们的。白俄罗斯人现在跟我们生活在一起,乌克兰人,在一起,摩尔多瓦人,也在一起。”然后用烟斗在自己帝国的东部划了一道线,接着说,“这里我们有什么?……千岛群岛现在是我们的。萨哈林全部属于我们,看看吧,多好啊!还有旅顺也是我们的,大连也是我们的,远东铁路也是我们的。中国,蒙古,统统都没有问题……”  然后,用烟斗划过高加索以南地区,说:  “就是这里,我不喜欢我们的边境线……”  斯大林未能夺回列宁1921年给土耳其的卡尔斯地区。  他上面所提到的新疆界,部分也是借助与希特勒的同谋,部分则是经过打胜仗,虽然也是流血牺牲,以及争取到反法西斯同盟国同意的结果……  斯大林充满了帝国的野心。他想把原来属于沙俄的土地全部夺回来。对此,他曾经有过公开的讲话。打败日本之后,他讲到过,他那一代人四十年来都在等待旅顺港,大连市,南萨哈林回归俄国。战前,比萨拉比亚在我国的地图上标示为“有争议的地区”。将波罗的海加入苏联也是他的夙愿。补充议定书使得有可能实现这些意图。这些意图也许跟两次大战之间的思维方式是契合的。可是,从现代的立场上看,他们是不道德的,侵略性的。同样不能不承认,8月23日的秘密议定书,以及1939年9月28日的议定书客观上可以看作是产生了未来苏德武装冲突所开始的战线的两个文件。产生了最前防御线,将这个战线与列宁格勒,明斯克,基辅,敖德萨分割开了大约200-300公里。不难想象,如果入侵不是从维堡一带,而是直接从市区开始的话,列宁格勒会是什么样的命运。也可能,现在,这个北方威尼斯的所在会是碧波荡漾,因为希特勒曾经计划淹没“十月革命的摇篮”。所以说,对待历史事实也要更加审慎。因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使用武力解决国际问题当时认为是“合法”的政治工具。克劳塞维茨有关战争是外交采用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个说法,在当时很少引起异议。  8月21日,斯大林给希特勒的答复交给了舒伦堡。  1939年8月21日  致德意志帝国总理  阿·希特勒先生  我感谢您的来信。  我希望,互不侵犯协议将给我们两国政治关系的显著改善创造一个转折点。  我们两国人民需要相互之间的和平条约。德国政府同意签署不侵犯条约,将为消除政治紧张局面,以及在我们两国之间确立和平与合作创造基础。  苏联政府委托我通报您,同意里宾特洛甫先生于8月23日前来莫斯科。  约·斯大林  当天夜里,中欧时间23点刚过,德国电台中断了节目,然后播音员用庄严的语调宣读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