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很,再如何精致的园子,也仿不到江南那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天然美景。”
看到和坤那副摇头晃脑悠然神往的样子,乾隆不服气地道:“那些都是骚人墨客的夸张之笔,你又未曾亲眼所见,凭什么就说我那圆明园中的荷花比不上江南的荷花开得好啊?”
“谁说我没有亲眼见过,在我的家乡,就有很多很多的荷花——”,和坤陡然止住了话头儿,目光迟滞地看着乾隆那犹自不太清醒的眼睛,“呵呵”笑了一声,摇头道:“真是喝多了,竟然说起梦话来。”
乾隆也迷迷糊糊地摇头道:“我可没有喝多,你明明就生在这北京城里,怎么会在江南有什么老家?上次我们虽是一同去的江南,可春天里哪会见到盛开的荷花?你骗不了我的!”
过了半晌,见和坤没有反应,乾隆抬头仔细看过去,才发现和坤已经伏在桌上睡着了。
此时乾隆眼中的醉意竟渐渐消退,他久久盯着伏在桌上不知是真睡着了,还是在装睡的和坤,心中暗自感叹:
“莲儿,原来你一早就知道自己的来历!可你为何竟然狠得下心对我处处隐瞒遮掩,难道你还在怪我当年让你白白地死去吗?明知道是他们逼死了你,别说不敢去指责皇额娘,就连害你的那个老太监,我都奈何不了半分!如果你真是因为这些在怨恨我,我也无话可说,确实是我辜负了你。
可是无论如何,你已经回到了我的身边,而且用你的聪明才智帮我解决了很多困难,我总以为,我们虽然再也不可能做回生死不渝的知音爱侣,但也可以做一对让后世传为美谈的盛世君臣。
为什么你偏偏要去做那些有朝一日会将你置于死地的贪赃枉法之事呢?若你真是穷奢极欲的贪婪之辈,那你如今的所作所为还可以解释得通,可除了在修建宅院上花费了大量钱财之外,并未见你还有其他挥霍之处。
我多么想听你告诉我你的心里话,听你给我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难道你竟是一直在赌,赌我不会真的狠下心来处置于你吗?我是一国之君,身上系着江山社稷,绝不会容许大清的天下因我对你的一味姑息而受到任何损害。如果,真到了那一日,我将不得不做出一个爱新觉罗家的子孙必须做出的选择……”
☆、第十三章 山雨欲来
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八月万寿节,于热河行宫万树园,英吉利公使马戛尔尼率使团觐见乾隆皇帝,并献上贺礼。
此次成功的觐见是由兼管理蕃院的内阁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和坤全权负责并一手安排,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嘉许。可是,表面上的喜庆祥和都是做给英国人和不明内情的国人看的,其实君臣二人的心里同时都有一种隐隐的不安。
八月底,乾隆皇帝从热河返京后,即刻前往圆明园参观英使团的贡品,对装有110门大炮的军舰模型颇感兴趣,询问了许多关于军舰零件及英国造船业的问题。
当日,乾隆招军机大臣和坤进宫议事。
“朕观英吉利人谙悉海道,善于驾驭,且其所造船舰皆优于我方,昭然有称霸海上之势。若假以时日,必将成为我大清的劲敌。”乾隆面带忧色地道。
和坤对皇上的话也深有同感,这些日他一直与英使团打交道,不难发现使团成员中有不少深谙各项技能的人才,而且使团进献的礼品也大都是代表了该国先进技术的军械、机器与钟表等,从方方面面展现了英吉利国家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
“奴才以为,该国之强悍实在于海上力量,但细观其船舰,于大洋之上可自由来去,却不能进内洋,若我们加强各口岸防守,主客异势,量其也是无计可施。”
乾隆闻言眉头稍舒,点头道:“和坤,即刻密谕两广总督及沿海各督抚,监视夷人动向,严密防守各口岸。”
看过英吉利公使递交的国书,和坤沉默了片刻,对公使马戛尔尼道:“公使先生,恐怕这份国书还需要再次修改,否则本官绝不会将其呈报给我们皇帝陛下的。”
马戛尔尼谨慎地问道:“和中堂认为哪一项需要修改,请明示。”
“第三项,在舟山划出小岛供英吉利人停泊船只及存放货物,还有第四项,在广州划出一处,任英吉利人自由来往,不加禁止。贵国不是想在我大清国领土上建立一个国中之国吧?”和坤平静地问道。
马戛尔尼连忙道:“当然不是。如果和中堂对此有异议,我们可以再商量。”
和坤闻言挑眉一笑,“商量?大清国的领土是可以拿来商量的吗?”
马戛尔尼一时语塞,无言以对之下,不禁涨红了脸。
和坤见他一副尴尬情状,微微一笑,道:“说到商量,和某倒是有要事与公使先生商量。听闻贵使团成员远涉重洋而来,难免有水土不服者染患疾病,我们皇帝陛下深表关切,着令本官即刻延请名医施治。同时,本官也想与公使先生先行商量,尽快安排贵使团回国。”
曾代表英女王出使过多国、有着丰富外交经验的马戛尔尼,很快从目前难堪的困境中恢复过来,不由得重新认真地审视起坐在自己面前的这位年纪不大、相貌英俊的大清高官。
根据使团所收集到的情报,对于自己将面对的主要谈判对象——和坤,马戛尔尼了解得不可谓不详细,从官阶品位、性情癖好甚至到他与乾隆皇帝非同寻常的关系。从中他得出的结论是,同那些经常围绕在女王陛下身边的年轻公子哥儿们一样,这位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的中堂大人不过是个彻头彻尾的弄臣。
与和坤的第一次见面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这一认知,一身官服的和坤看上去气宇不凡,风度翩翩,举止潇洒,谈吐优雅。再后来,正是这个和坤,谈笑间就轻易化解了一场使团与大清皇帝之间的矛盾,矛盾的起因是双方都坚持按自己国家的方式行叩拜礼。
结果按照和坤的安排,使团先行觐见乾隆皇帝,行英国人单膝跪地的觐见礼,而后,在乾隆皇帝的大寿庆典上,使团与所有祝寿之人共同行中国的三拜九叩大礼。这样,觐见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同时双方也都保持了颜面。
在先行觐见大清皇帝之时,年过八旬的老皇帝在谈话当中不时停下来咳嗽几声,一旁的和坤就会随手取过宫人手中的痰盂递过去。从他那随意的样子,就可看出他对此早已是驾轻就熟,也足可见他与老皇帝的关系实在是非同一般。
正是根据以上发现的种种情况,马戛尔尼坚信自己的眼光没有错,这个和坤确实是一个精明功利、善于逢迎取巧又十分讨人喜欢的家伙,同时也正如传闻所言,他还是朝中大权独揽名符其实的“二皇帝”。
得出这个结论后,马戛尔尼认为,自己只要能投其所好说通了和坤,凭他对老皇帝的影响力,应该不难在谈判中取得一些实质性的进展,为大英帝国谋取更多的利益。
为此,马戛尔尼可说是做足了功夫,前前后后送了不少贵重的礼物给这位中堂大人,而和坤每次也都是眉开眼笑地照单全收了。没想到刚开始正式谈判的第一天,他就摆出一副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架式,居然还笑里藏刀地想马上打发自己和使团滚蛋!
想到这里,马戛尔尼忽然感到深深的懊悔,枉是自己做了多年与人打交道的事情,却连这个比自己小了十几岁的大清官吏都没能看透,被他扮猪吃老虎将自己耍了个够。方才他说出那句“大清国的领土是可以拿来商量的吗”,当时他眼中清冷犀利的光芒咄咄逼人,那种目光绝不是一个巧言令色的弄臣所能有的。马戛尔尼不得不承认,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竟然低估了自己的对手,最终败在了这个深藏不露的大清权臣之手。
离开英国公使驻地后,和坤马上进宫将谈判的内容呈报给皇上。
“这些夷人所提皆是非分要求,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需与外夷货物通有无。”乾隆不屑地道。
和坤犹豫了一瞬,还是忍不住进言道:“奴才以为,我天朝上国地大物博,确是可以自给自足,不求于人。可正如皇上所见,英吉利人在航海与器械上有其独到之处,若我们能学为己用,日后又何惧其称霸海上?”
乾隆不悦地道:“听你所言,莫非是惧了夷人的枪炮?堂堂大清国的军机大臣,竟然口出师夷技之语,实乃举国之耻!”
皇上这番声色俱厉的斥责本就在和坤意料之中,所以他并未就此畏惧不前,而是继续心平气和地奏道:“师夷所长,补己所短,才能使我大清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互市通商,设关纳税,于国于民皆有利可图,又何乐而不为呢?”
乾隆冷哼一声,质问他道:“前日你还说只要严守口岸,夷人就难越雷池,犯我大清,今日就改口要屈尊求和,师夷之技,莫非是被那些夷人送去的奇技淫巧之物打动了?”
和坤面色沉静地道:“严防口岸只是临时应对之计,而非长远之策。事实证明,夷人之奇技淫巧用于军事,已取得远胜我大清的非凡成就,假以时日,让其率先造出可出入内洋的船舰也非不可能之事。若真到了那时,大清国之败亡已成定局。”
“放肆!”乾隆气得浑身颤抖,指着和坤怒骂道:“你这狗奴才竟敢口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言!朕今日绝饶你不得,你——你给朕滚出午门去跪着,听候发落!”
☆、第十四章 如日中天
午门外,和坤低垂着头,双目微闭地跪在那里。秋日午后的炎阳高高照在头顶,汗水自他额上大滴大滴地滚落,溅在面前坚硬的青石砖地上。
此时,和睦镆恢痹诨叵胱鸥詹叛牡钌系囊荒弧5彼党龃笄骞芡鲋锸保宄乜吹交噬夏撬埔璩偎楦畹暮薅狙凵瘛;刮蠢吹眉拔约旱拿ё哺械桨没冢噬先赐蝗桓牧擞锲挥新砩舷轮忌绷怂4拥钪型顺鋈ブ埃吠悼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