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红楼之林家皇后-[红楼]河边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楼同人)红楼之林家皇后-[红楼]河边草-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婉玉心里虽然有点觉得这是虚名什么的,不过还是美滋滋的。本来按照她爹的官职,她在江南基本就是属于最高层次的某二代,跟着母上出门都是上宾贵宾,现在又有了观音庵居士的名号,那些人眼神里又多了些敬畏和钦佩。
  人都是有点虚荣心的,她们一家都很开心,连带林府的下人出去都特有面子。“我们家小姐?咳,总之是个大好人,不然能让主持亲口给她取法号吗?”
  贾敏列了一大堆计划,比方雨停了之后先安排人将被子褥子晒了,库房里的东西也得晒,厨房得修整一下,有漏雨的屋子也得修,还有园子里的池塘,据说河里的水草都飘出来了。
  随着雨一天天下,不仅仅是贾敏烦躁,整个江南都开始恐慌了。
  晚上林如海回来,吃了没两口饭就开始叹气,“再照这么下法,今年的粮食就没指望了。”
  读书人五谷不分,说的大概是死读书的人。林家也有不少地,祖产祭田等等,除了自己庄子上的人种,还有大约一半多都租了出去。为了管好这个家,管好自己的产业,最起码也得知道上等水田一亩能产多少稻谷,遇到大旱大涝又有没有什么补救的措施。
  他们自己家里的粮食倒是够吃,只是这扬州城里的百姓,还有周围的村庄,进而整个江南一旦粮食减产,明年全国的日子都不好过。
  “老爷莫要担心。”贾敏吃的少,现在已经差不多饱了,她亲手给林如海盛了碗汤,道:“昨天庄子上来人了,这一季怕是要烂在地里了,庄子上的管事说等雨停了,清了地种些红薯,赶在天冷之前还能再收一次。”
  跟林如海想的不太一样,贾敏主要顾的是林府上下。还有一句没说,因为今年第二季的稻谷基本上是收不上来了,她早上已经差人去了京中荣府。荣府的庄子多在东北,给她们匀点新米也是很正常的。
  她的三个孩子都还长身子呢,可不能缺了吃的。
  林如海看着汤皱了皱眉头,一点胃口也没有。
  粮食是一方面,河堤正在加固,也不知道能不能扛过去。就像上回景德镇一样,为了保住官窑,硬是将另一边护着农田的河堤挖了……
  不过这江南一带每个城池基本都很重要,到不至于为了保住其中一个去挖开河堤,就是看哪一段能抗下来了,不过要真分个一二三来,大概江宁织造和他的盐税衙门能排的靠前一些。
  林如海叹了口气,听见门口丫鬟的声音:“老爷,总督府来人,说是请您去一趟。”                     

  第026章

  林如海心里一惊,可是当着夫人孩子依旧默不作声,不急不慢喝了口汤,嗯了一声表示自己知道了。
  “都这个时候了,怎么还要出去。”贾敏小声抱怨了一句,已经吃了晚饭,也就是再过一个半时辰的样子天就要黑了,路上泥泞又不好走。
  林如海放下筷子站了起来,“你们好好休息,我去去就回。”
  婉玉抬头看了他一眼,道:“上回送的点煤油的琉璃宫灯,父亲带上两盏,那个不怕下雨。”
  “还是女儿心细。还不快去!”贾敏迭声催着去收拾东西了。
  林如海坐上马车往总督府去,一路上心情是越发的沉重了。
  能这个时候来叫,肯定不是好消息。联想最近江南有什么事情,除了下了快一个月的雨,还真就没其他的了。哪怕是粮食颗粒无收,也千万别是河堤的事,林如海心里暗暗祈祷。
  到了总督府,屋里还没几个人。跟他们不一样,总督李大人管的是整个江南,这一场大雨下来,从粮食到河堤再到屋子漏雨,就没个好消息,他已经有快半个月没怎么睡着觉了,一脸的菜色,说话都没了力气。见到林如海前来,他打个揖,道:“林大人先坐,还有几个人没到,先等等,到时候一块说。”
  李大人心思六成在河堤上,四成在粮食上,潜意识里想的全是他的乌纱帽这一次究竟还能不能保得住,还有他的项上人头,这一次会不会挪个窝,连上茶都没想起来吩咐。
  林如海坐在那儿,想的也都是自家的夫人和孩子,跟几位大人打个招呼也不说话了。过了约一炷香的功夫,总督府李大人的书房里又来了几个人。
  巡抚,知府,知县,总兵,还有两个织造府的太监,除此之外,另有两个衣服湿了小半,下摆裤子扎进鞋里,上面还沾了不少泥的人,头发都有点散,全贴在头皮上了,林如海一时半会没认出来。
  “他俩是负责监造河堤的,刚从堤上下来。”李大人解释一句,半响没开口。
  林如海心里一凉,听得那两个身上沾泥的人道:“回禀大人,河堤目前无碍,河工们正在加固,但是若这河水再涨上半丈,怕是就要漫过河堤了。”
  总还不算太差,林如海心想,方才出来的时候雨已经小了不少,说不定到明早就停了呢。
  李大人叹了口气,道:“今早接到金陵的现报,说是上游多雨,洪峰怕是明天中午就到了,最迟不过下午。”像是怕这个消息不够吓人似得,他又加了一句:“对面镇江城的河堤……河水已经漫堤了。”
  “众位大人,现如今,你们做何打算?”李大人说完这句又不啃声了。
  除了那两个太监,剩下官员都是有家眷在城里的,听到这个消息,无一不变了脸色,但是这个关键时刻,先开口的总怕被人抓住小辫子,因此连那两个太监都算在内,没有一个开口的。
  管河堤的人道:“也许形势没有那么糟糕,雨已经小了不少,只要在明天洪峰到来之前再降上一降,兴许就过去了。”
  李大人站起身来,指着墙上挂的地图道:“上面的金陵城,河提比我们要修的早,我估摸着他们是没事的。我们这一处,河对岸的镇江城河提已经不顶用了,等到洪峰到了这一处……”也是先淹对岸,李大人停了一会,让剩下几人领会到他没说的那半句话,“我们这里,北边是个湖,南边离河岸也有好几里地,大概是不要紧的。”
  只是洪水来临,水不过是第一波攻势,下面要面对的问题还有很多。从时间来讲,第一是救灾,第二是赶着尸体腐烂之前要将其都烧了,再往后是没地儿住没粮食吃的灾民,至于粮食颗粒无收,也至少是两个月之后的事儿了。
  李大人说完话又沉默了,屋子里安安静静,只能听见外面雨滴落在房檐上滴答滴答的声音。
  “雨又下大了!”,不过一刻钟的功夫,方才已经淅淅沥沥的小雨又变成了中雨,打在屋檐上显得格外渗人。管河堤的人一声惊呼,直接站起身来,冲李大人道:“大人,下官不放心,去河堤上看看!”
  这话一出,先绷不住的是那两个太监,其中看着较为年长的那个道:“李大人,咱家可是内务府的人,虽说在江宁织造担着差事,可总归不归您管的。”说完就带着另一名太监直接走了。
  太监这个行业,是专门侍奉皇帝的,换句话说,打狗也得看主人,一般人还真没什么权利去处罚他们。
  李大人脸色越来越难看,看着对面的知府和知县等人道:“你们算是父母官,安抚灾民,安排开仓放粮,现在也可以回去办了。我只有一个要求,各位拿着朝廷俸禄的大人们,不管这河堤是在还是不在,都得留在城里!”
  这说的是上游有个小县城的县官,走了京中某位权贵的路子到了江南做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要是搁在江南,这个数量还能再翻上几番。不过这人基本是个酒囊饭袋,胆小怕事,洪水从他县城过去的时候,他吓的叫了衙门里的衙役,还有家里的仆人,护着他们一家老小弃城逃跑了。
  河水没冲进城里,但是这人目前还在总督府的牢里关着,等此间事了,再一并奏明圣上。
  天灾是没法避免的,只能尽人事听天命,李大人安排衙役还有壮丁轮番去加固河堤,还有在城里的几个主要路口都堆些沙袋等物,也能阻挡一二,务必要赶在明天洪峰来临之前完工。
  李大人好些天没休息好,晚饭也没怎么吃,吩咐完就觉得一阵头晕,脸色越发的苍白了。
  等到事情安排的差不多了,李大人将林如海留了下来。
  在江南当总督有几件事情是要特别注意的,一是跟各方势力保持一个良好的关系,第二就是这盐税了。
  盐税一年能收上来近一千万两银子,尤其是去年开始,盐税增加了,而且打击私盐的力度也加强了,这个数字怕是要再往上升一升。
  盐税是国库的大头,当然不会是收齐一年的再往上交,基本是一季一次。现在七月底,现银怕是不下两百万两了。
  “林大人,为了以往万一,您看是否要派一队兵马去您那儿守着?”李大人道。粮仓归他管,士兵已经派好了,盐税这块还是要先跟林大人打声招呼的。
  林如海点了点头,要是河堤真决了口,银库反而不是最危险的,那个时候灾民流离失所,找的是房子和粮食,有银子也没处买吃的。这个时候能来抢银库的都不是真正的灾民,而是乔装打扮的有心之士,来趁火打劫的。
  两人商量片刻,林如海领了一队人马去了银库,等到安排完毕天已经黑的不见五指了。雨越发的大了,头上的伞就跟个摆设一样,一点作用不起。
  林如海坐着马车,踩着泥汤汤又回去了。这一趟出去,得了这么一个消息,虽然说出事前要做最坏的打算,但是看看对岸已经淹了的镇江城,林如海还真就平静不下来。
  家里黛玉跟林平已经睡下了,婉玉打着哈欠硬是陪着贾敏撑着,见林如海连着喝了两碗浓浓的姜汤才放心,道:“父亲,太太,我回去睡了。”
  “这么大的雨,回去又得梳洗,不知折腾到什么时候才能睡下。万一淋了雨着了凉还得喝药。”贾敏见林如海一身衣服都湿透了,再加上等到这么晚人才回来,心里不怎么舒服,语气也不怎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