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911》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假如没有911-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现文明需要一场深刻的革命。除了厕所,台湾同学觉得有些大陆同胞礼节欠佳,没有起码的礼仪和素养,在电梯里向陌生人主动打招呼,却遭到冷眼。交际礼仪同国际接轨尚需时日。
  不管怎样,台湾和大陆的联系更加密切。多数台湾人意识到狭小的台湾岛必须依赖大陆市场,经济才能持续发展;更多的人已经把目光投向大陆,来大陆经商和工作的人数成倍增长。
  大陆与台湾通婚人数逐年上升。在美国的台湾人和大陆人通婚屡见不鲜。一个台湾女生就嫁给了哈工大毕业的大陆留学生,两人甜甜蜜蜜,生活稳定,已经有了孩子。
  台湾人和大陆人的亲近还表现在很多方面。陆文博在校园里看到卖家具的帖子,前去购买计算机桌。卖主是一对刚刚毕业的台湾夫妇,准备回台湾工作。两人见到陆文博是大陆来的,格外亲热,问长问短,当场奉送计算机桌,内心的认同感不言而喻。
  陆文博和台湾学生相处融洽,对敏感的政治话题一般回避,双方客气为主,远离冲突与不快。
  严肃的政治问题之外有笑料。一次台湾同学问陆文博要不要土豆,陆文博问是薯条还是薯片,弄得台湾同学莫名其妙,举着手里的花生回答说是一粒一粒的。陆文博才明白台湾把花生叫成土豆,而把土豆叫成洋芋,两人开怀大笑。
  台湾学生赴美签证容易,五年多次往返,毕业后多数选择回去。最初的情况同现在大陆的情况相似,签证如登天,但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回台工作,签证愈加简便,形成良性循环。他们经常往返于台美之间,不必像大陆学生那样担心签证问题。相信随着国内经济的腾飞,更多的留学生会选择做“海归”,赴美签证的恶性循环终将得以扭转。
  台湾几代人留美后回台发展,把美国的模式如民主、选举、经营理念、先进技术带回台湾,促进台湾社会的进步。台湾的工作环境也更适合归台的留学生,让他们如鱼得水,有的放矢。
  半个世纪以来,台湾和大陆通过不同途径,走不同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大陆人和台湾人将携手前进。
  三十五 交锋
  4月20日,Colorado的Columbine High School发生了令人震惊的校园枪击案,造成15人死亡、24人受伤的惨剧,全美的学校都高度戒备。晏茹提醒陆文博上学小心,没特别的事情尽早回家,实习也要格外注意。
  以校园枪击案为背景,课堂上引发了关于枪支管制的热烈讨论。陆文博喜欢这种贴近实际的教学理念和做法,并乐于积极参与,大胆发言。这里所鼓励的概念就是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并设法证明就是最好。课堂上经常有教授的观点受到学生质疑。相比中国学生,美国学生大胆、活跃,富有创意。他们不在乎对错,有一点想法,就抢着发表意见。中国传统观念鼓励一鸣惊人,学生风格同美国截然不同,没有绝对的把握,大家都不轻易透露想法,所以给出的答案往往全面而充分。
  班上有个带红色棒球帽的男生,事事都爱抢在前面,发言极其活跃,而且经常抛开主题,标新立异,滔滔不绝,老师和同学对他很宽容,耐心聆听。关于枪支管制的讨论,教授唯恐时间被他独占,客气地建议:“如果你能在表达观点的同时,给其他同学留些时间,倾听不同的见解,我将非常感谢。”
  几句话果然奏效,他只在开始作了简单评论,就将时间还给大家。讨论迅速升温,到了白热化程度。全班形成两派:禁枪和枪支自由。
  主张禁枪的认为,政府应当立即禁止生产、销售手枪和其他半自动和全自动的进攻武器,彻底禁止私人拥有枪支,理由是枪支引发恶性暴力事件的发生,校园枪击案就是典型的例子。
  反对禁枪的认为,枪是用来自卫和娱乐,把枪和犯罪联系在一起荒唐可笑。宪法赋予了公民有枪的自由。邻国加拿大枪支不少,犯罪率却大大低于美国,关键在于完善法律并严格执行。
  陆文博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加入了讨论。
  “我记得有位著名的社会学家曾经说枪支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他一语道破了美国枪击案的根本原因。美国的历史是一部离不开枪战的历史,从白人踏上美洲大陆的第一天开始,到后来的独立战争直至建国,都是用枪杆子打出来的。美国精神体现在枪支上,并渗透到政治和外交中,带着霸道和暴力。我注意到美国文化崇尚暴力,媒体过分地渲染暴力,对青少年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电影、电视和文学作品等往往把杀人犯、强盗和黑社会分子描绘成英雄人物,枪是他们成为英雄的工具。这是英雄主义教育的失败,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解决,禁枪比登天还难。”陆文博观点独特,引起了老师和同学的兴趣,给讨论增添了色彩。他想象如果能回国教书,他希望采用同样的方法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在让他们充分的讨论中更好地培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期末将至,玛丽邀请大家来家里做客,庆祝春季学期的实习成果。每个人带着自己的拿手菜来分享。陆文博按照美国人习惯的口味做了炒饭,除了放火腿、鸡肉、鸡蛋、黄瓜以外,还放了很多酱油,大受欢迎。
  他第一次见到了玛丽的华裔丈夫罗杰。罗杰的父母早期从香港移民,千辛万苦在美国打下一片天地,为了让儿子完全融入美国社会,从小只让他说英语,从不教他汉语。罗杰没有辜负父母的希望,当上大学教授,又娶白人为妻,想脱胎换骨成为美国人,可惜无论走到哪里,仍被视为黄皮肤的中国人。陆文博试图用汉语和他交流,结果无功而返。
  很多早期移民对“共产党”颇有成见。罗杰讲起他姑姑和舅舅在大陆受到迫害,至今他们都鄙视甚至痛恨共产党政权。陆文博并不意外,这样的看法在海外移民中不乏代表性,他知道这根深蒂固,很难改变。他建议玛丽和罗杰有机会到中国去,看看中国的进步,或许会有不同见解。
  话题一直围绕中国,5月7日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三位记者殉职,大家问陆文博有什么看法。实习小组成员之间一向直白坦率,陆文博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整个事件的强烈不满。
  “中国使馆位置重要,周围一片空旷,轰炸显然目标明确。被害的中国外交官里还有我的校友。这是不折不扣的谋杀。我认为美国政府应该道歉赔款。”
  几个美国同学纷纷争辩。
  “美国空军得到错误情报。”
  “美国不会故意这样做。”
  “美国已经表示遗憾了。”
  陆文博一个人对几个人。
  “导弹是从几个方向分别对使馆进行攻击的。”
  “美国外交官经常到中国使馆参加活动,难道会不清楚中国使馆的位置?”
  “电视上只播放北京的反美游行,并暗示中国政府暗中指使,中国使馆被炸的惨烈镜头你们怎么不放。美国媒体误导民众!”
  陆文博看到过大量有关轰炸的报道,很多事实是无法歪曲的。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三年前建成,全部是钢筋水泥结构,相当坚固。美国所说的“误炸”完全是弥天大谎。导弹从几个方向对使馆进行攻击就说明了问题。所谓的“过期地图”更是一派胡言。中国大使馆在贝尔格莱德非常有名,普通居民都知道,不可能被“误炸”。美国的大使、武官等外交官也多次到使馆参加宴会,应该对使馆的位置了如指掌。总结起来,北约的轰炸蓄谋已久,极其精确,完全称得上是赤裸裸的蓄意谋杀。
  美国一贯采取的双重标准在这一事件中生动体现出来。美国国内稳定繁荣,美国人过惯了舒适、安逸的生活,对生命格外珍惜。普通美国人的生命受到威胁,会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
  参加北约轰炸的一架美国飞机坠毁,三名飞行员被俘,媒体立即跟踪采访,三个人的生命牵动整个美国。不幸的是,这种对生命的重视和关注仅仅局限于美国。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的狂轰滥炸中,无数塞族和阿族百姓无辜死亡,其中包括妇女和儿童,美国政府对此轻描淡写,以“战争中平民伤亡难以避免”为自己开脱。美国的新闻媒体,包括所谓权威的CNN,对此视而不见。可是当北京爆发大规模反美游行的时候,美国政府和媒体立即像小丑一样跳出来,用拿手的伎俩,把再正常不过的爱国之情,歪曲成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含沙射影地把中国政府形容成煽动民族情绪的黑手。
  双方各执一词。美国同学和政府保持一致,像“文革”时期,人人紧跟政治形势,口径一致。陆文博势单力薄,争执不下,空气凝重,刚才轻松随意的气氛荡然无存。聚会不欢而散,陆文博闷闷不乐地离开玛丽的住所。
  来密尔沃基后的第二个学期画上圆满的句号。陆文博顶住了学习、实习、打工的多重压力,成绩保持高水准,交流沟通驾轻就熟,待人处事成熟许多。他逐渐适应了美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承受巨大生理、心理和经济压力的同时,为心中的“美国梦”努力着。
  周济民一直利用周末在教堂义务给孩子们上中文课。他始终坚信作为中国人,不管在哪里长大,都不能忘记自己的传统和根基。中文就是必修课之一。很多中国家长愿意让孩子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有的美国人也把孩子送来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
  正值春节之际,周济民组织了汇报演出,邀请家长来观看孩子们用中文表演的节目。陆文博被周济民抓壮丁,在短剧《小兔子乖乖》中扮演大灰狼。演出当天,教堂里异常热闹,到处贴着福字和春联,平日庄严肃穆的气氛被欢快轻松的节日气氛所取代,在密尔沃基工作学习的中国人欢聚一堂。
  节目富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有小品、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