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911》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假如没有911-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快轻松的节日气氛所取代,在密尔沃基工作学习的中国人欢聚一堂。
  节目富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有小品、短剧、歌曲和舞蹈,周济民里里外外协调组织。孩子们的汉语并不熟练,可是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台下笑声、掌声不断。陆文博和几个孩子配合得相当默契,活灵活现地扮演了凶残的大灰狼和机灵的小兔子。
  演出取得圆满成功,家长们纷纷向周济民道谢,感谢他一直教授孩子汉语和中国文化,替他们分担教育孩子的压力。
  教育孩子一直是困扰中国移民的难题。在美国长大的孩子,受大环境的影响,习惯并喜欢说英语,更适应美国自由宽松的文化,对于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如果没有家长的正确引导,很难产生兴趣和动力。不幸的是,很多中国留学生来到美国,在努力融入美国社会这个“大熔炉”的过程中,产生了极端的态度与行为。很多人以自己是中国人为耻,想把本人和孩子都变成美国人,他们不给孩子起中文名字,不让孩子说中文,平时也不和其他中国人交往,想方设法和中国同胞“划清界限”。还有很多人虽不极端,但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并不介意子女是否变成“小鬼子”,鼓励他们尽量美国化。与之形成鲜明的对照的是,一对领养了中国孤儿的美国夫妇却能克服一切困难送孩子到中国教会学习汉语,保持中国文化传统,让众多中国父母自惭形秽。
  事实上,受种族、传统文化、生活习惯、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等等因素的制约,真正的融合恐怕只能是“一场难圆的梦”。中国留学生多数成绩优异,业务出色,能得到很好的工作,优厚的工资福利,但在多数美国人眼里,他们也只能是黑眼珠、黄皮肤的二等公民,有色人种,即使是从小在美国长大,在美国落地生根的中国人也不例外。
  一个在美国长大的孩子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认为自己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后来中国爸爸把儿子领到街上,问过路的人他是哪里人,没有人把他当成美国人,多数人说他是中国人,还有的说他是日本人,韩国人。儿子哑口无言,只能承认自己的错误。
  在融入美国社会的过程中,东西方文明的碰撞成为一种必然现象。作为第一代移民,中国留学生既有着中国传统的个性与思想,又混杂着后天接受的西方文化的痕迹。同样的碰撞自然而然会反映在他们的后代身上,因此常常发生跷跷板现象,“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可惜的是,西风经常压倒东风,东方人引以自豪的传统观念随着大脑西化而淡化。很多人变成外黄内白的香蕉,成为中西文化的双重弃儿。一个没有文化身份的人是不健全的。对于中国人来说,保持中国传统,坚持中国的文化身份是根本,在此基础上,吸取美国文化中的优秀之处,才是最好的“融合”模式。教育孩子,同样需要如此,在孩子汲取异国文化中优良养分的同时,还要让他们继续接受中国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帮助他们逐渐形成一套成熟的文化价值观,进而在这个中西文化不断冲撞的时代,保持人格和思想的健康。
  中国教会和社团在这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们创造出一种中国文化和语言的氛围,让中国移民的孩子能够在融入美国社会的同时,得到中国传统的熏陶与影响,找到自己的根基所在。
  三十六 一切为了绿卡
  柯楠和周济民总是劝陆文博和晏茹趁年轻干脆改学计算机,别再苦苦挣扎学什么社会工作和法律。学计算机周期短,回报高,一年多拿到学位,很快就能找到不错的工作,绿卡也容易拿,中国人里已经有相当多的成功案例。很多中国留学生都赞同这样的想法,绿卡是美国梦的核心,为了绿卡可以付出一切代价,到了美国不拿绿卡就不能回去。在中国人的圈子里,这成了一种风气和行为准则,没有绿卡的留学是失败的。很多立志回国的留学生来到美国一段时间后,也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放弃了初衷而随波逐流。
  陆文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他承认绿卡是好东西,有极大的吸引力,留下来也是不错的选择,可社会工作的前景不可预料。眼下学计算机前途明朗,很多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中国人,上了计算机专业,没毕业就找到工作。撇开兴趣和长远发展不谈,计算机是个短平快的捷径。陆文博相信如果玩儿命,他也能学出来,出路会好得多。可这是个大赌注,他对计算机没有兴趣,更无特长可言,仅仅为了留下,显得急功近利,而非长远规划。今后在事业上真的止步不前,缺乏后劲,绿卡也帮不了他。再看大环境,美国经济现在一片繁荣,急需IT人才,两三年后的就业形势谁也说不准。计算机专业毕业找不到工作将得不偿失。
  对于晏茹,学计算机是更大的牺牲。她在国内已经是律师,拿到美国学位回国,将极大地提升她的事业。如果学个不相干的专业,成为技术人员,走技术路线,是拿鸡蛋碰石头,多年所学将白白浪费。学不学计算机,要不要绿卡,今后的事业如何规划,陆文博的思路被完全搅乱了。
  抛开烦恼,利用春夏之交的十几天,陆文博带晏茹出行。在密尔沃基的日子忙忙碌碌,每学期四五门的课程,加上每周16个小时的实习和20个小时的助教工作,他身心疲惫。晏茹来了就拼命打工赚钱,还复习托福考试。两人精力透支,忙起来话都说不上一句,婚姻生活的甜蜜被过早冲淡了,淡得像纯净水。他们期待通过旅行帮着放松紧绷的神经和肌肉,充电加油。而且因为两人登记结婚极为仓促,省了仪式,省了婚纱照,也省了蜜月,旅行算是对仓促完婚的补偿。
  两人租来新车,直奔太阳升起的方向开过去。天空出奇地蓝,阳光无比地透明,州际高速公路路宽车少,周围大片的草地和庄稼,一望无际,偶尔闪现的民居和牛羊,透着说不出的安逸和悠闲。陆文博打开所有的车窗,让风任意抚摸他们。他右手放在方向盘上,左手伸到窗外,体会兜风的刺激。晏茹把脚抵贴在挡风玻璃上,惬意自在。音乐震耳欲聋,两人随着节奏摇摆身体。这里确实容易让人感到自由,没有国内熙熙攘攘、拥挤不堪的窒息感,到处空间广阔,豁然开朗。草坪树木鲜花随处可见,空气清新透亮,连人的心脾都得到了清洗。开着车,通过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可以到达任何地方,所有这些都是普通人能轻易享受到的惬意。
  第一站是布法罗,著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就处在该市与加拿大多伦多交界的地方。陆文博的大学同学于飞在这里学习法律。开了十几个小时,陆文博已经半梦半醒,险些走错路线,幸亏及时回头,到达于飞住所的时候已是半夜。于飞安排他们早早地睡下了。
  第二天,于飞带他们参观瀑布,游览校园。作为晏茹的同行,他还特意介绍了法学院。晏茹问于飞对学法律和计算机有何高见。于飞说话直白,反对改学计算机,说那只是蝇头小利。他鼓励晏茹继续深造法律,更深挖掘自己的兴趣和潜力,相信在中国进入WTO以后,出路将一片光明。
  和于飞做室友的中国夫妇有完全不同的观点。妻子经济学硕士已经毕业,在保险公司里做分析师。丈夫也是经济学出身,半路改学计算机,毕业在即,工作已经找好,绿卡也有了着落。夫妇俩力劝晏茹改学计算机,脑筋不能太死,眼光要实际。牺牲所学并不可惜,能找到工作,买房买车,拿到绿卡,在美国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才是真理;不能生存,一切理想都是空谈。陆文博和晏茹像不倒翁一样倒来倒去,拿不定主意,带着满脑子问号上路了。
  到了纽约,他们才看到了和密尔沃基完全不同、在电影电视中经常看到的美国。摩天大楼随处可见,各类商店不计其数,拥挤的人群,狭小的空间,繁华与落后并存,有点像回到北京。大都市的司机反而缺少大气和礼节,胡乱鸣笛,大喊大叫,非法超车。到达目的地时,陆文博庆幸车子完好无损。
  两人安顿在晏茹的大学同学家,马不停蹄去看曼哈顿唯一的绿地——中央公园。从住地到中央公园需乘地铁,地铁站给陆文博的第一印象是令人反感与伤感。车站里人流涌动,肮脏陈旧,和纽约现代时尚的城市气息毫不相符。随处可见弹吉他、拉小提琴的卖艺者。其中两个特别的卖艺者吸引了陆文博和晏茹的眼球。她们百分百是中国人,好像母女两个。母亲弹着琵琶,女儿演奏扬琴附和,空气中回荡着《十五的月亮》,音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凄惨。她们面前有个盒子,里面是零星的硬币和几块纸币。乘客们见怪不怪,三五成群,说说笑笑,丝毫没有注意她们的存在,场面冷得让人心寒。唯有陆文博和晏茹站在一旁,注视许久,倾听熟悉的乡音,体会浓浓的乡情。
  “这么优秀的民族音乐,美国人怎么懂得欣赏。”陆文博心痛。“她们怎么生存?下一顿饭有着落了吗?这是她们的美国梦吗?”他想不出答案。地铁来了。“给她们点零钱吧。”晏茹拉拉陆文博的衣角,怜惜地望着母女俩。他顾不上多想,掏出5块钱放进盒子。母女点头感谢,埋头演奏,目光茫然。
  中央公园占地很大,人气旺盛,感觉整个曼哈顿的人都聚在这里休闲娱乐,放松自我。陆文博无法放松,刚才令人难受的一幕之后,另一幕更让人心酸。人工湖边参天大树下,坐着一位拉二胡的中国老者。他脸黑黑的,头发大半花白,皱纹爬满眼角,拉着二胡的双手布满沧桑。二胡本来就是伤感的乐器,《二泉映月》的旋律更增添几分哀愁。陆文博不忍多看,扔下5元钱,拉着晏茹离开。两人心情十分复杂,对于老者的人生境遇和选择,他们不知如何看待,同情?怜悯?嫌弃?
  震惊继续着。在出发去自由女神岛的码头上,一队中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