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先回吧。”
“诺。”
百官们很爽快地就各找交通工具回城了。
户部尚书没有跟着大家一起走,他站在孟明远身后像他一样望着那支年轻军队消失的方向,轻叹一声,道:“相爷是在为他们感伤吗?”
孟明远亦叹了口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咦,这四组诗搁一块其实也挺押韵的嘛。
“相爷此诗甚有气势。”
孟明远后脑勺的黑线哗哗地往下淌,生生挺住自己的心虚。
“你不跟他们一起走,留下来做什么?”
户部尚书看着官道的尽头,道:“其实,相爷心里也是忧虑多多的吧。”
孟明远没有否认,打仗这种事,在这种冷兵器的时代有时候真特么地不好说呀,他于用兵之道完全就是个门外汉。只能想到什么就尽力去做,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他尽到了心,努到了力,就是不成,那也可以无憾,不愧对他这一相之位。
户部尚书继续往下说道:“其实相爷心里很清楚,你愈镇定百官就愈镇定,百官愈镇定,陛下自然也会沉稳,百姓自然也就理所当然地安之若素。”
孟明远笑了,“卢大人,你这话过了,本相可没这么大的影响力。”这个时候他还真是羡慕穿越文里主角们的各种金手指,简直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啊,不像他挣扎得这样辛苦。最近,他读兵书读得都快吐了。
“当初南王叛军围城,相爷,说句托大话,是你一手力挽狂澜的。”
“本相也说句实话,如果让南王打进城里,就算他肯放过本相,别人也未必肯放过本相。死贫道不如死道友,人之常情罢了。”
户部尚书亦跟着笑了,“下官听到相爷如此说,心里便也就踏实了。”
孟明远瞥了他一眼。
户部尚书神色不变地道:“下官如今是相爷一系的,相爷若是不努力求生,下官恐也难落个好下场。”
“那你拨款从来也没利索过。”孟明远对此有很大的怨念。
“相爷为国筹谋,臣为国守财,职责虽不同,但干系却一样重的。”
卧靠!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这种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当户部尚书,当初元德皇帝得有多慧眼识珠啊!
真心服了!
孟明远伸手在户部尚书的肩头拍了拍,淡然一笑,道:“其实,卢大人,你并没有在我这艘船上绑死,随时可以倒戈的,有机会的话,不妨试试。”
户部尚书眉梢一挑,道:“下官就算不相信自己会短命,也一定相信相爷临死也能抓到垫背的能力。”
“甚好啊。”
“下官以为然。”
孟明远不由哈哈大笑,凶残一点儿其实真的没什么,至少也披了张老虎皮,让敌人不敢轻举妄动不是?
“卢大人,你说,本相能坐稳十年相位,然后功成身退吗?”孟明远的口吻特别的云淡风轻,似乎就是随口一问。
十年就想功成身退?
户部尚书觉得丞相大人真是太妄自菲薄了,丞相现年也才不过二十有二,过十年,正值壮年,依丞相的品性大抵也不会做出累及身家性命的错事来,如果皇上再信任有加,别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依他看都不成问题。
“本相为国鞠躬尽瘁十年,足够了。”
户部尚书动容,丞相的意思是——十年后会辞相位?
“相爷——”一时之间户部尚书却突然不知道自己还能说些什么。
为官日久,难免生山林之想,但相爷年纪轻轻便做如此想,想必是这宦途走的实在艰难了些,让他毫无栈恋之意。
“早做打算吧,别真受本相牵累了。”孟明远又拍了他的肩膀一下,便施施然地往自己的侍卫队那边走了过去。
牵累?
户部尚书心里长叹一声,其实被孟明远这样的丞相牵累一下祸福之间委实还真不好说。
孟明远却不再理会他,而是直接上了自己的“照夜白”,扬鞭催马回城去了。
看着丞相飞马离开,的背景,户部尚书无意识地摇了摇头,就是相爷跨下的那匹“照夜白”都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众人,他的后台是多么地强硬。
辞去相位?
户部尚书突然大笑三声,相爷果然还是太年轻了。
大庆朝年轻的丞相,一路飞驰回户部,又一头扎进了司元处。赶紧弄完户部的事,他还有别的事要忙。
做为一个国家除皇帝之外最高级别的官儿,孟明远觉得鸭梨山大!他的神经每天绷得很紧,有时候他还真怕哪一天绷不住弦就断了,李氏那一次大抵也是弦儿绷断的结果。
时间一天天过去,天气一天天变得炎热起来。
不知不觉,孟明远在户部呆了有四个月,小半年的时候他改革了户部的许多章程,让办事效率办得高效起来,人员配置更加合理,信息归档更加及时。
至于办公条件的改善,那就更不用说了,户部所有的官员都感谢丞相大人,即便当初捐款捐得不那么情愿的人后来也不得不承认,钱捐得真不亏心!
五月的一天,孟明远从城外视察麦田收成归来,便被开华帝召进了宫。
“臣参见圣上。”
“免礼,平身,一旁坐下。”
“谢圣上。”
开华帝继续将手上的字幅写完,这才放下笔,从御案后转出来,“安之。”
“圣上。”
“朕一直以为你我君臣也能如太祖与老相国一般谱一段君臣佳话的。”
孟明远垂首不言,静听圣训。
开华帝来回踱了几步,叹了口气,“安之竟然只愿辅佐朕十年吗?”
孟明远此时知道是时候开口了,便道:“圣上,臣一介庸人,能尽心辅佐圣上十载,大抵也到江郎才尽之时。相位何等要职,岂可让尸位素餐之辈占据,介时臣该有自知之明上折引退,否则徒贻笑大方矣。”他既开口跟卢老头说那话,自然就不会不给自己留后路,三思而后行是官场的金科玉律啊。
“安之何以妄自菲薄至此?”
“臣觉得做人自知之明是极重要的。”
“知人易,知己难,安之有此见地,殊为不易。”
这话怎么听都有点含讽带刺儿的感觉,孟明远知道皇帝这是恼了。
“圣上,请恕臣无状。”
“说。”
“臣读史书,位及人臣者鲜有善终,盖因居高官日久。臣便不为自己,也当为后代子孙着想。”哥不能给你们老卫家卖了一辈子命,最后再落个狡兔死,走狗烹的凄惨下场不是?若只是哥自己落那么个下场倒也罢了,可罪通常是及子孙的啊。
听他如此实话实说,开华帝不由大笑,“这就难怪当日你甫登相位便极力削权了。”
“臣虽不惧死,但尚惜命。”
开华帝到一边落座,挥手让殿中服侍的人退下,这才道:“安之既有此心,何用担心不得善终?”
孟明远便轻叹一声,“圣上岂不闻有诗云‘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便是心里明白,在官位日久,心性难保不会有变。与其那样,还不如早早归去的好。”至少还能得个善终不是?
开华帝沉吟片刻,喟然一声叹,“安之啊,你这一句诗真是道尽天下为官者的心声啊。”
“臣不敢。”
“有时候,你不像是身在仕途的人,反倒有几分像跳出红尘的方外之人,事事看得通透,又能自律自持,殊为难得啊。”
“臣不敢当圣上此言。”
“你若当不得,朕便不知这满朝文武还有谁人当得了。”
孟明远便不好再说什么。
“十年太短了,”开华帝摇头感叹,“安之壮年便引退林下,倒要让史书口伐笔诛朕是无道之君了。”
“臣惶恐。”孟明远马上就撩袍给皇帝跪下了,心里却忍不住腹诽:口伐笔诛个屁!史书还不是吃你们皇家饭的史官在记啊。当年司马迁要不是被汉武帝动了宫刑,那部《史记》估计也不会那么相对客观公正。
“平身吧,朕不愿做无道之君,十年之期安之便忘了吧。”
“诺。”
71
孟明远今天是坐马车出门的;因为在赶路的间隙他可以在车内眯一会儿;所以他出宫的时候仍旧是坐着马车回去。
歪在车内放置的软靠上,他闭目养神;脑子却没有停止转动。
十年引退?
哈。
他从来没那么想过,即使要引退也要确定不会给人反手落井下石的机会。那些话不过是种试探;放出风声便是要看各方反应。
开华帝的反应在他预料之中;皇家不榨干了你的剩余价值想致仕?真是开玩笑。
朝臣们的话……各方反应就不尽相同。
他便是要看在这十年之期的魔咒里依然坚定坐在他这条风雨飘摇大船上的人还会有多少。
兵,贵精,而不在多。
他纵然不想拉帮结派;但在这官场中总也需要一些志同道合之辈一起努力才会更事半功倍。
不过,他能想到的事浸淫官场年深日久的大臣们未尝想不到。这时候就要看他的性格指数对众人造成的影响以及开华帝在众臣心中是何种评定了。
这是一场赌;赌帝心;赌人心,赌运气。
唉……这样汲汲营营步步算计的官场,真心是累!
所谓官场百态!
孟明远透过竹帘看看外面的天色,开口对外面的车夫道:“直接回府。”
“是。”
马车车轮辗在青石板路上,谱出一曲低调而持续的小调,在这样的曲调中疲惫的孟明远倚在引靠上似睡非睡。
当车子在孟府外停住,孟明远便似突然被闹钟叫醒般睁开了眼睛。
车门被人打开,他扶着虎子的手臂下车。
“老爷。”孟安从门阶上走下朝他问好。
孟明远点点头,没说什么便往里走。
当他走进外院书房的时候,孟安这才低声开口道:“老爷,李府派人送来消息,李家娘子已经送回原籍,已与一表哥订亲,国丧之后便会成婚。”
“知道了。”
孟安便明智地退出了书房,并帮老爷拉上了房门。
孟明远走到窗前站定,望着天边怔怔出神。
不知不觉晚霞染红了天际,他将头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