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年时间了。
“为什么这么问?”沈绛抽空回头笑得温柔地看着唐神医。
“你和他……”这神医眼睛果然犀利!
“当然要去,没有他,要去,有他,更要去。”沈绛依旧笑得和没事人一样,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心里很苦。他可以不介意高滔滔,也可以不介意那以后的后宫三千,他更不介意赵顼是他夫妻俩恩爱的象征,也不介意他还有3个儿子三个女儿。他唯一牵挂的就是这个英伟的皇帝仅仅在位四年就死了,他心疼,他不舍,他甚至痛恨自己记这数字记得如此清晰,可是又能怎样呢?他没地方去诉说。
“审元,陪我一起去好不好?”第一次,沈绛叫唐慎微的字。
唐慎微细细盯着他看,良久才低声答应,“嗯。”
接下来的每个日日夜夜,沈绛都专心教导他的孩子们,用尽各种方法教他们应变考试。
“好了,今天就到这吧,一年了,大家也都辛苦的够戗,明天王先生邀请了文坛名流参加为慈姥潭的命名活动,今天都回去准备准备,好好休息一下吧。”沈绛看学生都一个个回去了,伸了个懒腰。
这慈姥潭正是苏轼遇到龙女的地方,后来龙女告诉苏轼,只要想念她了,就在潭边呼唤她的名字,于是每每月光稀疏的时候,都能听见苏轼声声唤着:“鱼倩……鱼倩。”
第二日,所有人都把给这潭春水起的名字写在纸上,看到苏轼写的“唤鱼池”后,王方先生和名流们一致好评,于是小苏轼第一次出名了。
而就在即将公布池子名称的时候,王家的丫鬟拿张纸匆匆跑来,说是她家小姐给池子起的名字,众人展开一看:唤鱼池。真可谓无巧不成书。而这位聪慧过人、博学多才的王方家大小姐,正是二十年之后那“小轩窗,正梳妆”的苏轼亡妻,王弗。正是这曾有龙女出现的池子,让两人结下了姻缘。
众人都夸这是上天注定的缘分,沈绛看着这幕也替苏轼高兴,回头想和小苏辙分享这喜悦时,却看见他红着眼睛,手纂得紧紧,沈绛突然没了高兴的兴致,替苏辙感到悲哀,被抢了哥哥的感觉一定不好受吧,更何况这两人是曾经发誓要永远在一起的。
苏辙突然泄气了一般松开手,手里被揉皱了的纸,落到水中,荫开的那一瞬,沈绛分明地看清了,苏辙也写的是:唤鱼池三个字。可怜的孩子,人家两个写的是同样的字,被称为缘分,而小苏辙却……
“辙儿,”沈绛走到苏辙面前,手按着他的肩膀,迫使他放松,“辙儿,你哥哥他……”
苏辙没等沈绛说完,低头看着已经比自己矮了许多的先生,正抬头看着他,满眼悲戚,似是看懂了自己对哥哥不应有的感情。“先生不要说了,辙儿明白。”
公元1056年,仁宗改年号,嘉祐元年,这年发生了很多事情。
那有着“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称的包青天包拯任刑部郎中,右司郎中,知江宁府,后权开封府,成为著名的开封府尹,与同为龙图阁大学士的欧阳修一起执掌开封府。开始了六年的都城生活,为汴梁一方百姓谋了不少幸福。
同年司马光入京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同知谏院。
年底,世称“二程”的程颢、程颐兄弟,二次入京讲《易》,以至后世把他们在汴梁讲学处立为二程祠,以供纪念这两位知名的书院学派的发起者。
宋代的教育分官学、私学和书院,官学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中央官学包括太学、鸿都门学等,地方官学就是学、校、庠、序;私学一般由著名学者官员教授知识,分高等私学和初等私学,沈绛所呆的眉山私学就是成都府尹张方平开办,包括了高等私学和初等私学为一体的私学体系;而书院萌芽于唐,完备于宋,废除于清,它以私人创办为主,实施藏书、教学和研究结合的教育机构,北宋出名的六大书院:庐山李渤创办的白露洞书院,衡阳李士真创办的石鼓书院,长沙刘鳌创办的岳麓书院(貌似这个是祝英台他们学习的那个?我犯懒没查),商丘的戚舜宾创办的应天府书院,江苏金坛侯遗创办的茅山书院,以及我们沈绛同学最为崇拜的河南登封的程颢兄弟创办的嵩阳书院了。
同年,19岁的苏轼迎娶了他的第一位美丽聪慧却红颜薄命的16岁娇妻,开始了11年之久的锦色婚姻生活,并共育一子:苏迈。
拜堂时,苏轼特意带着小新娘拜了拜恩师,只是这盖头上鲜艳的红,沈绛觉得有那么点刺眼,却也由衷地为苏轼感到高兴。
婚后,因着自己心疼小苏辙,沈绛不知道怎样面对这新媳妇,倒是苏辙大方坦然地同这新出炉却比他还小上两岁的嫂子共住一个屋檐下,叔嫂和睦。
1056年冬,苏洵带着两个韶华之年的儿子,踏上了进京赶考之路。
而沈绛也带着他的学生们还有神医唐慎微一起去了汴梁。
一行人先到了成都,拜会了张方平。这张方平与欧阳修政见不一,所以互相看不对眼,经常拌嘴,却和苏洵以及沈清的父亲沈如柳异常要好,所以苏洵和沈绛一致认为有必要在上京路上去探望一二。
并且沈绛也打着小算盘,他隐约记得,这张方平见过了苏家二兄弟后,觉得此子才华无限,特意给对头却是文坛领袖的欧阳修修书一封,推荐他俩,才使欧阳修注意到了他俩,所以沈绛一定要去见见这决定着苏家俩宝贝命运的张方平。
这张方平果然和沈绛猜测的一样,宽脑门,山羊胡,学院里那周夫子恐怕就是崇拜这创始人才COSPLAY他的样子吧,沈绛偷偷看着张方平笑。
“子谦侄儿,”张方平和苏家那三个活宝寒暄后,注意到了他们身后的世侄,“近来可好?”
“子谦见过张伯伯,子谦蒙伯伯相救才得意侥幸活到今天,大恩不言谢。”沈绛跪倒郑重地给他行了叩首大礼,沈绛真的感谢这个已经白发的老头,没有他,沈子谦活不到沈绛穿越的那天,也就没有了沈绛和赵宗实的相见相爱,所以沈绛由衷地感谢他。
拿了张方平的文书,坐着他提供的马车,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出了成都直奔褒斜谷,走了古蜀道从扶风到长安,旧都长安领略了中国最大王朝唐朝的遗风之后,众人在华清池休息一晚,出了关中,到达渑池。
这渑池自古有名,战国时那秦王命赵王鼓瑟,被赵国的蔺相如机智地糊弄过去的典故,就出自这个小小城镇。由于城镇太小,沈绛一行人只能在渑池城外的寺中过夜,苏轼诗兴大发,还在寺中墙壁上与苏辙一同提了首诗。
后来多少年后,独自出任凤翔判官的苏轼路过渑池,发现那面墙竟然塌了,又想到这是二兄弟生平第一次分别,不由悲从心生,又写下了一首《和子由〈渑池怀旧〉》的经典作品。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而题目中的“和”字则是对应苏轼出发前,小子由送他的诗,子由猜道他去凤翔肯定会回渑池看看他们俩曾经一起提诗的地方,就写下了: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泥雪。
骑驴还寻大梁陌,行人已渡古岆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提。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蹇马但鸣嘶。
这俩孩子,真是的,写诗打情骂俏。这诗是1061年俩人写的,沈绛看过之后,就有了前一句的感叹。
第十一章
11。
公元1057年二月,当沈绛一行人还在长安忆苦思甜的时候,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王安石从汴梁外调知常州事、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继召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使王安石认识到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宋封建统治所面临的危局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所以变法之种已在他心中萌芽。
睿王赵允成因通敌叛国被太子一党连根拔除,除去了赵宗实心中的一根刺,也为将来登基铺平了道路。
历经六个月零十三天,时值仁宗嘉祐二年,四月,沈绛等人终于长途跋涉来到都城汴梁。到了汴梁,众人收拾好行李,整理好仪容衣冠,苏洵带着两个宝贝儿子去拜会欧阳修,而沈绛则去了汴梁城南的繁塔寻程家二兄弟讲学的地方。
远远的,沈绛就能听见朗朗的读书声,间歇还有高声讲解的声音。
沈绛拐进寺中时,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人山人海,全都是来听学的,这二兄弟果然真真不简单。
沈绛找了个角落,往台子上看去,台上两人年纪和自己相仿,小的那个可能比自己还小。但是号召力真是不一般啊,年纪轻轻的就能使这么多人都来听课,教育果然还是要靠他们才能普及。
待人群散去,天已擦黑,沈绛看两兄弟也极尽疲倦,便不想打扰,转身退出天清寺,却被个壮实的人撞个满怀。
“咦?”那人疑惑地拽着沈绛来到光线好的地方。
“果然是子谦贤弟,见过我那两个不争气的徒弟了?”是周敦颐,哦不现在还是周敦实。
“还没有,我看了他们的讲学自愧不如。”
“子谦弟何苦如此自谦,我和他们说了你的事,他们都巴望着能见上你一面呢,和我进去吧?”周敦实也没给沈绛拒绝的机会,拉着他就进去了,呃,沈绛想,这可是见偶像啊,不要这样唐突吧。
“颢儿、颐儿,这就是我经常对你们提起的沈清。”周敦实拉着沈绛进了寺内大殿,正在忙碌的程颢、程颐二兄弟,听见自家先生的声音,急忙行礼,听到眼前这个清秀少年便是先生经常赞不绝口的沈清都有些惊讶,如此年轻,和自己一般大小竟然能如此受先生赞誉,可见见识非凡。
还没等二兄弟和沈绛寒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