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定仿宋相台岳氏本五》九十三卷,宋岳珂编,清乾隆四十八年武英殿刻本;
《通志堂解》一百三十九种一千八百四十五卷,清纳兰性德??,清乾隆五十年武英殿重修本;
《御纂诗义折中》二十卷,清孙嘉淦等纂,清乾隆二十年武英殿刻本;
《钦定三礼义疏》一百八十二卷,清鄂尔泰等纂,清乾隆十九年武英殿刻本;
《御纂春秋直解》十二卷,清傅恒等纂,清乾隆二十三年武英殿刻本;
《日讲春秋解义》六十五卷,清李光地等纂,清乾隆二年武英殿刻本;
《日讲礼记解义》六十四卷,清张廷玉等纂,清乾隆十四年武英殿刻本;
《御制四体清文鉴》三十六卷,清乾隆年武英殿刻本;
《钦定西域同文志》二十四卷,清傅恒等纂,清乾隆年武英殿刻本;
《钦定同文韵统》六卷,清允禄等纂,清乾隆十五年武英殿刻本;
《钦定叶韵汇??》十卷,清梁诗正等纂,清乾隆十五年武英殿刻本;
《钦定二十四史》三千二百四十九卷,清乾隆四十九年武英殿刻本;
《御批历代通鉴??览》一百一十六卷,清傅恒等纂,清乾隆三十三年武英殿朱墨套印本;
《御纂资治通鉴纲目三编》二十卷,清张廷玉等纂,清乾隆十一年武英殿刻本;
《钦定平定金川方略》二十八卷,清来保等纂,清乾隆十七年武英殿刻本;
《评鉴阐要》十二卷,清刘统勋纂,清乾隆三十六年武英殿刻本;
《皇朝文献通考》三百卷,清乾隆年武英殿刻本;
《皇朝礼哭图式》十九卷,清允禄等纂,清乾隆三十一年武英殿刻本;
《钦定大清会典》一百卷、则例一百八十卷,清乾隆二十九年武英殿刻本;
《南巡盛典》一百二十卷,清高晋等编,清乾隆三十六年武英殿刻本;
《词林典故》八卷,清张廷玉等纂,清乾隆十三年武英殿刻本;
《钦定历代职官表》七十三卷,清纪昀等纂,清乾隆年武英殿刻本;
《钦定八旗通志初集》二百五十卷,清鄂尔泰等纂,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
《钦定大清一统志》三百五十六卷,清蒋廷锡等纂,清乾隆九年武英殿刻本;
《钦定日下旧闻考》一百六十卷,清朱彝尊等纂,清乾隆年武英殿刻本;
《钦定盛京通志》一百三十一卷,清阿桂等纂,清乾隆年武英殿刻本;
《御览史讲义》三十一卷,清蒋溥等纂,清乾隆二十年武英殿刻本;
《御选唐宋文醇》五十八卷,清乾隆三年武英殿四色套印本等。
2。《四库全书》:文化总结与文化浩劫
清室在宫禁之地组织儒臣大规模纂修书籍,最负盛名的是《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的纂修活动,始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正月。乾隆向全国发布诏谕,征集遗书:“古今来著作之手,无虑数千百家,或逸在名山,未登柱史,正宜及时采集,汇送京师,以彰千古同文之盛。”“在坊肆者,或量为给价;家藏者,或官为装印,其有未镌刊只系??本留存者,不妨缮录副本,仍将原书给还。”同年的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率先响应,向皇帝提出了搜访校录书籍的具体四项建议:“旧本、??本尤当急搜;中秘书籍当标举现有者以补其余;著录、校雠同当并重;金石之刻,图谱之学,在所必录。”
乾隆皇帝很赞同这一建议,下廷臣合议。过激烈地争论,军机大臣依照皇帝的旨意,最终拟出了搜访遗书的具体实施方案:“搜访旧本、??本,宜照原谕旨办理;金石、图谱,令各省收书之外,凡有绘写制度、名物如《三礼图》之类,均系图谱专家,宜并为采??;其有将古今金石源流裒叙成书者,一体汇采;《永乐大典》,应检派修书翰林逐一详查,其中如有现在实无传本,而各门凑合尚可集成全书者,通行摘出书名,开列清单,恭呈御览;俟书籍汇齐以后,敕令廷臣详细校定,依四部名目,分类汇列,另编目录一书,具载部分卷数、撰人姓名,垂示永久。”
全国性的征书活动始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此后在乾隆皇帝的一再敦促下进入高潮,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结束。《四库全书》著录和存目书籍,绝大多数来自全国各地的征书,主要是各省采进本和个人进呈本两大类。各省先是采取观望态度,等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三月,乾隆皇帝发布了严厉的上谕之后,各省这才开始行动起来。大势所趋,将苏、直隶、将西、湖南、安徽、福建、河南、山东、山西各省纷纷设立征书局,大规模地搜访遗书。
全国性的征书活动,各省的藏书家自然是最主要的征书对象。乾隆皇帝针对将浙之地人文渊薮,特谕两将总督高晋、将苏巡抚萨载、浙将巡抚三宝重点寻访当地的藏书名家,包括昆山徐氏传是楼,常熟钱氏述古堂,嘉兴项氏天籁阁、朱氏曝书亭,杭州赵氏小山堂,宁波范氏天一阁等。浙将的藏书家居全国之首,浙将巡抚奉旨查核本地藏书名家,如实上奏。合计浙将藏书家进献的珍本古书达二千六百余种,占全省征书的一半以上。
乾隆三十八(1773年)二月,乾隆皇帝正式设立四库全书馆,组织儒臣纂修《四库全书》。馆中设总裁、副总裁,由皇室亲王、硕学大学士兼任。据该馆开列的纂修官名单,纂修官共有三百六十二人,其中,刘统勋、于敏中等十六人为总裁官,副总裁是十四人,下设总阅官十五人。馆中设立总纂处、总阅处,总纂处五十三人,总阅处二十二人。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陆费墀任总校官。设馆纂修,分局誊录,专官督促监造。先后参与其事者,共四千四百零三人,包括当世名流鸿儒三百七十余人:朱筠、戴震、王念孙、任大椿、翁方纲等。
《四库全书》共计著录、存目书籍多达一万余种,包括宫廷藏书一千余种,《永乐大典》??出本九千八百八十一种以及各省采进本、私人进献本、内府本等等一万五千余种;编选书目,校勘文字,搜访遗佚,??补残缺,订正讹误,删除邪妄之言,修正不雅之语,抽毁一切违°?文字,清除所有反清作品和相应人员,将征入宫廷之书籍,分著录、存目两大类;著录之书籍,一一厘定篇章卷目,辨清时代先后,考订作者真伪,叙述版本源流,总纂官纪昀等一一撰写提要。正所谓:“集中外之秘藏,萃古今之著述,搜罗大备,裒??靡遗。”
《四库全书》的纂修,既是一次空前的文化总结,也是一次巨大的文化浩劫。史家这样记述:
《四库全书》馆开,而私家著述,一疆臣辇送至京,廷臣检阅,指出一二近似谤讪之语,于是生者陷大辟,死者戮尸,虽妻子亦从而坐死矣。馆开十三年而书成,共存书三千四百六十种,计七万五千八百五十有四卷。除颁赏内外臣工外,余悉存于翰林院。及光绪庚子??乱,院被焚,弘编巨册,遂无片纸之留矣。
凡所纂??,得之《永乐大典》中者,五百余部。合各省遗籍,殆有万余种,皆世所不传者。次第刊布,别藏其副本于翰林院。依全书目次四部,编排标签。以清秘堂办事翰林司其籍,翰林及大臣有欲观者,许其请阅,亦可携纸就??,惟不能私携出院耳。
当然,乾隆皇帝纂修《四库全书》,下令各省督抚尽力搜罗遗书,但也有一些书籍依然遗落人间,没有面世。史载:“衡阳王船山,著书数百种。临没时,嘱其子孙曰:吾所著,非二百年后不能大行。子孙守其遗训,不以示人。当乾隆癸巳开四库馆时,湖南巡抚某至其家求书,仅得学书数种。至道光末,邓湘皋求船山遗书,船山之裔以为符二百年之说也,乃出稿付刊。船山,名夫之。”
这部空前绝后的巨著,聚集了当时几乎所有的博学鸿儒,一同编纂、修书,由总纂官纪昀撰写提要。史称:“献县纪文达公昀,总纂《四库全书》,一切体例,皆其手定。每进一书,仿刘向、曾巩例作提要以冠之简首。高宗辄览而善之,评陟精审,识力在王仲宝、阮孝绪上。自言一生精力,全萃此书!洵古今大著作也。时陆耳山副宪与文达同主其事,耳山博闻强记,资禀绝人,由中书入值军机,曾奉敕编《通鉴??览》者也。”纪昀手书之《四库全书总目》,系海内外孤本,今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四库全书》的纂修,历时十年,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第一部《四库全书》纂修、缮写完成,凡六千一百四十四函,三万六千零七十八册;大约九万九千七百万字。第一部之后六年,先后有三部??写本告竣,这四部分别入藏内廷四阁:紫禁城文渊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御园圆明园文源阁,盛京文溯阁,称为北四阁。内廷四阁都是乾隆皇帝亲自命名的,为何四阁名命有文有水?
乾隆皇帝这样解释:“文之时义大矣哉!以世,以载道,以立言,以牖民,自开辟以至于今,所谓天之未丧斯文也。以水喻之,则者,文之源也;史者,文之流也;子者,文之支也;集者,文之派也。”“四阁之名,皆冠以文,而若渊,若源,若津,若溯,皆从水以立义者也,盖取范氏天一阁为之。”
正本共??写了七部,除北四阁入藏四部之外,另三部分别收藏于:将苏扬州大观堂文汇阁、镇将金山寺文宗阁、浙将杭州圣因寺文澜阁,称为南三阁。在这七部正本之外,又??副本一部,收藏于翰林院。这八部《四库全书》,种数、内容、卷、册等方面,略有出入,以文渊阁一部书品最好,装潢最为精美,校勘也最为精良。
《四库全书》收书共三千四百六十一种,共计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存目六千七百九十三种,共九万三千五百五十一卷。全书分、史、子、集四部,下分四十四类、六十六子目。基本上包罗了先秦至清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