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读书生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清代皇帝读书生活-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鄣募颐恚核亩酵馐腔适壹雷娴姆钕鹊睿髑酵饩褪钦?滴趸实垩≡窠骨旃ㄔ煸谡饬阶┓钭抛嫦攘槲坏摹⑺嗄碌母叽蠊钪洌浔疽獯蟾攀俏耸勾厦鞴说奶幽芄惶逦蹲嫦鹊募栊粒刻斐μ瑁榻魃鳎眯娜ジ惺芰凶媪凶诙运钠诖椭赝小�
  太子允在十三岁以前,都是在康熙皇帝的身边度过的,每天都是按部就班地起居、饮食、读书、学习。康熙皇帝几乎每天都要关心太子的读书学习,教导他功课,听他背诵古文,谈读书心得,临字、作文、写诗。康熙皇帝亲自作太子的文化老师,身体力行,讲读和实践着儒家学说,亲自向他传授儒家典。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皇帝对身边的大臣说,他每天必定要做的,有两件重要的事情:一件是清晨之时,前往太皇太后宫中问安。二是召见太子,亲自为太子讲书。皇帝在万机余暇,亲自为皇太子启蒙读书,教授文化,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似乎也是仅此一例。
  2。太子出阁讲学
  检验太子读书成果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出阁讲学。这是中国历代宫廷的传统,这个传统,康熙皇帝不仅要沿续,而且还要发扬光大。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太子十三岁了,康熙皇帝这个年龄时已做了父亲。所以,康熙皇帝决定让太子出阁讲学。在出阁之前,太子已系统地学过四书以及五中的《尚书》,对于这些书的理解和记忆,都是十分准确的。康熙皇帝对于太子的学业,十分满意,甚至有些自豪。这次出阁讲学,让大臣们一睹皇储的风采,更主要的是领略一下这位未来天子的天赋和学业,康熙皇帝感觉很有必要。
  他亲自出马,为太子出阁讲学作准备。其实,太子的记忆力出奇惊人,没有什么需要准备的。但康熙皇帝一生谨慎,还是要亲自为太子出阁讲学选定教科书。康熙皇帝怕太子紧张,讲学不能发挥水平,就召见太子,鼓励他学深、讲透。他对讲官们指出四书五讲读的重点,他说:“四书粗解之,则张居正《四书直解》为佳。欲求精意,莫过于《日讲解义》。皇太子诚能通贯此书,自克明晰理,惟视其力行何如耳。不然,徒滋繁言何益。”
  康熙皇帝对太子期望很高,虽然知道太子聪颖、好学,但仍然不能满足于太子现有的学业,期望再上一层楼,学业更加精进。他吩咐廷臣们,为太子保举更为合适的辅导官,教授太子的学业。众大臣集议之后,一致举荐博学大臣汤斌。汤斌是当朝的大臣,也是一代硕学鸿儒,曾担任康熙皇帝的筵讲官。康熙皇帝当然知道汤斌的学问、人品,对大臣的一致推荐,自然表示赞许。康熙皇帝对近侍说:“自古帝王谕教太子,必选平和、恭谨、恪守道义之臣,统率东宫僚属,辅翼太子。汤斌在讲筵,素行谨慎,朕甚知之。后来,派他出任督抚,自身廉洁,并率属下实心任事。应重加选用,以为封疆大吏之表率。”于是,授汤斌为礼部尚书兼管詹事府。
  汤斌是太子师傅的首领。以汤斌为首的东宫辅导官很快组建完成,其中,关键人物是少詹事耿介,是由汤斌亲自推荐和选用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大臣尹泰,担任东宫詹事。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由钦天监选择吉日,闰四月二十四日,作为皇太子出阁开讲的日期。这一天,康熙皇帝亲临保和殿,隆重地为太子举行出阁读书典礼。
  保和殿曾是顺治皇帝的寝宫,也是康熙皇帝幼年时的寝宫。后来,保和殿成为王朝典礼的重要场所,是皇帝举行筵大典和主持殿试的地方。这天早朝,康熙皇帝一身礼服,先向满朝文武大臣们出示太子允以前读书学习的习字作业。大学士和詹事们及众大臣奉旨,一同校阅太子的作业。康熙皇帝吩咐大臣们校阅,指出作业中的不妥之处。其实,哪有什么不妥之处?实际上皇帝是在展示自己作为皇帝、身为父亲的自豪。
  大臣们早就听说太子有过人的天赋,学业之精进,让博学的康熙皇帝都深为叹服。这次展示的太子作业,是历年来太子所写的满、汉习字,一摞一摞的,共有八大竹箧之多。汤斌等大学士、东宫辅官和众大臣们站在那里,看着内侍抬出来的这一筐筐太子习字,一个个惊诧莫明,浏览之下,不禁目瞪口呆。
  康熙皇帝事先检视过这些作业,从中挑出了一些允所写的满文,特别是满文书写的重要致治政书《贞观政要》以及许多重要的汉字警句格言,堆放了两大撂。汤斌等人屏住呼吸,神情严肃,仔细阅看,心潮起伏。他们看见,太子的书法遒劲刚毅,端重而藏锋,其气势和布局,俨然是大家名帖。而且,在这每一张作业上面,都有康熙皇帝逐日的笔圈点。
  这次特殊的早朝之后,一身礼服的汤斌等讲官,次第入殿,行过见面礼,正式进讲。汤斌这是第一次在毓庆宫中,为聪明的太子讲说史。汤斌注意到,饱学的太子十分平静,也十分成熟,神情之中充满着自信。太子很明媚也很爽朗,不像一个初次见到陌生长辈的少年,也不像几乎所有的学生第一次见到师傅那样胆怯和羞涩。太子声音清亮,用十分谦虚和恭敬的口吻对讲官们说:“皇父虑予幼稚,不知勤学,日以为念,即一字一无不躬亲详示,勤加训诲。予性不敏,于皇父睿旨虽未尽能体会,然何敢不殚心竭力从事于学?《四书》、《书》、《易》略能背读。”
  从气势上讲,自入殿之后,师生的角色,就开始发生了转换。太子的这一番话,诚恳,儒雅,充满自负,让师傅们从内心深处发出一片赞叹。太子的地位开始提升,师傅感觉这位非凡的太子,在学业上几乎与自己平起平坐了。接着,太子恭敬地表达自己对师傅们的礼遇,宣布:请师傅们从今天开始,讲书之前,再也不必行礼。讲书之时,也不必站着,而是一起坐而论道。
  太子一身朴素的衣服,眉宇之间,充满了书卷之气。他坐在那里,看着须发半白甚至全白的众师傅,诚恳地说:“尔等皆学问渊博,品行端方,可以倚任。所以,皇父著尔等为予讲官,此正予重道崇儒之日也。今特于尔等进讲时,停其行礼侍立,赐坐进讲,庶得从容讨论,便于问难,可以讲解多时。”太子这种大胆的举动,这种给予师傅们的礼遇,都是超乎前人的。汤斌等人闻言,喜出望外,也十分惶恐,一再表示不敢接受,也不能接受。他们再三推辞,太子仍然不允。于是,太子就学的新学规就这样敲定了。
  讲学之后的一天下午,师傅汤斌等人满面春风,十分兴奋地来到乾清门外,陈述了太子早晨之时向众师傅们郑重提出的尊师、赐坐之礼,恭请侍卫转奏皇帝,表示师傅们敬重太子,不能接受太子的不世礼遇,叩请皇帝亲下谕旨,继续按照宫中旧例,师生行礼之后,师傅们仍旧站立进讲。
  康熙时期,在上朝以外的时间,大臣是不能随意面见皇帝的,皇帝与大臣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语言交流,通常由侍卫、内侍负责传送。康熙皇帝在内殿办公,听说太子为了提高对讲官的礼遇,为了表示尊重师傅,改变讲学礼仪,十分高兴,表示支持太子。他立即传出谕旨:“皇太子冲年,嘉向典学,尔等勿阻其意。况赐坐进讲,古礼有之,著即遵行。”汤斌等人听后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但是,他们身为臣子,仍然坚决表示不敢承受这般礼遇,也不敢接受这份特殊隆恩,并再三恳请皇帝收回太子的意旨。康熙皇帝备感欣慰,就规定师傅们在讲课前向太子行礼,然后,依照太子的意愿,师傅们可以坐下讲书。
  大学士和众文武大臣对于太子的作业印象极深。太子的八箧习字作业,康熙皇帝允许大臣们带回官署。大学士和讲官们非常高兴,他们在官署细阅太子的佳作,欣喜不已。在这些佳作之中,有太子六到十岁期间所书写的满字;有十岁到出阁的前一天所书写的汉字。太子的一笔一划,工整端正,精楷苍劲,透出一种娴熟的笔法和遒劲的功力。
  第二天上朝之时,大臣早早地就恭候在殿门之外,畅谈太子的学业,赞美未来天子的英伟,歌颂当今皇帝的圣明。他们满面春风,怀着对皇帝亲自教育太子使太子学业有成的崇敬之情,真情地赞颂皇帝的功德,诚恳地赞扬太子的天赋聪颖。他们说,“????仰见皇上合天之行健,自强不息,于二帝、三王大###,身体力行,以建皇储,即以翼元子。故凡学问启牖,皆纯而不杂,勤而有常,即此书体之精,亦关正心之学。我皇上天章宸翰,烂若星云,囊括众家,超轶前代。今皇太子书法,进而愈上,虽本英姿之特茂,亦征养正之渐深。从此日新又新,陶淑于宫廷之善诲。加以出阁方始,讲读益勤,自然驯造高明,同符至圣,真国家亿万年无疆之福!”
  3。完美的学生
  汤斌等众讲官知道太子的学问超常,日夜为太子的课程作着准备。他们充分备课,反复练习,期望让博学的太子能够再接再厉。师傅们每天提前到达毓庆宫,为太子进讲书,师生一起坐而论道,关系融洽。他们的这种进讲的方式对于清代宫廷来说是全新的,与以往任何朝代的宫廷课堂也是完全不同的。讲官们与太子之间,完全是用一种近乎沙龙式的方式进行学业交流,用对谈的方式引据典,讨论儒之中的某一部某一章某一节,讲其本义,探讨其注疏和音训,讲述其古义和今义之不同。
  因为太子太博学,特别是太子对于所学的内容,不仅已熟悉而且可以说是精通。所以,常出现的场面是,师生之间的论讲发生了倒换:讲官恭请太子讲说,太子就先把当天要学的段落,几乎不用分章,十分准确地讲解一番。然后,讲官们拿着自己昼夜准备好的讲稿,边看稿子,边议论文,探讨文义,谨慎地引申推衍,生怕讲错。可是,师傅的引据典还是常被太子纠正,并同时指出原原文出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