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箭十分生疏,拿??箭的姿势很不准确,甚至有些不堪入目;而且,根本就挽不动强??。康熙皇帝面带愠色,看着徐师傅满不在乎的神情,非常生气,当场斥责他作为满人竟然不能弯??骑射。
徐元梦不仅不惶恐,还不以为然地反驳皇帝!徐氏说:不会挽??,算不得什么过失,张??射箭,不过是小艺而已。康熙皇帝气血上涌,勃然大??,叫喊:“扑倒他,狠狠打!”侍卫们奉旨,立即将他打倒在地,狠狠地揍了他一顿,把他打得皮开肉绽。一场教授皇子们习射的活动,就这样被一场血腥事件而取代。康熙皇帝仍不解恨,下令??没徐元梦家,将其父母发配边关为奴。
这场血腥事件的当夜,康熙皇帝回到宫中,开始反省白天的行为,感觉自己在这件事情上反应过于激烈,做得有点过分。他感觉,满人已得到了将山,天下基本安定了,不能要求任何一个满人都精于骑射,也不能要求像徐元梦这样的文人,也事事皆能,文武双全。而且,徐元梦也不是等闲之辈,他精通满语和汉文,在满文与汉文的??译上无人出其右,可谓当朝第一人,无人能够替代。一生爱才重贤的康熙皇帝,就这样每天反省自己。康熙反省之后,就想方设法补救。于是,他派御医带着宫中的好药,前往徐府,为徐元梦治病疗伤。第二天,康熙皇帝命近侍传旨:“徐元梦继续供职宫中,为皇子师傅,教皇子们教书。”接着,皇帝又追回对徐元梦父母的戍边令。
徐元梦作为康熙皇帝选定的皇子师傅,一直十分尽职尽责,将知识传授给众皇子。皇子们很喜欢他,也很敬重他的才华和人品。雍正皇帝即位后,仍然信任徐元梦,命他继续在上书房任皇子师傅,教授新一届的皇子们读书学习。十三年以后,乾隆皇帝即位。即位之初,乾隆也很信任这位三朝老臣,任命他继续担任皇子们的教官,入值上书房,教授皇子们读书。其实,这一年,徐元梦已年逾八十了,身体虽然健康,但已是白发苍苍。乾隆皇帝敬重他,在乾隆二年(1737年),吩咐徐元梦不再担当师傅重任,改授他为内廷行走。几年后,徐元梦因病去世,终年八十六岁。
3。不敢做太子师傅
儒生们寒窗苦读,最大的愿望莫过于考取功名,成为为国效力的儒臣。大多数儒臣最大的愿望莫过于获得皇帝的赏识,侍从在皇帝身边,成为王朝重臣,大展宏图。而绝大多数朝臣最大的愿望,莫过于成为皇子的师傅,因为,教授皇子,待遇优厚,未来一片光明。而且,皇子师傅是荣耀门庭的最美头衔;如果能成为太子之师,就更是喜出望外,感谢皇恩浩荡了。然而,十分奇怪的是,在康熙时期,儒臣们最恐惧的事情不是随侍皇帝而是成为太子之师,不管是多么有学问的儒臣,被选为太子师傅,无异于一场恶梦的开始。这场恶梦,不是因为太子暴戾,也不是因为太子喜??无常,不讲道理。恰恰相反,是因为太子睿智、好学,师傅每天受的是学问的考验,而考验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师傅学问的浅薄和无知。
康熙皇帝对太子允期望很高,太子在毓庆宫的读书生活,皇帝每天过问、时时都关心。每天放学,太子都要到乾清宫给皇帝请安。这是康熙皇帝最为幸福的时刻,因为每次康熙皇帝总要询问太子的学业,问他今天学了些什么课程,学到了哪里,有什么疑难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每当这个时候,少年英俊的太子,就会对答如流,津津有味地讲自己学习的课程,背诵最为典的段落,提出十分有意思的问题,让陷于繁杂政务的康熙皇帝感觉极其轻松愉快,感谢上天赐给自己这么优秀的一个儿子。
出阁讲学刚刚一年,太子允已把四书和五中的《易》、《尚书》、《礼记》都学完了,不仅能够理解书的本意,非常流畅和准确地讲说,而且,几乎所有重要的章句、段落,都能够一一背诵,并准确地讲解其深意。康熙皇帝倍感欣慰,要求太子继续苦读,继续精进。康熙皇帝高兴之余感到震惊:自己的学问,已不能满足太子的学习了!康熙皇帝期望太子的学业能够再进一步。
于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督导太子的学业,为了更加精进太子的学问,康熙皇帝决定:在朝野大臣之中,挑选一位学问优异之人,以代替皇帝本人对太子学业的教授和督导,以使皇帝能够专心于政务;所选之人专心于太子的学业,每天侍从在太子的身边,朝夕专职于劝学和引导,使太子的学业、修养,每天都有进步,日新月异。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五、可怜的师傅们(3)
皇帝要给学问渊博的太子挑选师傅,消息立即在朝野传开。这次选师,无疑给大臣们出了一道难题。因为,朝臣都知道,太子的学业扎实,治学水平已很高了,皇帝辅导太子已吃力,若想在朝臣之中选择一位学问渊博之人代替皇帝督导太子的学业,实在是太难了。大臣们商议了数日,没有结果。
康熙皇帝有些不解,选择一位太子师傅,有什么困难?大学士王熙进奏道:“臣等遵旨公议,皇上谕教皇太子,无间于朝夕寒暑,工夫切实精密。皇太子睿龄十四,读完诸,学问大成。圣父圣子,此古所未有,尧、舜所不及。中外臣僚无不深知,无不欣庆。今蒙皇上谕以万几勤劳,命臣等择学行兼优者辅导太子。苟有此人可以胜任,稍纾皇上勤劳,臣等敢不公同举出。只因实无此人,圣明亦所洞见。”
康熙更加疑惑,朝中竟然没有一位博学大臣教导太子?康熙皇帝询问太子讲官汤斌,汤斌回答得也很明白,就是太子实在太聪明了,多年由皇帝教导,学问深厚,朝廷确实无人胜任师傅之职。汤斌说:“皇太子睿哲天纵,皇上深宫豫教,现今书皆能淹贯,诚自古所未有。今圣谕谓万机无暇,命推文行端优者辅导东宫,以成圣德。睿虑诚深,但实难其人。”
康熙皇帝认为自己没有说清楚,再次降谕说明:“皇太子亦多阅史,朕万几之余,不过与皇太子讲明书大旨。至于言行之微,朕有训诫不及处,非专有启沃之人不可。纵无渊博通儒,或满洲、汉人内有品行端方,可资辅导者亦好,尔等再议具奏。”
大臣奉旨,再次合议,仍然没有结果。康熙皇帝有些恼火,只好由自己亲自选择学问渊博、品德高尚之臣。康熙皇帝过慎重考虑,最后,指定满吏部尚书达哈塔和现任太子讲官汤斌、耿介三人作为太子的导师和侍从。康熙皇帝的圣旨一下,三位太子师傅大惊,他们立即上书表示,此职位责任重大,微臣学问浅薄,能力有限,实在不能胜任此职。
几天后的六月七日,皇帝吩咐王公大臣和文武百官,齐集畅春园园门,郑重宣布太子师傅的人选。这一天,康熙皇帝一身礼服,亲临园门,当众任命达哈塔、汤斌和耿介三人为太子师傅。康熙皇帝宣布之后,发表了一番十分庄重的讲话。
康熙的讲话中透露出许多信息。太子允自幼就得到康熙皇帝十分严厉的管教和纯粹的儒家教育,皇帝每天耳提面命,太子的一言一行,都由专人负责,严格按照儒家礼教的规定去做、去实践,读书识字、讲读诗书、临字习字、背诵古文、写诗作文,每天都忙于课业。太子从幼年到少年,从未接触过娱乐活动,也没有一点玩耍的时间。在太子的生活之中,似乎除了读圣贤之书,不知道世上还有令他欢欣鼓舞的事,也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愉悦他的少年和童年生活。太子很纯洁,可谓是一尘不染。然而,孩子就是孩子,这样的片面教育,恶果也在后来的生活之中显现,人生的危机往往就潜藏在日常的平凡生活和积累之中。
康熙皇帝喜欢畅春园,一年之中的大部分时光,就在那里办公。为了方便汤斌等三位太子师傅能够静下心来,朝夕辅导太子读书,康熙皇帝决定,把太子允的读书处,从皇宫大内迁到了京西御园畅春园。同时,也让太子的师傅们住到畅春园附近,每天负责督导太子。从此,康熙皇帝常在畅春园处理繁杂政务,每天从近侍和师傅那里随时了解太子的读书状况。
康熙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便殿是澹宁居,他也在澹宁居接见重要大臣,下达圣谕。澹宁居是政务要地,禁卫??严。它的西面是无逸斋,是康熙皇帝特地为太子安排的读书之所。皇帝理政的澹宁居,布置简单,整洁朴素。太子读书的无逸斋,也和澹宁居一样,布置得非常简朴,殿室没有雕梁彩。较为有趣的是,无逸斋前,一生喜爱科学种植的康熙皇帝,特地种植了五谷杂粮,将这里布置成了半耕半读的田园。庭院的草木、五谷杂粮,完全是一种隐士书生式的幽静儒雅环境。康熙皇帝对太子可谓用心良苦。从此以后,每天日出日入,太子除了休息和吃饭,就是与师傅们一起研讨四书五。一向温和有礼的太子允,非常理解父皇的苦心安排,很愉快地接受这一切,也更加用功地读书学习。
4。恶梦般的教书生涯
康熙皇帝的太子是位读书天才,也是一位毁灭于读书生活的悲剧性人物。他的事例,在以后清代皇帝的读书生活之中,都引以为诫。
太子允十四岁了,读书十分认真,其学习之刻苦、学问之精达、做人之纯粹,使汤斌等几位师傅,除了叹服之外,仍然是叹服,实在无法再给太子一些人生的指点。读书学习,用功苦读,聪明听话,生活极有规律。师傅们所能做的,就是劝告太子,不要读书太过,要适当休息。
同时,几位师傅也隐隐担忧,太子如此用功,会不会出现意外?师傅们被太子突破极限的用功读书所震惊,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酷爱读书的学生,也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克勤克俭、专心读书的太子。因此,他们每天十分勤恳地侍立在认真读书的太子一旁,几天下来,耿介、汤斌已支撑不住,累病了。无奈之下,汤斌、耿介不得不上书,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