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佛像淡淡地对它们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
我们看孔子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而在这从容之前,其实是要经历千锤百炼的。
孔子所说的这样一个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历程,对于我们来讲,也是不同的人生阶段可以参照的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可以比照一下自己的心灵是否已经立起来了,是否少了一些迷思,是否已经通了天地大道,是否以包容悲悯去体谅他人,是否终于做到从心所欲。
同时还要看到,在当今这样一个加速发展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更加有效率的生活。
其实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有心理年龄,还有社会年龄。如果我们在二十岁、三十岁能够提前感悟到四十岁、五十岁的境界,已经建立了明晰的内心价值系统,已经能够把社会给予的压力变为一种生命反张力,已经可以做到从心所欲那样的一种淡定从容……那么我们说,这样的生命,才是有效率的生命。
英国的科学家公布过一个实验:
他们为了试一试南瓜这样一种普普通通的廉价的植物生命力能有多强,就在很多很多同时生长的小南瓜上加砝码,砝码的重量就是小南瓜所能承受的极限。
这样,不同的南瓜压不同的砝码,只有一个南瓜压得最多。从一天几克到几十克、几百克、几千克,这个南瓜成熟的时候,上面已经压了几百斤的重量。
最后的实验是把这个南瓜和其他南瓜放在一起,大家试着一刀剖下去,看质地有什么不同。
当别的南瓜都随着手起刀落噗噗地打开的时候,这个南瓜却把刀弹开了,把斧子也弹开了,最后,这个南瓜是用电锯吱吱嘎嘎锯开的。它的果肉的强度已经相当于一株成年的树干!
这是一个什么实验呢?其实就是一个生命实验,这就是我们现代人所处的外在环境跟我们内在反张力最好的写照。
在当今社会这样的竞争压力下,我们有理由不提前成熟吗?“只争朝夕”这句话用在今天是再合适不过了,一万年太久,七十年也太久。
学习《论语》,学习任何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
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圆润地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大概这就是《论语》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
《论语》原文
学而第一
『1。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0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0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0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0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0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0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米^花^书^库^ ;__
『1。0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0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0』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
『2。0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0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0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04』子曰:“吾十有(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0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0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0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0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0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2。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2』子曰:“君子不器。”
『2。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0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2。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第三
『3。0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0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3。0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uè何?”
『3。0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3。0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wú也。”
『3。06』季氏旅於泰山。子谓冉有曰:“女rǔ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3。0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3。0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0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3。10』子曰:“禘dì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3。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於奥,宁媚於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於天,吾所祷也。”
『3。14』子曰:“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3。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zōu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3。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xì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3。18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