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府,九如院。
不管是天佑、恒生,还是长生、天宝,都齐聚上房。
天慧反而不在,带着两个堂妹直接回她的院子。
在去东府前,初瑜曾对天慧说了东府变故之事,并且问她,是将她两个堂妹安置在她院子里,还是在福源堂后罩楼。
至于九如院,有恒生在养伤,当然不好安置弄潮姊妹;曹府其他客房的话,待外客还好,待两个侄女则显得怠慢。
天慧道:“当然是女儿的院子……老太太院子太大,下人又多,老太太在还好些,老太太既不在,妹妹们住着太拘束,也太冷清些……”
初瑜听了,很是满意,待接了弄潮姊妹两个后,就交给女儿招待。
虽说天佑他们小兄弟几个一直在府里,可待听说家里老太太去了东府,老爷、太太又去东府接了两位姑娘过来小住,就算是年纪最小的天宝,也能晓得不对头。
除了天宝还在稚龄,长生叔侄三个都不算小了,曹颙便没有隐瞒,说了曹颂被罢官,且拘押回京待审之事。
天佑眉头微蹙,神色肃穆。
恒生则瞪大眼睛,满脸不可思议。
长生抿着嘴唇,露出几分不安。
天宝也收了调皮,老实地站在一旁,一会儿看看父亲,一会儿又看看叔叔与哥哥们。
还是恒生忍不住先开口问道:“父亲,那二叔怎么办?”
他小时候就爱舞枪弄棒,对了曹颂的脾气,叔侄两个最是投契。
曹颙道:“雷霆雨露,俱是君恩……”
天佑与恒生兄弟两个对视一眼,目光中都带了无奈。
以曹家现下的势力,即便是那些八旗大姓,想要算计曹颂,也要掂量掂量。就算是结了生死仇家,曹家也无惧,再不济也可以纵横姻亲自保。
可要是发作曹颂的是宫里那位,曹家除了受着,还能有什么法子……
第一千三百八十三章 预防
能劝慰的都劝慰,该安抚的也安抚,如今只能等着曹颂到京。
在外人眼中,曹家简直是“衰运连连”,不是这个生病,就是那个罢官,曹颙这个当家人,心里当是不痛快的。
事实上,确实如此。
倒不是为了曹颂之事,而是户部开始到了忙的时候。
张廷玉既掌印吏部,那户部这边的差事自然是多压在曹颙身上。
偏生雍正为了彰显“恩宠”,并没有将曹颙身上的“兼工部尚书”去了,于是每三天曹颙还要抽出半日功夫处理工部政务。
虽说南方水患刚进入尾声,可今冬明春的赈灾事宜,就要开始着手准备。
今年春夏的洪灾,是百年一遇,即便李卫早就上折子提及修坝防洪之事,雍正也拨了银子过去,可下边官员拖沓,真正在洪水到来前修筑堤坝,准备好工事的,不足三成。
南方六省四十三府三百三十六个州县,数百万黎庶遇灾。这个数字,是现下报上来的,还有些新的州县,没有回报上来。
要根据灾情不同,减免赋税,赈济钱粮。
这是件繁琐的差事,幸好有各司对省份负责,曹颙这个掌堂尚书,只需监察即可。
除了户部工部政务上的繁重,他郁闷的就是“赈济”二字。
自古以来,折在“赈灾”上官员少了?
他能做到问心无愧,可却不能保证别人不丧心病狂。
若是纵容下去,不仅对不起百姓,等到东窗事发,他还要背负“失察之罪”。
不管是从良心上说,还是从曹家目前的处境说,这个罪名曹颙都不愿背负。
如今他首先想的,就是未雨绸缪,想个妥当的法子,制定好各项赈灾中的细则,并且将这个通过御批,形成旨意。如此一来,各级官员行事,有法可依。
谁若是犯了哪一条,也牵连不到旁人头上。
他上辈子学的是法学,这辈子也常翻大清律,现下终于找到“一展所长”的时候。
外加上蒋坚这个刑名出身的幕僚拾遗补缺,曹颙每晚在书房熬到半夜,用了小半月功夫,三易其稿,终于拟定了一份赈灾条陈。
八月三十晚,曹颙这份赈济条陈到了御前。
这份条陈足有三万余字,从户部堂官司官开始,到督抚布政使,到道台、知府,到知州、知县,到不入流的小吏,每人在赈济中的责任范围,都明确标出。
这不是曹颙凭空杜撰,而是根据户部历年赈灾记录,所出的职权划分。
只是早先大家在赈灾中的角色多是约定俗成,现在曹颙具体到字面上。
而后,对应的,就是差事懈怠、小误、谬误等对应的各项责罚,自然贪墨勒索是其中的重罪。
每一条,都是对着大清律来的,并没有逾越言辞。
按理来说,既是差事做的不好有罚,那差事做的好当有奖才是,只是曹颙不是傻子,才不会费力不讨好地想着如何鼓励褒奖官员之类的,可以想那些且能做到的只有雍正一个。
雍正最是厌恶官员贪墨,看到这折子没两眼,立时明白曹颙的深意。
这是一份开先河的折子。
若是按照这个赈济条陈执行下去,即便不能杜绝官员贪墨赈济钱粮,可也不会再想以往那样,一牵连就牵连一片。
清白的人被冤枉,不清白的上下推诿,一纠就是一个惊天大案。
雍正看的眼睛发亮,抬头吩咐陈福道:“去请怡亲王。”
雍正担心十三阿哥身体,不愿他受奔波之苦,在勤政殿侧殿给十三阿哥留了值房。十三阿哥办差晚的时候,就留在园子里安置。
因明日是大朝会,雍正方才与十三阿哥议朝政到深夜,才放十三阿哥出去,十三阿哥就在侧殿安置。
现下,雍正被这折子勾得来了精神,就忍不住传十三阿哥过来商议。
少一时,十三阿哥随着陈福进来。
雍正看了十三阿哥一眼,吩咐陈福道:“去取个绒毯。”
陈福应声下去,十三阿哥看了看座钟,已经是将近子时,道:“明日还有大朝,皇上还是早些安置的好……”
雍正指了指炕边,看着十三阿哥坐了,方道:“十三弟不是也没安置!朕原是要睡了,见了个好东西,又精神了……”说着,从炕几上捡起那折子,递给十三阿哥。
私下里,两人少了君臣的拘谨,多了几分兄弟的自在。
并非十三阿哥持宠而娇,而是晓得这样相处,最和皇上心思。
“好厚的折子……足有两寸高了……”十三阿哥接过折子,笑着说道。
雍正笑而不语,只挑挑眉,示意他打开看。
十三阿哥打开来,收起笑意,露出几分郑重。
按说十三阿哥现下分管户部,户部的这些折子他当先过眼,而后按照繁简不同,递到御前;只是皇上习惯事必躬亲,加上这两年十三阿哥身体不如以往,下边的折子反而是皇上先看过,需要圣裁的直接批示,将不用自己定夺的折子分派到十三阿哥处。
因此曹颙这折子,雍正先看过,十三阿哥这个掌部王爷才看见。
这会儿功夫,陈福已经蹑手蹑脚地进来,手中捧着一块藏青色驼绒薄毯。
“给王爷盖在腿上……”雍正低声吩咐道。
“嗻……”陈福低声应了,近前将毯子覆在十三阿哥腿上。
十三阿哥正看的入迷,浑然不觉。
雍正笑了笑,拿起另外一份没批过的折子看了起来。
一时之间,屋子里静寂无声,只有偶尔翻折子的声音……
过了足有一刻钟,十三阿哥才抬起头,使劲地揉了揉眼睛,而后继续看起来。
雍正笑着摇摇头,也不打断他,只吩咐陈福再点加两盏烛台。
宫里御用烛台,一个烛台能点九根蜡烛,都是一尺半高的羊脂白蜡。
两个烛台一加,屋子里立时又亮堂几分……
又过了两刻钟,十三阿哥再次抬起头,却是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雍正放下手中御笔,道:“是不是后悔了?”
十三阿哥讶然道:“皇上也想起当年事?”
雍正道:“看来谨慎两字用到关键时候,也没有什么不好……那年,朕同十三弟奉皇阿玛之命下江南赈灾,没想到却闹个灰头土脸……当时,还想着有皇子身份在那里摆着,谁敢糊弄,结果那些蠹虫上下串通一气,贪了多少去?只苦了百姓无辜……”
十三阿哥长吁了口气,道:“也难为曹颙能想到这些,换做其他人,怕是多是萧规曹随……只有他,是户部老人,晓得户部银库钱粮积攒的不易,又做过地方官,晓得百姓不易,才会想到这些……”
曹颙看似“谨慎”,将赈灾责任细化;可这番“谨慎”,又失了谨慎,显得热血了些。
雍正与十三阿哥对视一眼,两人都明白,曹颙这折子,于国于民是好事,对曹颙本人来说,却是“费力不讨好”,要得罪警示一大批人。
雍正却很是满意,点头道:“总算褪了小气,有名臣的样子……”
该夸的已经夸了,见雍正有兴致,十三阿哥想了想道:“皇上,这折子拟的细是细,可多是防范责罚之款,是否也要督促奖励一二,昭显皇上隆恩?”
雍正笑着点点头,道:“合该如此。朕要让天下臣工晓得,那些敢贪墨的,朕绝不轻饶;真正清廉为百姓做主的好官,朕也不会亏待……”
次日,大朝会。
虽说曹府距离紫禁城近了,可因圣驾驻扎圆明园,曹颙依旧是半夜起了。
将到西直门时,正好遇到左住,曹颙便叫他上了马车。
左住虽八股文章做得平平,会试落第,可因早年读书勤勉,四书五经读得踏实,考六部笔帖式时,同左成一样,都是甲等,授的是七品顶戴,也要参加大朝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