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家乡义乌县以及吴晗生前的许多友好、学者、干部、知识分子都正在用各种形式开展纪念活动,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吴晗同志的深厚感情。作为他的胞妹,从小得到他的培养教育的我,怀着极为深厚的手足之情,和大家一起来纪念我的大哥吴晗。
彭真同志对吴晗的重要题词指出:“吴晗同志从一个勤奋治学追求真理不断进步的历史学家和爱国的*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道路,是本世纪我国知识分子前进的光明大道。”这题词极为中肯,恰如其分地概括评价了吴晗的一生。纪念吴晗,为的是学习吴晗。我觉得吴晗一生有两大特点非常值得学习。这两大特点:一是他一生勤奋学习的精神;二是他高尚的品质和革命情操。
吴晗能成为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自然有他主客观的种种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勤奋好学。至于吴晗中年和晚年的刻苦学习,奋发有为,这是世人所共知的。可是,对他青少年时代的学习爱好,情操品质,为世人所知者甚少,我作为他的胞妹,自幼在一起长大,对他青少年时代的学习品德等情况是深知的。现仅就我所了解的几件小事,略述如下:
一 勤奋学习
我的父亲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秀才,他一生爱好文史,能诗会赋,有一手好书法。吴晗是他的长子,是弟妹们的“带头羊”,于是,父亲对吴晗的教育极为严格,对吴晗的学习抓得很紧。
我家有一部祖传史书《御批资治通鉴》。这部书素为父亲所喜爱。记得吴晗7岁时,父亲就开始教他念这部线装古书,每天念多少页,熟悉到什么程度,父亲都有明确的规定。开始时,吴晗年少贪玩,完不成作业,每每遭到父亲的严厉训斥。有时,要他跪在地上念,待背熟规定的页数,才让他站起来;不然,就要他晚上在煤油灯下念、背。那时,父亲就坐在桌边抽着旱烟守着,直到吴晗理解、背熟为止。吴晗上中学时,父亲还要他吟诗填词。父子在书信来往中经常以诗词酬和唱答。因此,吴晗少年时代,父亲对他的教导是煞费苦心的!待到吴晗12岁升入中学时,他已把那部线装古书《御批资治通鉴》全部读完了,甚至有些章节都能背诵如流,可以说这部书培养了吴晗对文史的学习兴趣,也是吴晗一生中研究史学的启蒙教科书。
1916年,吴晗7岁,父亲把他送入浙江金华傅村私立育德小学上学。教他语文和历史的老师杨志冰,是一位正直不阿、很有学问、很有声望的老先生。他很器重吴晗,认为吴晗聪明,记忆力强,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惊人才华。杨志冰还常常向人说起吴晗在他班上上语文课的一个故事:有一次,杨志冰在课堂上讲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全班学生都认真地盯着课文听讲,只有吴晗连课本也不打开,只抬着头注意听,杨老师误认为吴晗上课不专心,就罚他“站”,要他复述《祭十二郎文》,他不仅讲得流利,理解深透,就连《祭十二郎文》全篇约两千四百字都口若悬河地给背诵出来了。
从此,全校师生对吴晗都刮目相视,小学周围几十里内就有吴晗“才华出众,博闻强记”的赞誉。
吴浦月 吴晗的青少年时代(2)
父亲一生喜爱文史,在苦竹塘老家,他有个书斋,名为“梧轩书斋”。斋内藏书很多,有三个齐天花板高的书柜,装满了文、史方面的线装古书。吴晗少年时代,把父亲的全部藏书都看完了。因此,学校的课本已不能满足吴晗的求知欲。自己买书吧,腰包里没有钱,怎么办?吴晗想了个妙法,“借”。向父亲的亲朋好友去借,谁家有书就向谁借,尤其向义乌县里和邻近各县知名的藏书家去借。从此,无论是夏日炎炎,或是寒冬腊月,人们在田野山间的羊肠小径上,经常可以看到有个翩翩少年来往,有时还手持书卷,边走边看。这个少年就是乡亲们称之为“读书入了迷的书呆子”吴晗。吴晗为求知去借书,往往步行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忘了吃饭,不知疲劳。有好几次,他借书回来,一路上边走边看,脚尖尚未到家门,就已把借来的书看完了。于是,他爽性不进家门,又转身跑回去还了书再借。藏书家见此情况,还以为吴晗没看就送回的。当吴晗说明已经全部看完,人家还不相信,直到吴晗把全书内容滔滔不绝地讲了一遍,亲友们才相信,于是又都赞不绝口。
1921年,吴晗12岁,考上了浙江金华省立第七中学(旧制四年毕业)。吴晗虽在七中上学,但吃饭时在他们的饭厅里、上课时在他们的教室里,经常看不到吴晗的身影。因此,在他的成绩单上关于他的操行评语总是不大好的,主要是说他不遵守学校纪律,经常旷课,有时也不回学校去吃饭。假期回家,父亲每次看到这样的评语,总不免要大发雷霆,予以训斥,甚至狠揍他一顿。人们可能会问,吴晗时常不到学校上课,不在学校饭厅吃饭,他究竟到哪里去了呢?原来,老师教授的内容已远远满足不了吴晗的求知欲,他非常希望能买些自己所喜欢的书来攻读,但手头无钱,于是,就经常躲到书店里去借阅不花钱的书。书店里,文学、史学的书籍很多,在这个新天地里,真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正是吴晗所梦寐以求的乐园呀!于是,常常书店早上一开门,他就进去,一个人总是蹲在书店的角落里,如饥似渴地吮吸着他所需求的营养,常常是忘了回校吃饭,也忘了返校上课。经常整天待在书店里看书,直到书店关门,他才心满意足地返回学校睡觉,当然在学校的课堂上、食堂里,就难以找到他了。在那时,金华县城有两个书店,一家是商务印书馆,一家是中华书局,这就是吴晗上中学时最爱去的地方。就这样,吴晗在少年时代已博览群书。由于他对文、史有特殊爱好,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一生钻研史学的兴趣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晗上中学时,对史学的兴趣愈益深厚,连做梦都想着有朝一日能买几部自己盼望已久的史学书籍来攻读。可是难哪!哪里去找钱购买呢?
我幼小时,每年都用三个大竹筒做成扑满。新年春节,把亲友长辈送给我的压岁钱和平时父亲给我的零花钱丢进扑满。扑满是只进不出的,这样,我每年都可积满三大竹筒的“私蓄”,可换得好几块银元。这笔“私蓄”,家里任何人向我要都不给。可是,我却乖乖地都送给吴晗,因为我们兄妹四人中,大哥吴晗脾气最好,我从小就喜欢他。以后,我知道吴晗就用我送给他的一点“私蓄”购买了四部史书《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吴浦月 吴晗的青少年时代(3)
吴晗念中学时,每当放假回家,以及后来他中学毕业后在村中苦竹塘小学当教师的空闲时候,父亲总叫他去田野间放牛。吴晗就背着书包,带着一本文史书,骑在牛背上专心致志地看着。有时,自己坐在树荫下看书,任牛自己去找草吃。有一次,夕阳西下,农民们都收工回家,家里等呀等的,就是不见吴晗放牛回来,家里请了乡亲们四处寻找,也找不到牛和吴晗。原来吴晗看书着了迷,竟忘记自己是放牛了。那条老牛,在田野间随意啃吃青草,逍遥自在,后来就不知去向了。吴晗丢了牛,四处寻找,也找不到;倒是乡亲们把吴晗找回来了。当然这次免不了遭受父亲一顿训斥,牛呢?幸亏被邻村的乡亲们抓到,第二天就送回来了。
1925年,吴晗16岁,在金华七中毕业,一心想到北平报考清华、北大这两所国内最高学府。因为在这两所大学里有很多他所崇敬的著名史学界老前辈,他一心想在史学方面求得深造的机会。可这时家里经济日趋窘困,弟妹也已逐渐长大起来。况且父亲已患了肺病,又增添医药费的负担,全家收入,就是五六千斤谷子,维持一家六口的生活已是很勉强了,哪里还有力量供吴晗上大学呢?虽然吴晗的老师、父亲的世交杨志冰老先生一再劝说:“吴晗天资聪明,有才华,记忆力过人,家庭再困难,也应让他升学深造。”说实在的,父亲何尝不愿意让儿子升学深造?然而家庭经济负担不起,无奈何,只好把吴晗安排在村中苦竹塘小学当教员。
早在吴晗上中学时,父亲就给他订过婚,那是父亲的世交陈老伯的独生女儿,长得很漂亮,曾随其父亲数次来我家做客,她与吴晗年龄相仿,学龄相当,也在金华的一个女中上学。旧社会生活在浙江农村的人家,能供养女孩子上中学的,真是凤毛麟角。吴陈两家因为门第相当,在当时被认为是“诗书人家”。又因是世交,亲友中就有人为吴晗说媒,双方父母满口赞同。可吴晗立志求学,爱学问不爱红妆。十多岁的吴晗向父亲提出:“我要求学,不要美女!”满脑子封建父权思想的父亲,见儿子竟敢不遵父命,气得非同小可,狠打了儿子一顿,结果,还是给吴晗订了婚约。吴晗在少年时期,十分调皮爱闹,喜欢饮酒玩牌,爱游泳、骑马、抓鱼,豪放不羁,很像一匹野马,学校校规约束不住他。所以,学校对他的操行评语不好。女方因此认为吴晗这人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主动提出与吴晗解除婚约。吴晗毫不在乎,于是就解除了婚约。
对解除婚约,吴晗无动于衷;但不让升学,吴晗却耿耿于怀。因此,中学毕业后,吴晗曾瞒过父亲,得到母亲“私蓄”之助与中学同学傅樟风二人去南京考学校。二人到了南京,恰逢军阀孙传芳和卢永祥打仗,时局紧张,二人只好逃回家来。
吴晗不安于小学教师工作,总要求父亲让他升学。1928年暑假的一个晚上,吴晗为升学事与父亲争论起来,父亲有肺病,脾气很躁,又狠打了吴晗一顿。这一回,吴晗深知靠家中力量培养升大学已经无望,就暗暗地从厕所后门溜出,不辞而别了。这天夜里,大雨滂沱,天黑得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