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娶大脚女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千万别娶大脚女人-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述情况的发生。一则瑞典语谚语如是说:“钱袋促成丑人的婚姻。”尽管金钱能派上用场,但是金钱也不是保障。结婚多年以后女儿还有可能再次出现在家门口,让父亲深感绝望。一则黎巴嫩阿拉伯语谚语说道:“我把女儿嫁出去是为了减轻烦恼,可她又回到我身边,身后还跟着四个小家伙。”替女儿操心是父亲的本分:“有女儿的男人老得快。”(土耳其语)因此,一则西班牙语谚语建议道:“如果有人为你的女儿开出好条件,不用等到她爸爸从市场上回来。”女儿俏丽的长相可以使议婚顺利进行。如果求婚者爱女孩貌美,父亲可能只需要花费一小笔嫁妆或者根本不用掏钱就能把女儿处理掉:“如果你爱美人,就不应讨论嫁妆的数量。”(突尼斯阿拉伯语)这种观点在欧洲也相当普遍:
  女孩之美是一半嫁妆。(俄语)
  漂亮的少女不需要钱包。(德语)
  天生漂亮注定能嫁掉。(意大利语)
  美人把嫁妆挂在脸上。(英国英语)
  丑女人需要额外的金钱,但是无论美丑,娶一个过分有钱的新娘都是危险的。如果新娘带来丰厚的财产,婚姻关系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因为一个富有的新娘会在婚姻关系中享有更多的发言权。一则英语谚语警告说:“丰厚的嫁妆是长满荆棘的床。”另一则白俄罗斯语谚语却提出了相反的警告,“如果生活不好,别注意银子”,意思是说:择定的新郎倌儿虽然有钱但寡情薄义。一则希伯来语谚语从正反两方面发出了警告:“金钱婚姻由魔鬼缔造。”至于女孩子嘛,她本是两家男人的交换对象。一则汉语谚语说道:“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再或,如一则朝鲜语谚语所言:“女孩和流水送到哪算哪。”
  

一  女孩、女儿及新娘(5)
  【贞操德行】
  给女儿梳头梳到十二岁,保护她到十六岁,等她过了十六岁,不管谁要娶她,对他道声谢。(捷克语)
  一则希伯来语谚语为处女下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定义:“处女是含苞待放的玫瑰花。”很多文化过去(而且现在仍然经常)认为,女孩的婚龄宜早,一般是十五岁上下,最早到十岁。一则北非阿拉伯语谚语说道:“只要她到了能把盆端到口边的年龄,她就能怀上她妈所怀的。” 还有一则评语补充说,沙漠里的女孩早熟。在泰米尔人中,过去女孩不足十岁就完全可以嫁人,正如一则涉及娃娃新娘现象的泰米尔语谚语所言:“新娘开始长大的时候,丈夫死去了。”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有一些谚语谈及年纪极轻的女童婚姻,其中未发育的女童被喻为“未发酵好的面包”(Gordon 1959:452)。'40'俄罗斯人也以多少带点挖苦的口吻评论了年龄的差异:“新娘出生时,新郎已经骑在马背上。”一则来自巴西的葡萄牙语谚语强调了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的差异:“少女好比菠萝:上面也许青,可下面已成熟。”
  谚语强调婚前女孩“守身如玉”的重要性。害怕未婚女孩失身的谚语无所不在,原因如一则索布语谚语所述:“草药师没有治失身的药。”失身的女子名誉扫地,找到体面丈夫的机会不多。一则印度泰米尔语谚语如是说:“女孩的贞洁是嫁妆。”不过,更重要的是,失去宝贵贞操的女孩会让全家蒙羞,特别有损于父亲的威信。
  一则摩洛哥柏柏尔语谚语从父亲的角度说道,女孩无论如何是个耻辱。一则巴西葡萄牙语谚语如此描述失身之灾:“失节的女孩是全家的耻辱。”好人家的正派女儿应该闭门不出。心急如焚的父亲担心女儿的名誉受损,因为父亲的好名声取决于女儿的处女身:
  如果女孩外出,检查一下你的荣誉是否还在。(突尼斯阿拉伯语)
  花被采,茎被蹂躏。[花朵是女儿,茎指父母](马来语)
  金钱像女儿一样不能睡在院子里。(海地克里奥尔语)
  女儿是珍宝,也是夜不成眠的原因。(拉迪诺语)
  父亲面临着这样一个窘境:要么过早地把女儿嫁出去,要么根本嫁不出女儿。如果第一个求婚者庸庸碌碌,如何能确信还会有人前来求婚?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风险:第一,女孩失去贞操(或者更糟糕的是她怀孕了),随即失去“价值”;第二,她将永保贞节,成为一个受轻视、受揶揄的老处女。如果父亲拒绝所有求婚者,要么是因为他期盼着能找到更好的乘龙快婿,要么是因为他爱女心切而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求,两者都很可能导致上述结果。一则黎巴嫩阿拉伯语谚语说道:“不想嫁女的男人提高女儿的身价。”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欧洲,许多谚语警告人们要提防这种危险局面。例如:
  只有三件事要抓紧:女儿的婚姻、死者下葬和客人的肚子。(波斯语)
  死者和女儿应该尽快离家。(荷兰语)
  女儿和死鱼不是存物罐。(英国英语)
  女孩和鸡蛋不能久存。(德语、卢森堡语)
  女孩好比马匹,年轻时送不出去,就会走背运。(意大利语)
  甜梨和年轻女人不能久放。(荷兰弗里斯亚语)
  男人即使年纪大了,也能找到妻子。但是,对于女孩来说,一眨眼的工夫已经“太迟了”。“想让儿子娶媳妇就娶,能把女儿嫁出去就嫁”,这是一则在欧洲、南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以及阿拉伯世界非常流行的谚语。女孩好比鸡蛋、黄瓜、水果甚至死人,女孩不是容器,父母们必须及时把女儿弄出家门,例如,“复活节的苹果和三十岁的女孩失去了原味。”(法语、德语、卢森堡语)女孩嫁人重要无比,如一则希伯来语谚语建议道:“如果女儿年岁见长,释放你的奴隶,让他俩成婚。”另一则泰米尔语谚语也把父母推向相同的方向:“十岁以上的女孩应该出嫁,如果有必要,可以嫁给最下等人。”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一  女孩、女儿及新娘(6)
女孩子越晚结婚就越面临诱惑的巨大危险。女孩的贞洁神圣而又脆弱。很多文化用玻璃和水晶喻指贞洁的纤弱。
  女孩和玻璃总是处于危险之中。(德语)
  女孩是薄玻璃。(俄罗斯联邦奥塞梯语)
  女儿是脆弱的容器。(美国英语)
  女孩好比水晶,碎了就无法修复。(亚美尼亚语)
  有蜡封的瓶子和有处女膜的女孩[才是好的]。(马格里布地区阿拉伯语)
  玻璃和女孩易碎。(朝鲜语)
  最后一则谚语后面还有如下评语:“古老的礼仪分开男女以保护女孩,好使她们保持婚前玫瑰花蕾似的清新。”如何能使清新花蕾免受伤害?危险重重。如何确保她不被触碰?一则西班牙谚语说道:“头发和处女,多为假货。”许多谚语表明,有吸引力的女孩更难保持贞洁。
  处女子宫和圣诞节的阳光一样少见。(丹麦语)
  女孩诚实的性格像雪,雪融后再也看不见白色。(罗马尼西亚语)
  处女和美貌的结合多么罕见。(以色列希伯来语)
  纯洁的[只有]没人要的女孩。(美国英语、荷兰语)
  谚语坚持,女孩必须坚持不懈地抗拒失身的诱惑。假如人们说一个女孩“不干净了”(印度尼西亚语),意思是她“失去了贞洁”,因为失身受人歧视。源于多种语言的谚语反复强调,女孩应该“洁身自好”;应该对自己负责,失身是咎由自取。尽管一则荷兰语谚语指出,“年轻的处女不愿被火烧伤”,但女孩到处面临风险。哪怕她闭门不出也会碰到危险。如旁遮普人所说:“娘家的处女好比一团面粉,放在外头招乌鸦啄,放在里头招老鼠咬。”谚语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防止女孩招“啄”招“咬”,鼓励她保持端庄正派的行为举止。但是失去处男身在谚语里似乎不构成什么问题。涉及到贞洁和德行问题时,人们几乎不考虑做爱需要两个人的事实。谚语不强调分担责任。
  一个拥抱可以弄断一根手链。(普什图语)
  值得吻的女孩不能轻易吻到。(美国英语)
  选择那条保持纯洁[即贞洁]的道路。(尼泊尔语)
  姑娘只能怀一次孕。(卢旺达语)
  待在巢里,等着他来带你飞翔。(马格里布地区阿拉伯语)
  不看重贞洁的谚语几乎不存在。“如果你真的爱她,不用在意她是不是处女”(海地克里奥尔语)是一个罕见的例子,可大部分谚语都认为,女孩婚前“不检点”是件丑事,“不洁”导致怀孕更加丢人现眼。
  非难之声四起。一则爱沙尼亚语谚语用鄙夷的口气描述了这样一副可怖的情形:“关系结束了,堕落的女人在角落里,孩子坐在她腿上,奶渍留在她乳头上。” 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和###文化一样,称失节的女孩为“戴罪之人”:“偷偷犯下了罪,却要公开生孩子。”(达尔金语、鞑靼语)所有的文化都强调失节之丑,告诉姑娘们一失足成千古恨:
  凡是在水上撒网的人都想抓到鱼。(马提尼克岛克里奥尔语)
  五分钟的快乐,九个月的苦难。(巴西葡萄牙语)
  我们赞美新娘,而后人们发现她怀孕了。(突尼斯阿拉伯语)
  心急的处女还没当新娘就当了娘。(美国英语)
  舞姿被人赞赏的女孩将成为人们议论未婚先孕的谈资。(奥罗莫语)
  在一则###纳马语谚语中,一个怀了孕的姑娘失去了找到乘龙快婿的机会,她永远成不了酋长的正房:“怀孕的姑娘不能嫁给头号人物做正房。”无数警告随处可见:
  她从来不去洗澡的地方[众所周知这地方对姑娘来说很危险],但是……(阿根廷及智利马普切语)
  曾经有过……现在只剩下肚里的孩子。(俄语)
  有了孩子,挠背也迟了。(丹麦语)
  频繁地接吻以婴儿告终。(匈牙利语)
  宁要差嫁妆,不要坏礼物[非法怀孕]。(福尔富德语)
  

一  女孩、女儿及新娘(7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