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娶大脚女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千万别娶大脚女人-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莫娶有钱的老婆,因为她会傲慢待你,并吆喝你“去打水”。(摩洛哥阿拉伯语)
  想要推翻这些规则、动摇特权阶级地位的正是那些坚强、固执而又富有的老婆们——通常也被当做坏老婆。这里的意思很明白:只要有女人在,男人就不该做这些事情。角色的逆转被视为是可笑的,正如下面这则充满讽刺意味的卢旺达语谚语所言:“被老婆打了一顿后,阿傻说:‘给我个水罐,我去打水。’”一则来自印度的孟加拉语谚语也同样讽刺了拒绝给丈夫做饭的妻子:“亲爱的老婆呀,请不要给我做饭了。我就吃生米饭吧,不要哭了。”
  现在我们来看看女人的那四项工作吧。在“生育”那一节中,我们已经讨论过一些与哺育孩子有关的最重要的事情——牺牲、焦虑和充满爱心的全面照顾。这里将要讨论的是另外三项工作——煮饭、打扫和手工。
  

二  工 作(5)
  【煮 饭】
  未出世的孩子已经在说:“我母亲是最好的厨子。”(哈察语)
  无论在世界什么地方,食物都是人们每天的第一需要。即使逢年过节,那些终日在厨房里劳累的人也不得休息,用一则巴西葡萄牙语谚语来说:“不管这一天多么神圣,锅都要烧饭。”但所有这些饭菜首先都不是为那些真正做饭做菜的人准备的,而是为那些要吃饭吃菜的人准备的。一则芬兰语谚语这样讽刺说:“主妇在做饭的时候就已经满足了。”做饭是件非常累人的工作,谚语也对此给予广泛关注。笔者不会在这里一一列举烹调和烧烤过程中制作的各道饭菜和所使用的各种调料,但笔者将讨论相关的一些主要问题和观点。
  首先,做饭被视为女性的工作。笔者母亲有一本20世纪初出版的菜谱,上面有一则荷兰语谚语(原文是押韵的):“老婆个子虽然小,但是做饭做得好,男人尊敬得不得了。”世界各地各种不同文化的谚语都强调、坚持、宣称、命令或指出:厨房是女人的领地。
  女人不管如何聪明,都要守在厨房里面。(印度尼西亚语)
  女人和沙丁鱼一样,最终都要面对厨房。(阿根廷西班牙语)
  女人和炒锅一样,两者都属于厨房。(智利西班牙语)
  老婆和炉子都该在厨房。(摩洛哥拉迪诺语)
  能干的主妇即使下雪天也能把茶烧开。(鞑靼语)
  锅里爆炒的对男人无害。(卢旺达语)
  如此种种。男人们喜欢把母亲的厨艺理想化。谚语也非常重视母亲做的饭菜,强调说,只要有那些必备的调料,她就能做出美味的食物:“只要有面粉,我们的母亲就能做出面包来。”(希腊语)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母亲必须在场,因为她的亲临可以使食物更美味:
  母亲不在旁,吃饭肚子疼。(干达语)
  水虽然流过运河也是好的,母亲准备的饭菜即使不新鲜也好吃。(拉贾斯坦语)
  母子投契,蔬菜也是好早餐。(中国藏族语)
  在饥荒和贫困的年代,养活孩子需要花费心思,母亲绞尽脑汁努力去克服这种无望境界下的极大困难。有些谚语谈及母亲在贫穷中的绝望心境:
  春日的白天越来越长,母亲的糌粑却越来越小。(中国藏族语)
  孩子多得数不清,母亲痛苦受不尽。(汉语)
  食物眼看快吃完,当妈的最可怜。(干达语)
  香蕉树主干枯了,嫩苗也会干枯的。(雅卡语)
  母亲为孩子牺牲了自己的健康和幸福,正如一则来自赞比亚的汤加语谚语所言:“母耗子填不饱自己的肚子。”此外,其他一些动物的隐喻也说明了母亲的这种无私精神:
  自小牛降生后,母牛就不再知饱腹之滋味。(波斯语)
  孵蛋的母鸡只干活不吃食。(恩阿卡语)
  孩子们喜欢和母亲一起待在厨房里或在厨房附近,因为这样可以得到可口的小零食:“会叫‘娘’的孩子有食吃。”(加泰隆语)此外,世界各地的谚语也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母亲在家,孩子有油吃。(突尼斯阿拉伯语)
  有娘的孩子吃蛋糕。(加泰隆语)
  母亲的乳汁最养人。(英国英语)
  只有在亲娘的厨房里,你才能挑食。(阿散蒂语)
  和娘吃饭,不必讨剩饭[即讨好别人]。(豪萨语)
  有娘的孩子有面[食]吃。(莫西语)
  家里母亲做饭,一年到头都高兴。(孟加拉语)
  女人不管怎样,年轻还是年老,结婚还是没结婚,聪明还是愚笨,勤快还是懒惰,正直还是奸猾,不管她们厨艺是否高超,也不管她们是否喜欢,她们都必须在厨房里工作。原因很简单,因为她们生为女儿身。谚语指出,女人一旦结了婚,就应该伺候丈夫——也就是说,首先要在厨房里伺候他:“你来到这儿难道不是为了做饭吗?”一位干达族丈夫对不愿意做早餐的妻子这样说。
   。 想看书来

二  工 作(6)
而对男人来说,结婚不仅意味着他要在物质上供养妻子,而且还必须咽下妻子所做的食物,不管好吃不好吃:“老公是老婆养的猪,不管做的是什么,都得吃掉。”(爱沙尼亚语)一则埃及阿拉伯语谚语指出,习惯吃难吃的饭菜就意味着要接受一种糟糕的生活:“不管半瞎的妻子做了什么,丈夫都得一口吃下去。”
  大部分谚语都没有表明女人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但这里有一个罕见的例子:“天天煮饭的妻子不喜欢自己的婚姻。”在贫困的环境里,妻子的任务尤其艰巨,比如在上面那则谚语的起源地刚果的雅卡族农村,那里没有燃气、没有水、没有电,也没有厨房电器。日常食物在我们生活中是如此重要,因而人们催促女人,要竭尽全力提供美味的三餐。如果丈夫不满意,就会拒绝吃那令人生厌的食物。女人们得到提醒,男人们期待可口的三餐,她们的命运就取决于其服务的好坏,因此她们应该认真对待为丈夫做饭这件事:
  牛排要按男人的喜好来烤。(俄语)
  爱的根在[男人的]肚里。(摩洛哥柏柏尔语)
  想吃泥状食物,有人来给他做。(吉库尤语)
  丈夫不喜欢吃炖菜,妻子就不该做。(约鲁巴语)
  只要妻子还爱丈夫,她就会竭尽全力去烧炒炖煮。“你愿意为他做饭的那个人就是你所爱的人。”一则迪戈尔语谚语如是说。但是,由于妻子的禀赋不同,结果也会有人成功,有人不成功。虽然妻子厨艺好,丈夫很幸运,但他仍可能会因其他原因而无法吃到美味的食物。妻子可能对丈夫不满,失去了做饭的兴趣,因而剥夺他享有美味食物和可口三餐的权力,尽管这一权力被视为是不可剥夺的:
  她就这样,老婆只做圆白菜。(俄语)
  老婆在走下坡路,她给老公做什么,自己也只能吃什么。(奥罗莫语)
  妻子让丈夫挨饿,说明她不再爱他了。(雅卡语)
  偶尔妻子也会讨厌自己的丈夫和做饭的米。(泰米尔语)
  美貌似乎与做饭不相称:“漂亮不能当汤喝。”这则爱尔兰谚语就说明了这一根本事实。另外一则爱尔兰谚语适当地讽刺了这样一种情况:“她可能连一锅小马铃薯都煮不好,但端锅上桌时她还要打扮得漂漂亮亮。”此外,姑娘们还要被迫提前学习如何用美食去取悦未来丈夫的胃。
  妻子年轻,厨艺不精。(马达加斯加语)
  不会做玉米粥的姑娘,不能成为真正的好老婆。(罗马尼亚语)
  显然,“真正的”男人是不会自己做粥的。另外,做饭之前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不仅要拾柴打水,而且还要采集调料,去市场买米买菜,这些都是女人的工作。所需要的材料都备齐之后,还有别的工作要做呢。谚语中提到次数最多的工作(当然全是手工的工作了)是:
  碾磨:
  老婆磨面忙,老公睡觉香。(俄语)
  贪吃的大肚让磨面的女人泄气。(基隆迪语)
  婚姻的魔力就在于磨好面和做好饭。(雅卡语)
  披着昂贵披肩的穆拉托女人——她那制糖的磨不磨烧过的甘蔗。(古巴西班牙语)
  要娶就娶个知道什么是atole 和metate的女人。[atole是一种玉米面和牛奶做的饮料,metate是一种碾磨玉米的石头](墨西哥西班牙语)
  和面:
  女人和面时,可以留下来;女人做饭时,赶快走开。(阿拉伯语)
  不喜欢和面的女人筛面筛一天。(德语)
  看姑娘要看她面和的好坏,莫看她舞跳得如何。(丹麦语、美国英语)
  杵捣:
  捣臼处传来女人的歌声。 [指女人在碾甘蔗酿酒的时候唱歌] (吉库尤语)
  武器是[在]研钵。[研钵是女人碾面粉的工具,是一种食物和辛勤劳动的象征](赫赫语)
  [懒]媳妇丢了捣杵,又在门后找到它。(保加利亚语)
  

二  工 作(7)
只有把上面这些费时费力的事情做完后,才能开始真正的烹煮和烧烤。对于母亲养育孩子,谚语给予了直接的肯定;但对妻子们做出同样的成就,却并未受到肯定。相反,她们的这些努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许多谚语甚至还抱怨妻子们不够用心。然而,一则库尔德语谚语却非同一般,它慷慨地承认:“在能吃上饱饭的家里,主妇是只母狮。”——这是对那几十亿不同年龄、在不同厨房里劳作的女人们的致敬。她们想方设法填饱身边那些饥饿的嘴,这确实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奇妙的成就。
  

意像的含义(1)
茶杯和茶匙相处,少不了叮当作响。(乌德穆尔特语)
  要考察谚语中与女人相关的意象是件艰巨的工作。笔者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一千多个不同的富有创造性的隐喻。'81'乍一看似乎女人被任意地比喻成任何东西:物品、植物、动物、自然现象(如雨、电)、某个地方(如厨房、卧室)及宇宙万物(如天堂、大地、地狱和水等)。和广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