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天堂、大地、地狱和水等)。和广告一样,谚语也利用一些出其不意的比喻和一些引人好奇的意象来吸引人们的注意。这样一来,女人可能会是沙丁鱼(葡萄牙语)、金合欢树(科萨语)、细毛羊(索托语)、毯子(阿散蒂语)、蜜蜂(德语)、玫瑰果(法语)、耕作过的马铃薯地(干达语)、小径(南非荷兰语)、桥(亚美尼亚语)、母老虎(汉语)、晨祷时披的披巾(希伯来语)、瓜(西班牙语)、香蕉树(吉库尤语)、月光(泰卢固语)、红辣椒(日语、越南语)、水(保加利亚语)、蜡烛台(土耳其语)等。
如何能在这样一大堆非常规的意象中找到一些逻辑性呢?或者更确切地说,这其中能有逻辑性吗?带着这一基本问题,笔者开始想,人类共同经验的各种不同领域可能会对这些隐喻的发明者产生一些束缚,这当中是否可能有一些联系呢。人们(可能首先是男人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经历,用谚语这种形式来谈论(或者说过去常常谈论)女人。因此,似乎可以把谚语和隐喻的使用看成是面镜子,这面镜子反映的并非是真实的现实,而是人们所看到的或所想象的现实。如果人们用隐喻来思考的话,那他们的谚语只能表达出他们对生活关键问题的一些隐藏的(甚至也许是下意识的)看法。意象反映出人们的理想。在各种文化中,尽管背景各不相同,人类的基本理想是相似的。在日常生活中,理想的关系是人们所努力追求的;但令人失望的是,这也是非常难以实现的,因为一个人的梦想和理想会妨碍另一个人的利益。那些引用谚语的人们喜欢把自己及自己的群体放到一个最引人注目而且最有利可图的地位,与“其他” 所有群体相对照。而且,他们巧妙地使用丰富多样的意象,以达到这一目的。
意象是解读人们对待两性关系及两性等级——有利的和不利的——的态度和策略的一把极为恰当的钥匙。这些意象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使我们了解那些为人们所珍视的信仰和为人们所捍卫的利益。有时,完全不同的文化会使用完全相同的隐喻或比拟;而反之,不同的隐喻通常也能传达非常相似的思想信息,因为人类的经历都是一样的。这里所说的意象包括:明喻、隐喻和转喻,但是三者还有所不同。
在明喻中,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由“像”字连接,例如下面这则鲁巴语谚语:“女人像大地,人人都能坐在上面。”或者如这则希伯来语谚语:“坏女人就像是丈夫的麻风病。”同一则谚语有许多不同的变体,有时用“像”字连接,有时又省略“像”字(在口语中并不罕见),但意象保持不变。而且,“像”字的省略简化也加强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因此,不可否认,一则这样的保加利亚语谚语“男人是火,女人是水”比“男人像火一样,女人像水一样”语气要强烈。不管怎样,这两种变体都将本体和喻体联系了起来。转喻也可以说是隐喻的一个分支,我们在这里做这样的划分是有原因的。作为比喻表达的一种形式,转喻的喻体和本体不像明喻和隐喻那样有很大的不同。相反,转喻是从同一个喻体中选出某一具体的方面或态度,以之来表示整体。例如,女人被比做烤炉和炉子,因为她们总是在厨房里工作。而且,女人被比做长长的头发,如“头发长,见识短”;或胸部,如“胸大有奶无智慧”。在这里,头发和胸部都是指这个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与头发和胸部相关的全体女人。显然,许多谚语都把女性身体的这两个部位当做是女性的代表。总之,这三种富有诗意的表达方法——明喻、隐喻和转喻在谚语中都很常见。
。 想看书来
意像的含义(2)
谚语中的意象主要分为两大类:把女人比做物品和把女人比做动物。在把女人比做食物的隐喻中这两类意象重叠。而第三个常见的意象类别是把女人比做具体的地方和空间。
。。
一 把女人比做物品(1)
渔网破了,被丢弃在岸上。(毛利语)
在谚语中,女人通常被比做物品,由男性使用者来处理。这些物品可以是无生命的,也可以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物品包括植物和动物,两者常常会变成男人口中的食物,不管他吃素还是吃肉。不管能不能吃,女性的身体给谚语创作者们提供了许多灵感。首先,身体被比做容器,可以容纳器官和体液,也可以装下饥饿和食物,还可以蕴含美好或恶毒的情感。此外,女性的身体还是一个特殊的容器,可以孕育未出世的人类。
【容 器】
水罐只能打破一次。(乌兹别克语)
容器很可能是世界各地关于“女人”的比喻中一个最重要的隐喻。笔者找到了一百多个把女人比做不同容器的隐喻:有的比做小器皿,如袋子、篮子、瓶子、杯子、桶、渔网、葫芦瓢、葫芦碗、缸、罐、壶、臼、炉子、水罐、炖锅、花瓶;有的比做大器具,如床、垃圾箱、米桶、缸和洗衣盆等。此外,还有一些容器意象(为保护女人,或为保护她们不受诱惑)把女人比做衣服、外套、厨房、帐篷、面纱、住所、栅栏、篱笆、高墙以及洞穴、水池、坑、马厩、房子和船等。
这种容器隐喻表明,人们认为女人的用途多多,全都必不可少:她们可以受孕,在子宫里孕育孩子,然后将他们生出来;而且,她们所做的工作或她们应该做的工作总的来说是为了家庭,特别是为了丈夫。有许多谚语用厨房器皿来比喻女人怀孕及其给家庭所带来的好处:
家里孩子多,如同鸡蛋装满篮。(荷兰语)
没有水罐的男人干渴难耐。[打水是女人的工作](雅卡语)
女人是装满面粉的篮子,饥饿自己会来。(翁本杜语)
好炉子烤出好面包。(罗马尼亚语)
通常,容器子宫,以及在具体情况下人们可望而不及的子宫的触手可得或遥不可及。于是,容器与某种象征“男性”的物品互为补充,这种“男性”物品或要进入或要遮盖象征“女性”的物品,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成双结对的隐喻:臼和杵、鞋和脚、长袜和腿、烛台和蜡烛、锅和锅盖、碗和勺、锅和铲等。
谚语反复强调,女性的容器在正式打开之前,须禁止不受欢迎的外来者入侵。过去(或现在,一直到今天),最好在新婚之夜才破处女之身。上面那则乌兹别克语谚语就用水罐这一容器做隐喻,来说明女人失去了贞洁或贞操。一则古巴谚语也使用了同样的隐喻:“铃铛破了不再响。”水罐或铃铛都应该由新郎来打破,这个新郎理应是她一生中所“认识”的唯一的男人。一般来说,人们所熟悉的最脆弱的“处女”容器是玻璃或水晶制品。下面这些例子中含有其他一些容器的隐喻,指的是女人的贞操及其吸引力和不可靠性:
不可对小姑娘和小袋子随便。(日语)
瓶子要有塞子[才是好瓶子],姑娘要有处女膜。(阿拉伯语)
十二岁以前,女孩是个杯子,十六岁前是个缸,十六岁以后,就要感谢那个把她带出家的男人了。(捷克语)
容器虽小,盛的都是精华。(智利、厄瓜多尔及波多黎各西班牙语)
大多数有关容器的谚语不断强调,女人的容器不仅在结婚前要受到控制,而且还要终生受控,或者至少在更年期之前如此,因为每个男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亲生的。这是容器谚语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不管这些谚语说的是谁——新娘、妻妾、还是寡妇。为了不让子宫受到外部威胁,人们建议把女性那脆弱的容器安全地保护起来,最好放到她父亲或丈夫的房子里。
房子除了可对子宫提供特别保护外,其隐喻意义上也和子宫一致,正如下面这则奥罗莫语谚语(显然,男人是被比做了柱子的)所言:“房子没有了顶梁柱,如同妻子没有丈夫一样。”下面两则与性有关的谚语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
不是所有的房子都可以过夜的。(班巴拉语)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 把女人比做物品(2)
体外射精就如在屋里吃完饭再跑到走廊上去吐出来。(泰语)
前面曾提到过两则汉语和英语谚语,把出轨男人的行为比做“从屋里向大街上吐痰”,而出轨女人的行为却是“从大街上向屋里吐痰”。有时女人或女人的子宫被喻为宽敞的堡垒或城堡。在战争中,对所有者来说,这样的堡垒或城堡是要受到保护和捍卫的,但对侵略者来说,它们却是要被占领和征服的目标,男性对子宫的所有权必须要妥协,而且这个容器最终也要屈服,不管是出于自愿还是受到了征服者的强迫。对尚未有真正主人的城堡来说,这样的结局还没那么悲惨;但如果主人虚弱,无法好好保护自己或自己的“财产”,主人必须要责怪自己没能好好保护城堡,这就是一场灾难了。“合法”主人喜欢用担忧的语气来谈论这些威胁,正如下面这则流传于整个南部欧洲和拉丁美洲的谚语所表现的那样。这则谚语及其意象在传播的过程中产生出不同的变体,但其中所隐含的忧虑丝毫不变:
有美妻住在边疆的城堡里,男人永不得安宁。(意大利语)
家有漂亮老婆、住在边疆的城堡或把葡萄园开在大路边的男人,战事永不休。(西班牙语、葡萄牙语)
家中有美妻,边疆有城堡,窗户临大街,战事永不停。(巴西葡萄牙语)
然而,入侵者眼中的这个堡垒或城堡却并非如此,而且他们的语气充满了乐观:
姑娘和城堡终会降服。(依地语)
妥协的女人和城堡已经被征服了一半。(瑞典语)
谈判一旦开始,城堡和女人都不会坚持长久。(美国英语)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谚语所捍卫的两性等级中,女人不应该有这样一个引人注目、可以保护自己那宝贝小容器的城堡。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