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娶大脚女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千万别娶大脚女人-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则米尼安卡语谚语如是说:“老葫芦也有用处。”这是一种拟人的手法。动物、身体部位和各种无生命的东西常常被拟人化,被赋予了思辨或行动能力。如“妈妈的背坐下来就犯罪”(基隆迪语);“唯见一把茶壶配五个杯,谁见一个茶杯配五把壶”(汉语)。
  夸张也是一种有意思的修辞手段,如以下谚语所示,“千个女人,千张嘴”(阿散蒂语);“爱情可以使麻子变成酒窝”(日语);“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汉语)。
  谚语通常由一句话组成,很少包含两句以上的话。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谚语简洁固定的艺术形式特征。有些谚语甚至还采取电报体,有些词,尤其是介词、动词及代词,经常被省略,于是这种简化的形式变成了一种神秘的话语。一则孟加拉语谚语如是说道:“大雪茄,小妻子。”这则谚语非常简洁地表达了雪茄和妻子是优越生活的组成部分,但前提条件是雪茄和妻子的大小要符合理想的规范。一则来自塞内加尔的沃洛夫语电报式谚语乍一看显得有些神秘:“家庭…名字…女人…妻子:是。别走,我留下来;别说话,我沉默;别做,我放弃。”其意思是说:为人妻的女人姓“是”;你说“别走”,她回答“我留下来”;你说“别说话”,她回答“我沉默”;你说“别做”,她回答“我放弃”。
   txt小说上传分享

特 征(2)
很多谚语采用排比结构,即带有变化的重复,也就是说,动词、名词或形容词的排比形式可以有力地加强相似和相对的意义,正如一则源于厄立特里亚的提格里尼亚语谚语重复使用动词“生”:“生女儿就是生麻烦。”此外,还有两个例子:“女人的智慧,猴子的智慧。”(日语)“船随舵手,女随男。”(越南语)尽管一些哲学家认为,任何语言都可以被翻译,都可以被非母语者理解,但是其他的修辞手段,如谐音、头韵、押韵、节奏、重复、词语游戏等等,经翻译之后也许能得到保留,也许不能(Wiredu 1995:56…57)。谚语的押韵通常消失了,这样的损失令人遗憾。尽管如此,很多经过翻译的谚语仍然生动活泼、富有说服力。事实依然是事实:没有翻译工作,不懂外语的人根本不可能接触到其他文化的谚语。'11'
  谚语的最后一个特征是,谚语频繁使用一些反复出现的模式化形象。关于女人的谚语大量地使用身体特征、年龄、性别、身材之类的模式化形象。谚语呈示诸如此类的“典型”特性,旨在让人们不假思索、不由自主地表示同意。全球广告业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些陈词滥调和修辞语。在这模式化的谚语中,使用者的性别身份似乎显而易见。难道哪个女人会说“女人和牛排,打得越重,变得越好”(德语)或“女人像山羊一样,哪里长蓟往哪儿拴”(卢旺达语)?又或“永远别相信女人,哪怕她为你生了七个儿子”(日语)。
  一个人是不是极不可能去贬损自己所属的群体呢?然而,事情并没那么简单,问题是我们在谈论谁的群体。这一切都关系到归属立场,都是利益问题。以下这则刚果林加拉语谚语就很能说明问题:“和女人一起吃饭等于和巫婆同桌。”刚果的女人,尤其是看见儿子婚期临近的母亲,常常不厌其烦地引用这句流行的谚语,警告儿子留意他未来妻子的思想动机。从母亲的立场出发,她“自然”要站在儿子一边与未来的儿媳作对。血缘亲情是她的主要利益所在,而且母子之情更是首当其冲。从母子情的角度来看,未来的儿媳妇只是个不可靠的外来者。对这位母亲和很多其他人一样,策略和利益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她确实无意于瓦解自己的群体。实际上她并不认为应该首先效忠于“女人”。女人的利益和忠诚是非常复杂的,关于女人的谚语不能被简化成单纯的性别对抗。
  

变化的语境,不变的内核(1)
必须有事发生,才会有谚语。(伊博语)
  讨论“女性身体”之前我们最后再谈几个问题。首先,一些谚语专家认为,谚语只有在被应用的那一刻才获得具体的情境意义。'12'每一次应用都使谚语获得新的意义,而且这些新的意义也可以加以研究,必会卓有成效,对此笔者没有异议。但是每一则谚语都有一个意义内核,不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一批来自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谚语,鉴于研究材料的特性,我们决定使用比较法,重点研究世界各地谚语内在的核心意义和信息。'13'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谚语是否相互冲突,因而相互中和抵消呢?这个问题与谚语在日常生活和日常语言中的应用没有什么相关性。举例来说,以下两则刚果卢巴语谚语表达了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的冲撞:“单妻等于独眼”和“娶两妻,早年亡”。两则谚语同时摆明两种婚姻制的长短优劣,因此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取舍。这的确是个策略问题。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谚语俗语的字面和比喻意义的问题。据说有两种谚语:(1)原本是直白的陈述;(2)一开始就被当做比喻的谚语。关于性别的谚语同样如此。首先,有些谚语明确地喻指男女两性、父母儿女或乳房、胡须、阴部、阳具等身体部位。谚语非常看重身体,这一点对谚语使用者有利。例如,一则奥罗莫谚语如是说“男人握住男根撒尿”,意思是说男人应该发挥其生理优势,同时也隐约地强调了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我们也许会利用这类涉及身体或两性类别的谚语来讨论性别问题,也许不会。再者,一些谚语虽然根本未直接指涉两性的身体特性,但是“传统”认为它们包含了极其贴切的信息,喻指理想的或越轨的性别角色和性别关系。如“抓鸟之前先取来鸟笼”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岛克里奥尔语),意思是说男人结婚之前应该先有住所。
  谚语的字面和比喻意义很难被截然分开。字面意义从来都是一个问题重重的概念:字面意义终结于何处,而修辞意义又从何处开始?人们要么认为俗语大致上是所有谚语、格言、戒律的庇护所,要么把俗语定义为“直白的”、不含隐喻的陈述,与真的(即隐喻的)谚语相对。这样看来,一则加纳阿散蒂语谚语“母鸡知道什么时候天亮,但她只看公鸡的嘴”,不是什么自然史课,而是用隐喻的方式提醒妻子闭口,让丈夫说话,“真的”谚语具有修辞性。
  谚语专家有时候倾向于视“直白的俗语”为无用的例子,加以排斥。本书不排斥俗语,凡是涉及女性身份的俗语都将得到充分重视。对于“一夜辛苦只得了个女儿” (西班牙语),我们可以按字面意义来理解,也可以把它解读成是对徒劳无功的现实感到失望的隐喻。然而,后一种解读丝毫掩饰不了嫌恶女儿的顽固态度。再如,在一则来自象牙海岸的鲍勒语谚语中,一位穷人引用以下的俗语来表达对自己悲苦生活的不满,“寡妇来不来月经没什么两样”。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在那位穷人所生活的社会里寡妇和经期妇女一样,没有享受性生活的权力。结合那位穷人的具体情况,这则谚语喻指贫困的生活:节日也好,平常的日子也好,对于穷人来说没什么两样,因为穷人的生活总是那样阴郁乏味。关于性别的一些“平常的”评论被想当然地看成是一种隐喻,用来对其他事情发表意见。因此直接陈述和比喻陈述之分在此显得不合时宜。以上例子证明,不能将直白的陈述与所谓的“真的”(即隐喻的)谚语截然分开,因为直接陈述确实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隐喻意义,但原来的字面意义并没有消失。尽管以上引用的关于寡妇的鲍勒语谚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完全出人意料的意义层面,其“内核”依然存在,因为它继续提醒听者注意,鲍勒文化剥夺了寡妇的性自由。
  有鉴于本书的研究目标,我们收集了从字面上喻指女人的谚语和一开始就隐射女性性别的谚语。两类谚语以不同的方式传达着有关女人的信息:源于观察、规定、警训等直接信息,或使用比喻和各种意象的间接信息。显然,我们或许需要更多背景知识才能辨清第二类信息与性别的潜在关系。本书就此提供了一些必要的解释。
  

变化的语境,不变的内核(2)
谚语夸大事实,将人或物理想化、简单化、模式化;谚语也还插科打诨,而且在使用语境中,谚语的真实含义与其可能产生的意义没有多少关联。因此,在地区语境中,谚语所反映出来的严重的厌女情绪有可能经过讨论和被人嘲弄后而减弱(Yankah 1989b:136)。谚语的语境价值取决于说话者论争的需要。话虽如此,关于性别的谚语通常表现出一种主导性观点。
  笔者从书面材料和口头交谈中搜集而来的15;735条谚语,全部被列入本书的研究范围,而最广义上的谚语是被当成一个粗略的、现有的跨文化文学体裁的一部分来加以考察的。然而,反映男性观点、鼓吹男性性别优势、保护男性利益特权的谚语数量之大,影响之深远,的确令人乍舌。如果说谚语能反映“真理”,那它所反映的真理当然总是深藏在利益之下的。从女性角度出发获求“真理”并非易事,不仅仅在谚语中如此。
  在许多社会里,女人的观点并未得到足够的体现,甚或被排除在公共领域和公共事务之外。而笔者搜集到的口头或书面谚语(如谚语集和谚语词典)同样没有充分体现出女人的观点,尽管笔者曾经刻意地去寻找和问求。由于书面资料相对匮乏,系统地研究过去女人的所思所想从来都是一项艰难的工作。谚语不外乎反映了人类历史的规律,而妇女的观点和声音,尤其是那些富有争议的观点和声音,相对较晚才进入公共空间。我们先祖中沉默的多数甚至很有可能表面遵从社会统治秩序,大部分的谚语视社会统治秩序为“自然”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