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钱学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走近钱学森-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懒粞А�
  这“帮助中国办学”,办的就是1910年新建的“清华学堂”(即清华大学前身)。1911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留美预备学校),专门培养、派遣赴美留学生。1928年,“清华学校”改建为国立清华大学。这样,当时全国各地的大学毕业生想要公费留学美国,就要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
  钱学森在南京的考试科目有《物理》、《微积分》、《热力学》、《机械工程》,另外还有中文、英文以及第二外语的考试。尽管到那里参加考试的都是各校的尖子,钱学森还是对自己能够脱颖而出充满信心。
  钱学森从南京回到杭州,静候佳音。在金秋十月,他欣喜地获知,自己考上了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
  在钱学森保存多年的《国立清华大学考选留美公费生揭晓通告(1934年10月2日)》上,写着“航空门(机架组)一名 钱学森”。
  当时,在清华大学考选留美公费生只有一个“航空机架”专业名额。所谓“航空机架”,也就是飞机机架的设计和制造。飞机除了发动机之外的部分,就是机架。这清楚表明,钱学森作为交通大学铁道机械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已经改学航空机械工程了。诚如钱学森后来所回忆的:“1934年夏我报考清华公费留美,改行了,要学航空工程。录取后,在国内杭州笕桥及南昌的飞机工厂见习了几个月,算是入门。”
  在每年100名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之中,从1933年起才开始设置一个名额赴美学习“航空机架”。比钱学森早一年,即193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的林同骅,考取了这一名额,成为清华大学第一个“航空机架”专业留美公费生。林同骅是四川重庆人,也出生于1911年,与钱学森同龄。钱学森因伤寒病休学一年,所以比林同骅晚一年报考这一专业。林同骅后来成功设计、制造了中国首架运输机。
  在“航空救国”的口号下,1933年,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技术处处长钱昌祚提出,航空“工程师之训练,宜于工科大学设立航空工程学系,即军官出身者,亦可送至大学训练,可利用工科大学之普通工程设备,得有良好之基础”。这样,在1934年,航空委员会召开航空技术会议,决定协助各大学设立航空工程学系。
  1934年,清华大学在机械工程学系设立了“航空工程组”,相当于航空工程专业。聘请了世界著名航空专家华敦德博士来校任教。他在清华工作了近两年,为清华大学航空工程专业做了开创性工作。王助、庄前鼎、王士倬、李辑祥、冯桂连、殷文友教授,也加入了这一新兴的专业,开设理论空气力学、飞机工程、飞机机架设计、内燃机实验、飞机机架实验等课程。
  钱学森在1934年考取“航空机架”留美公费生之后,主持招考工作的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叶企孙安排钱学森到清华大学进修一年航空专业,为出国学习航空工程作好准备。
  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组”的“二王”,成了钱学森的导师。这“二王”,即王助教授和王士倬教授。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在“二王”的指导下
根据导师的安排,钱学森先在杭州、南京、南昌的机场或者飞机修理工厂实习,然后到北京清华大学接受导师的辅导。那时候,全中国只有一百来架进口飞机,没有一家像样的飞机制造厂。钱学森的实习地点,与早他一年的林同骅的实习地点完全一样。
  杭州的笕桥机场,是当时最重要的航空专业实习场所。
  笕桥机场位于杭州市东北,离市中心约11千米。那里原本是清末八十一标马队和炮营校场,在1931年改建为军用飞机场。后来笕桥机场在1957年扩建为民用机场,成为杭州的空中门户,直至2000年由于萧山机场的建成,笕桥机场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笕桥机场在1931年改建为军用飞机场的同时,还建成了中央航空学校,专门从事培养航空人才。就在钱学森前往笕桥的前夕,1933年8月,“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公司”在笕桥筹备成立。
  家在杭州的钱学森,去笕桥机场实习当然是最方便的了,所以在笕桥机场的实习期最长。
  钱学森在笕桥机场有两个“第一次”:
  一是第一次看见了飞机,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停在地上的飞机。那时候,钱学森不仅从来没有乘坐过飞机,也没有细细观看过飞机。笕桥机场上停着两架“布莱盖”飞机。
  那是民国二十三年,即1934年刚从法国进口的布莱盖Bre…273侦察轰炸机。当时中国买了十架,从法国飞抵上海,编号为501至510。这十架布莱盖Bre…273侦察轰炸机从上海飞往南京,一时间轰动首都南京。当时,蒋介石不在南京,而在江西南昌行辕指挥“剿共”,他决定买这十架侦察轰炸机就是为了“剿共”之用。然而,当这十架侦察轰炸机从南京飞往南昌的时候,到达南昌却只有八架——其中两架飞机在中途由于驾驶不慎,在鄱阳湖口迫降时失事!
  后来,那八架之中,有两架飞往杭州笕桥机场。钱学森在笕桥机场有机会第一次与刚刚进口的法国飞机“亲密接触”。
  钱学森的另一收获是在笕桥机场第一次见到了他的导师、鼎鼎大名的飞机设计师王助教授。
  2006年4月*主席在美国西雅图访问波音公司时,公司总裁曾详尽地向胡主席介绍王助对波音的贡献。王助是波音公司第一位设计师,他为波音设计了第一架飞机,因此有人把王助称为“波音之父”。
  王助,字禹朋,1893年出生于北京。1909年,年仅16岁的王助被清朝大臣选中到英国留学,1915年9月,转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航空工程,获得航空硕士学位,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航空工程学位。1917年,王助被聘为波音飞机公司第一任总工程师。他设计出乙型水上飞机,一下卖出50架,使波音飞机公司赚到了“第一桶金”。就在王助成为波音公司的顶梁柱的时候,美国的种族歧视使他无法忍受。作为总工程师的他竟然无法进入测试场地对自己设计的飞机进行测试!王助忍无可忍,于1918年2月回国。1931年,王助出任中国航空公司总工程师。1933年8月,王助出任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公司第一任监理,在笕桥工作了三年。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公司是中国与美国合资经营的,修理、组装和制造飞机235架,其中包括“道格拉斯”教练机、“霍克…Ⅱ”和“霍克…Ⅲ”战斗机、“弗利特”教练机、“雪力克”截击机和“诺斯罗普”轻轰炸机等。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公司是旧中国历史上修造飞机最多的飞机制造厂。
  王助很喜欢聪慧好学的钱学森,他教导钱学森务必重视工程技术实践和制造工艺问题。
  在钱学森晚年,当他回忆曾经对他产生过深刻影响的17位先辈之中,王助也是其中之一。钱学森写道:“预备留美 王助——经验设计。”
  1965年3月4日,王助在台南病逝,终年73岁。
  在笕桥机场实习了一段时间之后,钱学森又到南昌、南京两家国民党空军的飞机修理厂实习。在那里,钱学森见到了美国制造的“寇蒂斯”飞机。
  格伦·哈蒙德·寇蒂斯是美国早期的飞机设计师,擅长设计水上飞机和军用飞机。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先生用中国同盟会美洲总部募集的捐款购买了六架“寇蒂斯”飞机,从美国飞抵南京。钱学森在南京飞机修理厂里见到的,就是上了“年纪”的孙中山当年所购的“寇蒂斯”飞机。
  经过实习,钱学森对于飞机有了许多感性的认识。他在结束实习之后,回到离别已经五年的北京。在清华大学,钱学森面见导师王士倬教授。
  王士倬比王助年轻12岁,只比钱学森大6岁。跟王助一样,王士倬也是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航空工程硕士。他主持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座风洞,是中国航空事业先驱人物之一。
  王士倬教授说,虽然飞机是美国莱特兄弟在1903年发明的,但是中国人很早就有着飞天梦想。他讲述了“万户飞天”的故事,给钱学森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王助、王士倬这两位教授的指导下,钱学森开始走进了航空工程的科学殿堂。
  ① 据2009年10月11日采访章杰所得。
  ① 2009年9月25日电话采访。
  ① 这一珍贵照片是钱学森的堂甥陈天山先生提供给作者。
  ① 钱永龄,《我家往事》。
  ① 钱永龄,《我家往事》。
  ① 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① 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① 钱学森,《在授奖仪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1年10月19日。
  ① 钱学森,《图书馆与钱学森》,1996年4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揭幕典礼上的书面发言。
  ① 钱学森,《北京师大附中的六年》,《光明日报》,2007年12月3日。
  ① 2006年8月29日采访钱永刚于上海。
  ② 2001年9月24日钱学森与张劲夫的谈话。
  ① 钱永龄,《我家往事》。
  ① 钱学森,《图书馆与钱学森》,1996年4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揭幕典礼上的书面发言。
  

横渡太平洋
经过一年的实习,在1935年8月,钱学森负笈东行,从上海乘坐“杰克逊总统号”邮轮横渡太平洋,前往美国西岸的西雅图。
  这是钱学森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出国。钱学森的父亲送他到上海,一直送到黄浦江码头,登上“杰克逊总统号”邮轮。
  在“杰克逊总统号”邮轮上,20名来自中国天南地北的清华大学留学美国公费生第一次大团聚。他们是:
  历史学门(注重美国史)一名 杨绍震
  考古学门一名 夏鼐
  油类工业门一名 孙令衔
  造纸工业门一名 时钧
  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