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片可辨真和假,历代鉴瓷有裂说。
康熙粉彩有裂隙,珐琅亮釉细裂多。
洪武小裂釉里红,裂辨真假代代说。
辨认真假又断代,识它多学别怕多。
注解
用三、四十倍放大镜看会发现,开片的裂纹多种多样,一般来说裂纹由胎内出真的多,粗黑的为铁线、黄褐的为金线,汝窑瓷、哥窑瓷、官窑瓷要看不是摸出来的,如果是裂线的色素是由外沁入的就是的假。用放大镜或是显微镜看可以从细小的裂隙中发现是渗入的色,还是内出的,这样细心看才会将掺渗、搓入的假老化线发现。自然的老化线裂隙缝中即使有渗入,也有老化的油亮包浆,这与新搓入的土不同。细心用镜看不管是破的泡内,还是线内都可看出色素固体的颗粒包浆情况,这是裂隙的真假反映,另外,对裂隙的观察很重要,因为对裂隙和破泡的观察可以对哥、汝、官及任何一种开片瓷器进行断新老、断真伪。康熙时期的粉彩五彩等彩瓷是水调彩,当时又没有玻璃白,所以有裂隙,色显古朴,没有雍正时的彩色生动。这成为鉴康熙彩瓷的依据,珐_彩的釉很亮,像有一层薄玻璃膜,用镜看也有小裂线,但与其他彩瓷裂线不一样珐琅彩用了先烧素胎,后上色釉的办法,油对色料,又加入硼砂,所以釉面厚又亮。明洪武时的釉里红用镜看有小裂,细心是可以看出的,这样仔细观察分析才能正确辨认瓷的裂线,才可以断代辨真假。
290。裂纹色因
裂线有色咋形成,胎釉成分遇火缝。
胎表常用化妆土,成分不一多色成。
胎质遇火色偏深,化妆土色胎表层。
表层深层温不一,深浅都是火烧成。
胎釉都是高温烧,各种成分显色能。
物理作用化学变,高温色变理说行。
可溶金属盐类在,烧后可变火烧红。
铁线灰黑胎里出,色深超过火烧红。
含铁也出红彩色,那是点点火石红。
注解
金丝铁线和裂线色是怎么形成的,和胎釉有关。
胎在入炉前就有微小裂缝,有的可能眼睛看不出,还有的是在高温时产生的裂缝,这和制胎有关,如胎土的性质、素胎干燥情况,有的在素胎上又罩上一层化妆土,在高温情况下内外伸缩系数不一样形成裂缝,这些裂缝在炉温的作用下渗出色素、又在炉温还原降温时被透明釉封住,形成了透明釉下的开片——所谓的金丝铁线。一般来说胎渗出色是灰黑的铁线。表层渗出的是含铁形成的为红褐色的金线。
这黑、褐两种色素线的形成和瓷器的胎釉性质有关,和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这是本质的,当然和所烧的温度、炉膛气氛也有关。如:铁分子产生的铁分子气氛在还原温度前的熏染会产生火石红色的褐红色。
但是,由于化妆土和胎的成分都是不同的,所以成*况也不一样,另外,所烧温度不同,成色也不同,在高温和低温下的物质成色不一样,这是符合科学原理的,但在瓷器烧制中,一般来说,胎在经高温后出现的色线是发灰黑的,表层出褐红线与含铁金属及可溶盐类有关,出火烧红、含铁点、火石红都是含铁形成的。
291。药物入缝开片辨
高锰酸钾去光艳,入泡难出不入线。
入线紫红显一片,细心观察能发现。
线裂深度深入胎,土沁色染能发现。
注解
用高锰酸钾去光进入泡后难去掉,看时是一点红,但是如果入开片的线中,可以用水泡出,如果鉴别时入线的紫红色显出的是一片片紫红色,这是用高锰酸钾造假的痕迹,而真的土沁在裂隙和泡的深处,而且像有松香胶亮色,不是紫红色。即:因时间长土垢上有几乎像包浆一样的东西存在在裂隙中。
292。金属包件
接口看镶接,沾箍焊接贴。
整体看工艺,手工机制切。
冲压用薄板,雕刻艺不缺。
注解
金属包件主要看接口、镶接方式,是沾贴、箍、扣、焊、烧中的哪一种,老方法和现代方法不一样,整体都要看,特别要看是手工还是机制,是冲压薄板还是老铜工打制的薄片,要看是雕、剔的还是刻的,是胶水的,还是蒜汁、胶粘的,还是烧制的(据有些书上讲宋代早期有采用蒜汁和胶水涂金涂色的工艺)
293。瓷器包金包铜镀金验真假
包金常用铁铜片,片上雕花镀金艳。
铁片镀金生铁锈,铜片镀金绿锈现。
细看片上雕工艺,手工机制原型现。
胶粘箍定不一样,粘贴咬口和锡焊。
古瓷老瓷新胶贴,强力胶接新出现。
金银铜铁锈老化,接口压花很关键。
注解
包金的器件常以铁铜片包后涂金、刷金、鎏金、镀金作为一种型式,在金属包片上雕花、剔花,鉴定时要注意铁的生锈、铜的生绿锈情况,手工和机制区别在于看工艺的一致性,手工的一致性差,要看到每一个细节。另外就是要看是扣包的还是粘在器件上,如:锡焊、铜焊、胶粘,对金属接口咬合情况,这几种当中又要看是现代的料,还是老的,那是不同的。如:胶有现代化学胶的迹象没有,在金属边沿是会看到的。
294。一眼可见真假说
器形动静一眼看,造型特点新老见。
色釉图形纹饰观,图带特点釉浓淡。
造型纹饰及窑口,釉彩上下年代断。
只因眼力观型色,瓷有型色可作鉴。
另有手摸凸凹滑,手眼知觉人一贯。
注解
所谓一眼也可以说是两眼,因为一眼看正体,两眼看里口和底。会看的人用经验和知识,在明显的器件上,一眼就可看出真假时代。
这主要是人的视觉神经和记忆神经的作用、才能一眼就看到了色釉、地子釉、器形、代表性的纹饰。在这一眼的基础上再看一眼底、型、削刀、釉、胎、接口、画面、色、款,这上、下各一眼就看十有*,有的鉴定,为保证准确,再手摸一下接口、凸凹及胎和釉、重量,比较一下厚薄与重量,比较一下釉料、纹饰、滑涩,这就定下来了这个器件的真假年代。
295。沁点、污点、釉层辨真伪
击点尘点表泡空,击坑尘料釉层中。
表层泡破入污点,不是久垢沁釉中。
新沁老沁要区别,土垢污点包浆清。
腐点污点不一样,老化是沁腐泡坑。
垢污断代老化记,裂隙纹里别放松。
注解
用三四十倍放大镜看,敲打后的击破点是多边形的有裂隙、裂纹出现,然后又搓加工进去土或其他污垢,这不是长久的自然土沁,真的土沁老化点是釉层与胎层的老化沁,是圆形泡沁入的土沁或其他有包浆的污点。造假的污点再多,但是通过看釉子还是透彻的,就是新的。
296。浙料回青料鉴别
浙料发色是真紫,回青称紫蓝微紫。
浙料真紫青微红,回青蓝中微泛紫。
浙料发紫色是真泛紫的色,回青都说泛紫,但是明以前青中泛一点红紫,从紫色角度讲浙料是有点红紫,回青是明中后期青色微微有点儿蓝紫,这是浙料和回青的区别。但浙料如果煅烧,就会因烧的效果不同出现不同深浅度的色彩。泛紫的程度有变化,色比较艳,烧好了就是翠毛蓝。明代崇祯时开始对浙料煅烧。这说明同样的料在不同时代是不一样的。
297。非苏料断代
元明用料各种青,珠明回青石子青。
进口苏料参国料,种种青料要弄清。
浙红平淡回泛紫,石灰珠翠看各青。
铁斑钻胎锡光辨,清代料款钴料精。
纹饰深浅仔细看,制料水平后代精。
分料断代可分明,蘸料制料分析清。
真斑褐青纹饰见,假斑呆板压点坑。
注解
珠明料翠艳,回青泛紫,泛紫是蓝紫,浙料泛红紫,石子青泛灰,而平等青淡雅,苏料、回青料如果掺入别的料色泽就有变化,就要依据回青料的基色和苏料的基色来辨认,当然还要参看因含铁出现的铁斑来认定,真斑是褐青不是靠复层压出的斑点,而假的是呆板的斑痕和复压层造成的斑点坑,不自然。还要注意时代促使后来的加工精细,后代的青料加工比前代的好,斑痕也不一样。苏料铁斑多而早,褐斑则早,锡斑则晚,如果褐斑不正常,则要注意。
298。扁瓶评说
永乐扁瓶应横接,若有竖接谁评说?
清仿竖接何人认?清仿价值知几多?
胎釉横接款字有,确因有款把仿说。
注解
明永乐时期的扁瓶是横接的,也有竖接的,但是目前专家没有承认竖接的。认为竖接的是清代仿得,但是即使是仿得,清代也几百年了,也是有价值的,谁来肯定价格呢?如果把有款的认为是仿得,这种看法对吗?要看胎、釉的用料才是根本。
299。用镜看新旧
(新)清水见底有气泡,清水透彻见泡泡。
(旧)清漆下面见气泡,好似旧白漆下泡。
注解
看泡也要看胎釉层,胎釉界面的老化程度像清水见底的为新。
看着像清漆下面有胎面和泡的,釉层不太透彻的,一般是老的瓷。
用三、四十倍放大镜看器件的白釉面,好似白漆、白墙上面涂一层清漆是旧的。像清水下面的白墙时是新的,泡就在这新旧的胎层面上,有的人造旧就是在瓷器上又轻刷一层清漆,给人一种乌浊,无光感,用镜看也不透彻,要注意别上当。
300。龙形辨
龙中之首为蛟龙,蛟龙有鳞又有角。
有角无鳞为虬龙,小角之龙为螭龙。
龙身有翼为应龙,艺术画法为夔龙。
注解
虬(音求)龙的一种,夔(音魁)。各种龙要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