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万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和谐万岁-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投向死神的怀抱?
  他一跃而起,重新打开了车盖,仔仔细细地检查着,终于查出抛锚的原因是化油器上一个部件发生了故障,他打起精神修好了自己的车,艰难地却带着劫后余生的喜悦向前缓缓地开了50公里,奔向一个兵站。
  人们认为是小鸟的鸣叫唤回了他的生命。当然最主要的是人的坚持、人的忍耐、人求生的强烈欲望,永不言弃的人性才使他逢凶化吉的。
  另一个故事也发生在西部荒漠之中,同样上演在旅行者的身上。
  两个旅行者在横穿沙漠之时,水喝光了,其中的一人中暑倒下了。再找不到水,无疑这茫茫的沙漠便是两个人的“旅行终点”。
  另一个人去找水,他将一把手枪和5发子弹留给中暑的同伴,并商定好鸣枪联络的方式。
  中暑者在原地焦虑地等待着同伴,当然还有那清澈甘美的泉水。时间一个又一个小时地过去了,他鸣响了第一枪。接着,又急不可耐地鸣响了第二枪、第三枪、第四枪,然而,周围仍是一片死寂,同伴没有踪影。
  只剩下最后一发子弹了。中暑者再也忍受不了酷热沙漠的灼烤、对生还失去了信心、对忍耐失去了毅力,于是将枪口对准了自己的脑袋……
  然而,就是这声枪响,唤来了带着一壶清水的同伴。悲恸的伙伴看着喂进他嘴里的清水又缓缓地流了出来,又悔又恨地只是重复着一句话:“为什么你就不能多等我那么一小会儿……”
  朋友,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我们绝大部分人并不是旅行者,也很少会涉足那陡峻的高山、无垠的沙漠,但在各自的生活经历中,却难免不会出现上述两位旅行者所遭遇的尴尬境界,请记住这两个不同态度换来不同结局的故事,请记住中国人的一句口头禅:“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请品味那句遥远年代里流传下来的一句优美的、耐人寻味的诗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笑谈生死(1)
死在睡梦中的老人,人们为他哀思;
  死在战场上的英雄,人们为他复仇;
  死在病榻上的患者,人们为他痛惜;
  死在灾难中的无辜,人们为他扼腕;
  死在自己手中的懦夫,人们为他羞辱;
  死在刑场上的罪犯,人们对他诅咒!
  现在我们继续来谈生死问题。
  在“身体和谐,带来健康”的题目下,大谈生死问题,是不是离题千里了?
  一点儿也不!因为在一切生命运动中,生和死是两个最基本的自然现象,“朗朗世界,死去生来”才保持着自然界的平衡,创造着社会延续和发展的条件。
  不该生的却生,不该死的却死,便会打破自然界的平衡,破坏了人世间的和谐,形成社会发展的阻力。
  特别是自誉为“万物之灵”的人,若对生死这样的大问题都懒得思考、不愿面对,哪里还有什么“和谐”可言?
  下面,我将几年前与一名轻生者五个小时的谈话辑要摘录如下,谈谈我对生死的看法。
  问:李老师,登门拜访想同你探讨关于“死”的问题,不知是不是犯了忌讳?
  答:忌讳谈“死”,似乎是我们民族的传统。2500多年以前,季路曾向孔老夫子请教关于死的问题,孔子听了以后很反感,训斥他:“未知生,焉知死!”
  其实,生与死乃是一个并存的现象,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知死才能珍惜生,为生才能不畏死。
  有什么问题你就说吧,我不忌讳。
  问:人死了以后究竟会不会变成鬼?
  答:这个问题,早在1900多年以前,王充已经很透彻地做了回答:“天地开辟,人皇以来,随寿而死;若中年夭亡,以亿万数,计今人之数,不若死者多。如人死辄为鬼,则道路之上,一步一鬼也。”活着的人只是一代,而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的人则是千千万万代。假如人死都变成了鬼,那么现在的整个世界会全然被鬼所充斥,在道路上行走,每走一步都会遇到鬼。试问,又有谁碰到过鬼?
  问:谢谢你,没鬼就好,我死后就不会再同恶鬼打交道、受煎熬了。
  答:“鸟之将死矣其鸣也哀,人之将死矣其言也善”。看你情之戚戚、言之切切,似乎与我诀别来了。
  问:你感到奇怪吗?
  答:毫不奇怪。找我来诀别的人,你不是第一个,大概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问:那你是同意我去死了?
  答:也不!因为你是人,你与其他动物不同:动物生下以后,觅食、长大、老死或被宰杀,它为生而生,因而死不足惜;而人,却把生死的问题看得很重,将之赋予一定的道德意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李清照对生死的思考。
  但我不知你为什么去死、怎样去死,我怎么能轻易地表态?
  问:坎坷的遭遇、不公平的待遇、周围人的白眼、前途的渺茫,一言难尽。我活得太累了,也活够了。
  答:保尔·柯察金说过一句话:“人在痛苦中,只有一样东西能拯救他,那就是感觉到人民需要他,知道他的生存并非无益。”牢记这句话,不管环境多么险恶,都决不能轻生;不管身处何种逆境,都要勇敢地奋起!
  问:名言警句,我知道的多了!但我不是保尔,我只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可有可无的人,没有人需要我。
  答:不!生命的道路崎岖而漫长,生命的价值无可估量。“天生我材必有用”,不是没有人需要你,我敢肯定地说,社会需要你!
  当社会需要我们活着的时候,便能点燃起生命之火;当社会需要我们忍辱负重的时候,决不能选择无谓的死,要昂首挺胸走完自己的生命旅程;当社会需要我们英勇献身的时候,“砍头只当风吹帽”,决不贪生怕死,而要视死如归。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笑谈生死(2)
问:不论如何,大不了一个“死”字。
  答:人人都知道,死,可以重如泰山,也可以轻如鸿毛。
  当自己之死能换取他人之生,这无疑是重如泰山的。这种人死了,虽死犹生。
  而你,见到一点困难便害怕了,遇到一点挫折便退缩了,妄图用“死”去逃避现实,以求“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的安宁,这只能给亲人带来无尽的悲哀。这种死,是真的死了,虽然不能将之与作恶多端、自裁于人民的败类相提并论,但这样去死依然是轻如鸿毛的。
  问:我起码可以用“死”表示对不公平待遇的抗争吧?
  答:你想用“死”来表示对不公平待遇的抗争,也许能得到一些人的同情,但要知道,大多数人是憎恶那些无意义、无气节的轻生者,特别反对那些为着一己私利患得患失而走上绝路的人,把这看作是没落阶级腐朽意识的象征,是懦夫哲学的软弱表现。亲人、朋友在悲痛之余,也会千遍、万遍地谴责你、埋怨你。
  问:中国人的传统道德是不说死人的坏话的。
  答:那也得看他为什么而死的。
  死在睡梦中的老人,人们为他哀思;死在战场上的英雄,人们为他复仇;死在病榻上的患者,人们为他痛惜;死在灾难中的无辜,人们为他扼腕;死在自己手中的懦夫,人们为他羞辱;死在刑场上的罪犯,人们对他诅咒!
  问:有人对落花还要归葬,对死人能无动于衷吗?
  答:你说的是“黛玉葬花”吧?“黛玉葬花”的戏虽然感人,但林黛玉这位深宅闺房里的娇小姐也实在不能理解历经风雨之苦的花之情愫:大地的营养给了它生命、给了它鲜艳、给了它幽香,它为人间留下了果实,便潇洒地飘落,魂归大地,这是何等的壮烈!倒是林妹妹无事生非、自作多情、小题大做,弄得个悲悲切切,叫别人心里也怪不是滋味的!
  问:我这些日子总是噩梦连连,梦醒之后越发觉得无路可走。
  答:梦是骗人的,尽管噩梦醒来你觉得欣慰,美梦醒来你觉得遗憾。但生活却是实实在在的。如同不能把梦当作人生一样,也不能把人生当作一场梦。
  问:我该怎么办呢?
  答:当“命运之神”率领着失学失业、病魔伤残、失恋婚变、失败失利等厄运登门来捉弄你的时候,请不要手足无措。一定要勇敢地扼住它的喉咙,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
  问:其实,我又何尝不“贪生怕死”?
  答:重生,就要生机勃勃地投入到沸腾的社会生活中去;怕死,就要死气白赖地躲开死气沉沉的无聊和懈怠。
  我还要告诉你,不能走到另一个人生的极端——“贪生怕死”。有的人怕死,但他活着的时候已经“死”了,实际上是个“活死人”;有的人不畏死,在他死后仍然活着,在后人心中永生。
  问:你是说,活着,但不能虚度年华?
  答:是的。宇宙是如此之浩渺,社会是如此之多彩,事业是如此之宏大,人生是如此之短暂,虚度光阴、浑浑噩噩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本身就是一个误会。
  问:谢谢你的开导,也请你放心,我决定——不死了。
  答:这话不完整,应该是“不无意义地去死了”。
  毋庸讳言,每一个人的生命之路最终都会通向“死亡”。但是人们却有意无意地喜欢回避这个严峻的事实。过年的时候,互相恭贺:“又长了一岁”,很少有人哀叹:“又少了一年”。
  这并非散布悲观情绪,只有意识到生命终有完结、人生征程有限,才能抓紧时间生活,抓紧时间工作,抓紧时间创造。
  达·芬奇说:“劳动一日,可得一夜的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所以,那些死后真正能够得到“安息”的人,生前都是勤勤恳恳的劳动者、孜孜不倦的追求者。
  愿你珍惜生命,辛勤劳动,努力创造,然后再去“长眠”!
  这是一场艰难的5个小时的对话,面对着面、心贴着心,中间还说了多少闲话、废话、同情的话、安慰的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