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菩提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自己的菩提树-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像,他们身上充满人情味,更是人们心目中智慧、美好、高尚的人格理想的化身。

  中国水墨画的意境深受佛理的影响,可以从宋元以后的禅画中得到印证。禅画虽从唐代僧人贯休写十六罗汉开其端倪,但文人画以水墨写意到了北宋才真正兴起,所以宋元时代高僧大德以禅画度众生之事屡见不鲜。在中国画史上,以王维为代表,创风气之先。作品被称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精研佛道,深受佛理与道家的熏陶,故能写出寂静自得的意境。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禅画是中华文化的绚丽灿烂花朵。中国人对天人合一的思维意识,善于用水墨画来表现出宇宙万物最高妙的境界。而水墨画也最能发挥写意的内涵,“笔气墨韵”的发展已成为东方绘画艺术和美学欣赏的重要特色。从“有象”到“无象”,又从“无象”到“有象”,还在于衬托出“道象”。

  前几日,承蒙乡党同道波洋学兄引见,有幸结识了二月书坊的主人怀一先生,在同先生的短暂交谈中,深感先生为性情中人,所谓的性情中人,也就是真性情,真趣味。《宣和画谱》前言中有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也者,虽志道之士所不能忘,然特游之而已。”艺术的最大功用莫过于对社会的精神领域以贡献。“道俗瞻仰,忽若亲遇”,佛教绘画给读者的心灵触动和艺术感觉,是崇高而透彻的,中国敦煌壁画杰作,即为佳例。拜观先生悬挂于墙头的数幅《罗汉图》,不由得心羡先生笔下的诸罗汉灵光独运,质朴脱俗,再凝神细观之深感先生弄笔运墨,遗貌取神,写出来的都是主观的感受。古人论画,重风骨,重品格,重境界,董其昌讲“士气”,按我的推测,都可以作“情怀”解。“情怀”本来是人之为艺的基本起点,一个人倘若没有情怀,我敢断定这个人绝画不出上乘之作,纵使勤笔不辍亦难达到艺之妙境,所以不管怎么说,艺事总还是需要天赋和创造性的,需要具备“澄怀观道”的灵性和修养,更需要干净的内心和坚定的精神。驻足先生画前一幅幅用心揣摩,惊叹先生笔笔真可谓得心应手,意到笔随,不象之象有神,不到之到有意,不囿规矩,自成一格。怀一先生对人生的体验与咀嚼,常能在画面写出几分耐人寻味的禅门佛理来。早年曾听一位美评家讲过,研究一幅禅画,重点不在于画面技巧的好坏,而在于悟道心境的流露。禅者讲究不让人执着,虽本无常法,但亦是法。我观怀一先生笔下的禅画《罗汉图》,首先感到先生的画作背后所写乃真正的玄机禅理;以我拙见禅画的意蕴情趣,意会更胜于言传。画家与读者之间能在玄机、奥妙处会神、会心,似浴清风、如饮醍醐,其中滋味惟有自知。所谓神品、逸品,如同天然之物、造化之功。这样的绘画,非为人使,行而无痕,墨妙心会,机缘天成。

  后听波洋学兄告知,说怀一先生爱文化,也爱朋友,还说先生平时忙,很少动笔,动笔则妙趣横生,高士、罗汉、花鸟、清供皆能拿来入画,且能直入个山、冬心法门,得知这些让我从内心深处更加崇拜先生。再后来,我在网上查阅了先生不少资料,还得知怀一先生自幼受祖父的影响嗜好写字画画,稍长涉足文坛,二十几岁就得过“山西文学奖”,曾被一些文学前辈寄予厚望。只可惜,先生不是安分之人,做事喜欢率性而为,登入文学的殿堂,却不为其中的风光所动,先生心里惦念的却仍然是绘事,梦想的是做个真正的画家。大约在10年前,先生负笈进京,不为稻粮谋,不迎合市场画画,也是为了做个好画家。怀一先生在京城曾先后做过报刊编辑,出版策划,后来自己开了间“二月书坊”,专做图书设计。波洋学兄还说怀一先生设计的书,在出版界大大有名,而且还得过全国图书奖。对设计我是门外汉,听波洋学兄说,怀一先生能把中国的文化符号和平面设计结合得恰到好处,我听后深感这是波洋学兄对怀一先生予以肯定的评价。有时候我常常想:怀一先生有绘画的天赋,有深厚文采的支撑,更有对绘画宗教般的情怀,且先生喜欢金农、齐白石,更追摹两位先贤那种意境简约、做派朴素的笔墨,待以时日,倘若先生的画还画不好,那就是奇大怪事了。

  宋人文舆可画竹讲究成竹在胸,其意旨在强调画竹前胸中必须储备各种竹的形态,这样画竹便如同写竹,既是随手沾来也可得竹之神韵。怀一先生,生于晋地大同,这里不仅出产乌金煤炭,还有闻名于世的四大摩崖石窟之一的云岗石窟,怀一先生自小生于斯长于斯,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先生又是性情中人,想必先生心性必定好佛,这样就不难断定——石窟中诸佛菩萨、罗汉的其形其态,恐怕早已熟捻在先生心中了,先生数年如一日,潜心瞑想,悟得其中三昧。心境流露出来的就是有那一种自然、幽玄﹑脫俗、靜寂之情味,融情达理,可圈可点,禅意洋溢,先生妙心,蕴含人生哲理。大千世界,活活泼泼、生生不息的永恒境界中,先生的画缘心境,无疑是一缕清新的惠风;再加上先生聪慧的悟性和文学修养,能画出自成风格的禅画《罗汉图》,对先生而言也就是自然之事了。怀一先生的禅画笔墨,初看似乎“不好看”,进而越细品你会觉得越有味道,其画作中苦涩、疏淡的禅意笔墨,透出的不仅是先生骨子里一介书生的文气,更是塞北汉子的干练与豪爽。

  一句话我喜欢怀一先生的画。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手机铃声与国歌
在我浅薄的自我意识中,一向都坚信自己的思想是绝不保守的。说这样的话,打心底里来讲,目的倒不是王婆卖瓜的夸耀自己有多么开放,更沾不上半点的自诩清高。如果读者朋友会这样问,哪你究竟是为了什么?我可以毫不自谦的大胆回答,为了说明自己能够“与时俱进”,如果更深层次的讲,那就是为了证明自己能够接受——时下人人常挂在口边的所谓“新鲜事物”。

  心理上有了如此的思想准备,我有时候都沾沾自喜的感觉到自己有些伟大了,甚至都为自己能有这么个灵活脑瓜而骄傲自豪。就这样,当乏味的自豪达到一定的程度,心中自然就形成了一个怪胎结论:心想有这样活泛的脑瓜,将来自己在社会大潮中无论做什么,那必定是处处都会显得游刃有余。

  当我无比幸福的沉浸于自己所设计的理想王国中洋洋得意时,一件意想不到极其寻常的身边小事,却肆无忌惮的向我的理想王国发起了挑战。

  究竟什么样的寻常小事能具有如此大的威慑力呢?

  关于这件事还得从头谈起,话说科学技术的发达,给我们整个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我看要数我们人类通讯工具的发展了。纵观整个人类通讯的发展史,从远古的人工徒步传送信息,到快马加鞭日夜兼程的八百里加快,再到近现代公办邮政事业的万里递送和电话的发明,以及我们现在几乎人手一机的无线电手机的应用,这一步步的进步在我们看来,也许感觉都不算什么,但在它自身的整个发展史中,纵是其中每一个细小环节,都不知凝聚了通讯行业先驱们多少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

  手机的出现,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乃至各种各样音乐旋律的手机铃声,更给我们带来了精彩无限的听觉享受,这一切毫无疑问都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说了这么多,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了什么地方呢?现在我可以告诉你,问题就出在了一部分人所选用的手机铃声上。

  我提出的这个问题也许会有人这么说——你这不是闲吃萝卜淡操心、狗拿耗子多关闲事吗!人家选什么样的手机铃声,那是人家的个人自由,这有碍着你哪门子事呢!你总不能霸道的让所有的人都选用你喜欢的铃声吧!如果读者中真的有如我所料的声音,我倒有必要特别的声明一下,我绝对没有半点干涉他人自由选择的嫌疑。

  我们人人都知道,关于手机铃声的选择,我们国家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明确规定,说应该选什么不应该选什么。但是,我个人认为不管我们做什么事都应该有个度,这意思就是说——不是什么样的音乐旋律,都可以随便的设定为自己的手机铃声。这里笔者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就绝不能设定为个人的手机铃声。

  当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如果读者朋友稍一留心就能觉察到,有一部分人的手机铃声是相当特殊的,究竟特殊到什么程度?让人惊讶的是,这些特殊人群的手机铃声居然是——我们人人熟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音乐旋律。想必所有的读者朋友们大家都清楚,我们每个人自小进入学校就接受这样的教育:无论身在何时,更无论身在何地,当我们伟大祖国的国歌奏响的时候,我们都应该肃穆起立致敬,以此表达自己对祖国伟大母亲的无限热爱。

  但事情往往却很是出乎人的意料,我们如此优良的爱国传统,竟在一部分人的特殊手机铃声响起之后,不知不觉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而这种改变的出现,总是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所适从,有时甚至会弄出很尴尬的局面。现举例说明如下:

  一次是某一日下午,我们单位的全体工作人员在会议室开会,当领导正专心致志的传达着会议精神的时候,一同事的手机铃声突然的就响了起来。对于这样的事,若要放在平时大家伙都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即便是领导听见了,也只能短时间的拉长脸子皱皱眉头。但今天的情况却有些特别,原因是那位同事的手机换铃声了,而他所换的铃声不是别的旋律,正是我上面所提到的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熟悉而又庄严的国歌一旦奏响,我的身体便不由自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