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一生的装扮课》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优雅一生的装扮课-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部电影建议50岁左右的女士们一定要看。因为饰演恶魔主编Miranda的Meryl Streep,她的演技实在太精湛了!
  从70年代的名作《The Deer Hunter》起我就一直关注Meryl Streep。只是这几年她变得和其他庸俗、腻烦的戏剧泰斗一样,让人喜欢不起来。但这部电影让我对她彻底改观。她颠覆了以往的形象,完全变身为另一个人。我有点吃惊,原来她的脸部轮廓如此鲜明、她的腿线如此漂亮。她的皮肤也如宝石般闪闪发光。真不愧是好莱坞女星,气势与众不同,我服了。
  她的着装游走在时尚界专业人士和普通家庭主妇之间,有成年人的成熟稳重感,很有参考价值。让我从中受益非浅。
  深紫色的开衩套头毛衣,配一颗祖母绿的大戒指,绝佳的颜色配搭。白风衣和白衬衫的中间露一条黑色小外套的边,点睛。领口深开得衣服的确令人窒息,如果再戴上一条巨型装饰颈链会更具震撼力。
  对于有一定年纪的女性来说,大装饰品是必要的。兼有掩盖眼角皱纹效果的大墨镜一定要选择设计新潮的款式;上衣质地非真丝即纯棉,其他随便的料子不用再考虑。从电影里我学到了像这样种种的“扮靓学问”。
  这部电影不光只有时尚,还有这Meryl Streep的精湛演技。攻心计、悲伤、豪气、圆滑
  她演出了现代社会中努力求生存的中年女性特有的魅力。她仍是一颗耀眼的明星。
   。 想看书来

16种发现“自我流派”的方法——没有适合自己的
我有一个做造型师的朋友。工作关系让她经常接触各种品牌的服装、出席各种时装发布会,近距离的接触时尚。衣服不穿上身永远不知道适不适合自己,只有在穿上的那一刻才会想象变身为模特的感觉。
  每一季开始的时候,我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从她的电话里得到第一手时尚咨询。
  “喂,这次又有什么新东西啊?”我问
  “有好多呢。不过,没有一样适合我自己。”每一次她都这样回答我。
  一个季度至少要试穿100件左右新衣的她,普通人眼中的专业人士,竟然这样说。电话两边的我们只能一起叹气。
  年轻的时候还好。身材容易保持,而且眼光也没那么高。只要是漂亮的衣服就都觉得是适合自己的。那时候真得比现在幸福。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变得越来越冷静,选择也就越来越困难。
  还有,我也在想。成年以后,我们的体形、脸型、心情就像岁月一样时刻变化。可能有人会一直保持不变,但至少我的朋友和我还是希望能不断变化的。因为如果没有变化,我们剩下的只有等待变老。
  但就是因为期待变化,我们选择衣服的速度也不得不放慢。遇上一件“就是它!”的衣服,哪怕价格稍贵也会毫不犹豫的买下。不过,买了之后马上又会觉得还是没有衣服穿。
  朋友对我说“久违的成功”时,她穿的是一件新颖的“JUNYA WATAMABE”土黄色蕾丝连衣裙。裙子没有内衬很透,不能直接穿。很JUNYA风格的立体裁减,线条丰满,可领无袖有点像牛仔裤罩裙。如果一个不小心搭配不当,看起来就像普通的中年妇女。
  她底下衬高领衫,如果下面配长靴,会产生厚重感影响蕾丝本来的轻盈,所以她穿的是紧身裤,配一双圆头,复古风的船鞋。当然也少不了她最爱的用蕾丝串成的大珍珠长项链。年龄不祥,很自我流的打扮,很适合她。
  其实我也买了一条同款的蕾丝裙。上面罩一件宽松的马海毛的线衫,下面配一双宽口靴。整体看起来有点膨胀,所以用头巾把头发包住,再戴一对金色大圈耳环。提一个豹纹旅行袋。金圈耳环和豹纹旅行袋是我惯用的配饰,搭配新衣服时,我一定会用一些惯用配饰,这是我不失败的小窍门。
  身材小巧的她和身材高大的我,虽然买的是同一款衣服,但却穿出两种不同的风格。JUNYA的设计,朋友穿起来可爱优雅、我穿起来野性中带点休闲。
  我认为一件衣服从买来到穿出街其中的过程很重要。怎么才能让衣服和自己的气质相匹配,怎么才能穿出固有风格。如果只是买完、穿上身就已经满足那没有任何意义,衣服也需要一段“休眠期”,在这段期间我们考虑怎么配搭,待时机成熟这件衣服才真正成为自己的衣服。
  当你体会到“没有适合我的衣服”时,你会减少因为一时兴起而买,因为流行而买的失败。好容易觅得一件适合自己的衣服,就像找到一个亲朋好友般温暖。
  遇到这样一件衣服时,先要用漂亮衣架撑起,然后挂在寝室白色的墙上做装饰。跟着躺在床上一边考虑搭配方式,一边设想穿着它的情景。早晨,睁眼的一瞬间脑中闪现出的配搭灵感,会令你一整天都沉浸在幸福之中。
  

16种发现“自我流派”的方法——刷新回头率
在外国看到日本女性时,我会特别留意她们的装扮。
  近看时每一个人都相当漂亮,衣服质地上乘,打扮也很时尚。可是远看怎么都引不起别人的注意。不是印象模糊、就是太注重细节有点小气。当我判断迎面走过来的朴素中带有几分亮点的人到底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的时候,“朴素利索一定是日本人”的想法让我很无语。
  国外的大街上,包括我在内的日本人的装扮并不是不好看而是缺乏亮点。中国人和日本人相反,他们总是在不知道什么地方有不可思议配搭。同为亚洲人,虽然新加坡人不论是在脸型还是骨骼上都与日本人最为相似,而且衣着感觉也很相近,但仍能从姿势和眼神上区分。
  因为老公是新加坡人,我们每三个月就会去一趟。那里的女性们保守的时尚令我想起以前的日本,不由自主的产生好感。
  穿着漂亮的可可、柠檬黄和草绿的三色横格绸缎裙,配上奢华的草绿色段面船鞋,下班途中的女子;蕾丝花边领的纯棉上衣、纯白的百褶裙、和白色小珠做装饰的凉拖鞋,大家闺秀打扮的女子;祖母绿的亚麻布裙配白色夹脚拖鞋,涂着鲜红唇膏的女子……
  论讲究日本人的确当仁不让,情有独钟那份淡定沉稳的感觉。但是看到那些新加坡女子的打扮,我会不由觉得日本人执著的讲究似乎飘着一缕淡淡的不幸。虽是美人却有点做作。莫非这就是“竞争”的后果。
  说到社会竞争,日本可比不上新加坡。
  你觉得“好时尚”的新加坡人,她们都是从小学时代起就认识到社会竞争的严峻性并从中脱颖而出的精英。她们有买衣服的实力更有扮靓的舞台。不管多么奢华可爱的女孩,她们手里至少都有一两个欧美大学的MBA文凭。
  从竞争中胜出的自负、骄傲和坚强酝酿出了她们自信的身姿和对付任何事都绰绰有余毫无恐惧的性格。
  姿势果然很重要。为什么日本人没有这样的姿势,想来应该是和“镜台文化”有关吧。
  坐在镜前只照上半身是日本的传统。也叫手镜文化。而且日本是一个非常注重和绝对理解细节美的国家,国民特征是细腻的。
  不知在哪本书里读到过关于“SAKURA(樱花)”的解释。“SAKU(注①)”就是从花蕾绽开而得来的。淡淡的小花繁茂的开满枝头,而一片一片细数花瓣的是正是我们的祖先,他们的目光该是多么的细腻啊。
  同样在装扮上也反映出这种特质。睫毛一根也不放过,美甲也是,能在指甲上画出那样细腻完美图案的大概非日本人莫数了吧。但也因此,我们变得很容易只专注一点,而忽略的大局。如果能不仅拥有善于“靠近”美的眼光,更拥有“牵动”美的眼光,美会变得更全面。但是现在很遗憾。
  比如说,意大利的女人们确实很美,但是近看会发觉她们的美很粗糙。衣服都是廉价的,搭配也不讲究。基本不涂指甲,因日晒而受损的皮肤也没有护理。不过这也证明一件事,就是随便攒在一块也是一种展示美的手段。
  第一步,要重视自己的轮廓。如果让你现在把自己的轮廓画在纸上,有多少人能正确无误的画出来呢?人们从来不仔细看自己不想的东西。就算是站在镜子前面,能准确把握自己轮廓的人应该也不多。
  首先,仔仔细细的审视镜子中的自己,努力铭记在脑中。然后确认自己最想突出的部位。是胸口、手臂、紧塑的小腰、长发、还是脚踝。决定之后就集中修饰,想尽办法让它突出。着重全部等于没有重点,要领是集中修饰一个点。
  最后进行意识训练,在脑中想象自己走路的姿势。
  阔步带动衣摆飘动;穿着讨人喜爱的亮银色V型高跟拖鞋;形状漂亮的低围船鞋适合悠闲漫步,再配上柔软的浅驼色开司米套装,脖子上还要戴一条珊瑚项链……像这样随意遐想,任思绪在脑中膨胀,无限扩大。
  虽然我说很会“靠近”,但说归说,我觉得自己对这部分也只是一知半解。我还不会戴隐形眼镜,就算是抱团文化时代也不允许谁一直躲在里面了。
  突然靠近的时候,肌肤的质感和散发的香味表现自己个性。适合自己的肤质,说到香水,不单指流行中可以买到的东西,香水有时候就是自己的肌肤之香。
  “牵动”视线,是相信每一片风景都是有形的。风景中有颜色、有质感、还有其他人。感受它们的客观眼光和自己不动摇地轮廓和模样。当这两样融合在一起时,日本人也能摆脱模能棱可,专注细节的“小气”,拥有真正的细腻和端正的魄力。那个时候才可以获得全面的审美观。
  注① 樱花在日语发音为SAKURA,SAKU与动词“开”同音,所以有此解释。
  

16种发现“自我流派”的方法——轻轻的
她走在廊中,顺手脱下了淡粉色的麻料外衣。轻轻的一瞬间,衣服在空中停顿,慢慢的落在从后面伸出的两只手臂上。
  啊~,简直就像电影中的情景。脱下的衣服由侍从接过,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