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转,或者由于过猛,或者有关准备不充分,也出现过“意欲往而神不达”的时候。
思想领域中的一切转弯,比起机械、生理、生活性的转弯要难得多。在许多重要问题上,思想越了轨的朋友要转弯,也不是一件容易事。但眼前好多事实又使我想起了“转得快”那种三十年前玩过的小玩意儿,风一吹来顺其风势,转动自如。一次学习下来,180度的大转弯,前后判若两人;一夜醒来听了广播,思想似乎完全通彻,表态发言何其激烈。我不推崇转得慢,但是属下列两种情况的转得快又同样不敢恭维:一是牛皮癣抹上癣药水;二是悬崖峭壁前毫无思想准备的急转弯——也就像当今的脑筋急转弯,且又过后不思量。因为前者是名“转”实不“转”,假“转”真不“转”,气候一到,牛皮癣又复发。后者虽有诚意,但一忽闪之间,很多问题没有思考清楚,转过来之后,又不做痛苦的经验教训总结,更不做自我批评,下次十字路口前,又可能走错路。
转得快不是,转得慢又不成,是否犯了“文人无行”的戒呢?也不是。我的意思是,思想转弯最好联系思想实际,细嚼慢咽问题的实质,多问几个为什么,把事理弄懂,把思想弄通,如此,过去的糊涂认识糊涂在哪里?自己若有错误又错在哪里?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今后如何避免重蹈覆辙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弄清了,然后形成的转弯,乃自然转弯,如同苏轼笔下的月亮那样,转动得你不知不觉,而又确然变动了位置。明此理却不行之者,非愚则刁也。
朦胧计
商场似战场,时下谓之“商战”。既是作战,当然少不了计谋。《孙子兵法》开篇便曰:“兵者,……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近来我就以军人的目光列出这商战中的一计,名曰:“朦胧计”。度其心机,窃以为可忝列三十六计后的又一计矣!如今,当“质量万里行”正在进行之季,军民们对伪劣销售怨声载道之时,我将此计毫不客气地曝光示众,意在擂鼓助威也!
一些城镇的影视剧院打广告,演出片名、时间、地点“三要素”,理应一条不少。然而,新近常见这类广告就少了具体片名这一条,朦朦胧胧曰:“美国进口惊险枪战片”、“香港绝代艳情片”、“台湾超级悲伤片”等等。究竟片名是啥?看过没有?可宜偕妻携子同观?俱不得而知。
商场“有奖销售”,煞有介事悬榜公布中奖号码,一段时间一批,“总把新桃换旧符”。可是中奖人姓名、单位、身份、年龄从不显示一回。或许还有外地购货者未能看榜,奖品、奖金至今闲置,却怎么不见贴出“催领启事”?
街头巷尾举办“有奖募捐”,一元、两元一“抠”,还伴有“大奖沉底”、“中奖兑现”的鼓动,然而谁人中奖?何方人氏?哪个作证?有何感受?总叫你说不出来。
某种新药品问世,不说治愈率如何,只讲有效率多少,到底有“效”到什么程度?比原先同类药品的效果又高妙到哪里?“意识流广告”鬼明白!
这就是我所说的“朦胧计”,不义之计也!
夫观惯使“朦胧计”者,大多都有难言之隐。或以次充好招徕顾客,或为一己之利不负责任地刺激消费欲。就说那“朦胧”影视片,上过当的人有感受,多是些品位不高或已经放滥了的片子,正愁无人赏光哩!只好含含糊糊,故弄玄虚,碓窝捣糨糊,让你迷迷瞪瞪上当。而真正公认的优秀影视片,哪家放映单位又会“隐姓埋名”,朦胧一番呢?玩的其他几手“朦胧计”,读者想必也悟出其中“三昧”了!
这里有一种误解需要消除。那就是惯使“朦胧计”者自以为此计高明,屡屡得手,所以至今未有消歇之意。其实不然。许多顾客买东西,并不是抱着中奖目的进商店,而是考虑到确实需要、价格公道、质量可靠和购物方便而去的。既然如此,商店费人费事费纸张,搞那些劳民伤财的花架子干啥呢?我以为,若将这些人力、财力用来降低商品的价格,恐怕更有吸引力。
也不要以为“朦胧计”有多少玄妙,其实不过玩的两手牌。
一玩模糊概念。又叫弗晰逻辑,英语写作FUZZYLOGIC的便是。它告诉人们的不是专一结论,而是二值、三值以至多值结论。算命先生就常玩这一手,收了你的钱,让你怎么理解他的话都成,最后落入一个迷魂阵。那些朦胧到顶的广告,就可以产生多值效果,而你最想知道和得到的效果,又往往不在里面。你上了当,最后还叫你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二玩猴子捞月。月在天上,不在井里,可是通过月光的折射,出现了月在水中的假象。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湿成了落汤鸡,月亮还是捞不着。惊回首,它老爷爷正在天上抿嘴笑你哩!
我不反对商品的宣传和广告的引导,但那应当建立在商品自身的质量、全优的服务和类似“吸烟有害健康”的坦诚告诫上。质量是商品的生命,诚实是经营的活力。那种虚虚实实、麻麻杂杂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更不能长久。故“朦胧计”者,非所计也!
也许,“朦胧计”中还有什么看似朦胧实则光明正大的“义计”这类吧,那可就另当别论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拜佛的艰难
佛门道道,庙门巍巍。拜佛之难,难乎艰哉。沉沉暮鼓中,袅袅香烟间,观那善男信女之愁容,思那满腹切切之企盼,我不禁在想:“找对庙门了么?拜对菩萨了么?”
过去,多少尘世人以为佛就是菩萨,菩萨就是大慈大悲。若有人问:这庙的菩萨与那庙的菩萨有什么不同?我定是答不上来的。
近来访方丈,读梵音,初悟禅机。那供在“庄严国土”的菩萨大体分为四类,目光睿智的叫“文殊菩萨”,形容清秀宛若女儿身的叫“观音菩萨”,态度庄严诚恳的叫“普贤菩萨”,笑容可掬且又“温良恭俭让”的叫“地藏王菩萨”。
菩萨不同,道场供地亦不相同:文殊菩萨供在金碧辉煌的五台山,观音菩萨供在风光旖旎的普陀山,普贤菩萨供在山水秀美的峨眉山,地藏王菩萨供在云霭幽深的九华山。虽说成都也有文殊院,也供文殊菩萨,但那毕竟不是资格的供地。
菩萨不同,执掌和分工亦不相同: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他的工作是专门布施教化,给人智慧和胆识,颇有点像今天政府里的*长和科学院长之类。据说该菩萨早年仙游加德满都时露过一手:他见那里一片汪洋,人迹罕至,便施展智慧劈开一座山岭,顷刻水尽地现,出现了后来的尼泊尔王国。
其余三类菩萨又都分管什么呢?观音菩萨是慈悲的化身,如若你要消灾禳难、化险为夷,好了,拜观音菩萨去。你看《西游记》里的那个孙猴子就尝过不少甜头。普贤菩萨是理智的化身,假若犬子性情悖逆,*不羁,请求他教化,算是找准了庙门。还有地藏王菩萨是志愿的化身,如有五谷丰登、金玉良缘、早生贵子、“天降大任于斯人”等等美好愿望需要实现,拜住了地藏王菩萨,你就恭候佳音,等着大喜临门吧!
说庙门佛事,讲菩萨职能,无非是为香客们提供一些拜佛的方便。然而世事纷纭复杂,即使“佛学”渊博之人,在具体运用时也仍有不少难办的事情。
一是找准庙门拜到真佛难。有的庙门是名实相符,如“文殊院”一看便知供的是文殊菩萨,略有常识的香客大概不会走错。却也有的庙门上高悬“××山”、“××寺”、“××庙”,内里究竟供的什么菩萨,掌管什么职能,是真是假,就有些缥缈莫测了。“近水楼台先得月”者自然幸运,远离圣身的臣民们要拜真身难乎其难。跑断腿,累断肠,未必能拜上。
二是选对供品难。香火不难选定,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当今各寺院门口掏钱就买。但聪明的香客懂得:仅靠两把香火恐怕难以表达远方来客的诚意,千万别忘了家乡的特产,如东北的人参、沿海的洋货、西南的美酒、西北的名裘……这在一些“佛龛”上是琳琅满目、煞是喜人的。还不要忘记了现金、美元,我佛只要避开生人,照收不误。
三是真能见效难。就有那种善男信女拜了“文殊”又拜“观音”,四类菩萨一一拜过后,仍无灵验。于是,周而复始再拜叩首曰:“吾佛明鉴:还有哪位菩萨尚未拜到、拜好呢?”雍容大度的佛爷自然是“笑而不语”或者“语焉不详”,于是跳楼抹颈的悲剧发生了。
走笔至此,我不禁大吼一声:列位菩萨,良心何在?法规何在?当知,佛是人造的,假如万民都不信佛更不拜佛呢?尤有勇者,像川剧《焚香记》里的敫桂英那样,操起棍子演一出《打神告庙》呢?吾佛可就身败名裂、烂泥一摊了。
我劝菩萨重抖擞,清规戒律莫忘怀。佛、菩萨在庶民眼里是崇高的。万民希望你们还是洁身自好司管执掌吧!还是身先垂范教化庶民吧!胆大妄为的事,绝对干不得呀!
“拜佛”至诚,一片天籁,不知所言。
。。
“顺杆爬”足戒
一只乖巧伶俐的猴子,头扎红带,身穿短褂,在一阵“咚锵咚锵”的锣鼓声中,顺着一根数丈高的木杆或竹竿攀缘而上……这是猴戏,是儿时的印象。
后来读《红楼梦》,看出王熙凤就是一个善于“顺杆爬”的机灵鬼。贾母爱吃什么菜,她就一个劲儿地为其点;贾母爱看什么戏,她给“戏簿子”上打勾得准合其意。
再后来读赵树理的小说《李有才板话》,才知王熙凤到底是女流,“顺杆爬”的功夫离“张得贵”差远了。引书中板话为证:“张得贵,真好汉,跟着恒元舌头转:恒元说个‘长’,得贵说‘不短’;恒元说个‘方’,得贵说‘不圆’;恒元说‘砂锅能捣蒜’,得贵就说‘打不烂’……”
更后到机关工作,常下基层听汇报,也颇见了些“顺杆爬”的伶俐人: